《傷寒論》中的桂枝類方
桂枝
桂枝為樟科植物肉桂的嫩枝。主要產於廣西、廣東、云南等地。尤以廣西壯族自地區為多。味辛甘,性溫。具發汗解表,溫經通陽功效。適用於風寒感冒、脘腹冷痛、血寒經閉、關節痹痛、痰飲、水腫、心悸、奔豚等證。現常用於感染性疾病、心血管疾病、坐骨神經痛、類風濕性關節炎等疾病。
主要成分為揮發油、反式桂枝酸、香豆精、β﹣谷甾醇、原几茶酸、桂皮酸及葡萄糖苷、鞣質、酚類、多糖及硫酸鉀等。揮發油中主要成分為桂皮醛。另外還含有醋酸桂皮酯、白菖蒲烯、肉桂醇乙酸酯及苯甲醛等。
藥理作用:
一)抗病原微生物:
1) 抗病毒作用。
2) 抗菌作用。
3) 抗真菌作用。
二)解熱、降溫。
三)袪痰、止咳。
四)抗驚厥。
五)保護心肌缺血再灌注損傷。
六)抑制血小板聚集及抗凝血。
七)擴張血管。
臨床應用:
1)呼吸道感染。
2)哮喘。
3)婦科疾病。
4)肝炎病毒帶菌者。
5)心血管病。
6)坐骨神經痛。
7)類風濕關節炎。
8)過敏性紫癜。
9) 皮膚病。
目錄
【辨證要點】表陽證汗出,惡風、發熱、脈浮緩者。
【方劑組成】桂枝、白芍、生薑、紅棗、炙甘草。
【方解】桂枝湯的發汗作用,主要在桂枝、生薑,二者均屬辛溫發汗藥,有健胃作用,并配以大棗、甘草純甘之品,益胃氣而滋津液,增強榮衛之氣。但這裏要特別注意,桂枝降氣冲,生薑治嘔逆,可見二藥都有下達的性能,升發之力不強,合起來用,不致大汗。芍藥微寒而斂,既用以制桂、薑的辛散,又用以助棗草的滋津。對於精氣虛,不足以袪邪,雖汗出而邪不去者,用之最當,使邪不覆留於肌表。所以本方既是發汗解熱湯劑,又是安中健胃滋液、調和榮衛之方,也就是後來醫家所說的“甘溫除熱”的良方。
桂枝湯的主要作用是甘溫健胃,通過調和營衛使精氣騰而表固,邪氣不再入侵,故使汗止而熱除,即發汗止汗、甘溫除熱。由桂枝湯方組成可知,本方藥力微薄平穩,既非大熱,又非大汗之藥,是一種養胃增液的發汗、止汗法,是袪邪不傷正的良劑。
【原文注解】
《傷寒論》第12條:太陽中風,陽浮而陰弱,陽浮者,熱自發;陰弱者,汗自出。嗇嗇惡寒,淅淅惡風,翕翕發熱,鼻鳴乾嘔者,桂枝湯主之。
注解:仲景論脈,外為陽,內為陰,陽浮而陰弱者,是說脈有浮於外而弱於內的形象。也就是輕取為浮,重按為弱。“陽浮者熱自發”,是說陽浮的脈,為發熱的脈應。“陰弱者汗自出”,是說陰弱的脈,為汗出的脈應。“嗇嗇惡寒”是說惡寒有縮縮之形。“淅淅惡風”是說惡風有洒淅之狀。“翕翕發熱” 是說熱鬱於表,有合而不開之情。“鼻鳴乾嘔者”是說表不解,氣上冲也。這是典型的太陽中風證,為桂枝湯的適應證,故可用桂枝湯主治。
按:關於中風的定義,《傷寒論》第2條說:“太陽病,發熱,汗出,惡風,脈緩者,名為中風。” 因有汗出,津液有損傷,而成太陽表虛證,與之相對的是,無汗出津液充實的表實證稱之為傷寒,即《傷寒論》第3條所說:“太陽病,或已發熱,或未發熱,必惡寒,體痛,嘔逆,脈陰陽俱緊者,名為傷寒。” 中風和傷寒,為太陽病兩類不同的病證。中風由於汗出而惡風,因名之中風;傷寒由於無汗而不惡風,或少惡風,但重於惡寒,因名之傷寒。不過於風曰中,而於寒曰傷,實亦不無深意。太陽病,原是人體欲借發汗從體表以解除其病邪,但限於身體功能所限,或雖得汗出而邪反乘汗出之虛深入肌腠。中者,指中於肌腠內,名曰中風,以示在表之邪深入了肌腠;或不得汗出,病邪鬱積於肌表,只是不得其汗而出。傷者,傷於外,名為傷寒,以示邪淺在表。中風,傷寒都屬病證名,不要以為中風即真的中於風,傷寒真的傷於寒。至於“風傷衛”,“寒傷營”之說,是違背仲景觀點,不足為憑。桂枝湯治療中風,也就是治療太陽病的表虛證,并不是治傷於風或傷於寒。
這裏要注意:桂枝湯源自於《湯液經法》中的小陽旦湯,原僅有適應證,沒有“太陽中風”概念,可知是仲景方以類聚產生了六經概念。
《傷寒論》第13條:太陽病,頭痛、發熱、汗出、惡風,桂枝湯主之。
注解:這裏的“太陽病”,是指症狀具備太陽病提綱特征者。如果見有頭痛、發熱、汗出、惡風的表現即可用桂枝湯來主治。這裏未說太陽中風,言外之意,不要以為桂枝湯是只限於治療中風證的專用方。
按:頭痛、發熱、汗出、惡風是桂枝湯正證,這類證在臨床常見,凡病(不論急性病、慢性病)見之,即宜桂枝湯主之,無不驗。
《傷寒論》第15條:太陽病,下之後,其氣上冲者,可與桂枝湯,方用前法,若不上冲者,不得與之。
注解:太陽病為病在表,宜汗不宜下,用下法治療太陽病是錯誤的。如誤下後,患者感到有氣自小腹上冲胸的症狀,說明未因誤下而邪內陷,病還有表,這種情況可服桂枝湯,用食熱稀粥,溫服取微汗方法解之。若無氣上冲感覺者,說明邪已陷於裏,此時不能服桂枝湯了。
《傷寒論》第16條:太陽病三日,已發汗,若吐、若下、若溫針,仍不解者,此為壞病,桂枝不中與之也。觀其脈證,知犯何逆,隨證治之。
注解:太陽病三天,已經發過汗,而病未解,醫者未詳細檢查為什麼不解,誤用吐,下、溫針等治療,病仍不解,於是形成逆治的壞病,此時已沒有桂枝湯證,所以不可再與桂枝湯,應詳細審其脈證,辨明其所犯何逆,隨證治之。
按:觀其脈證的“證”,是指個別症狀說的:隨證治之的“證”,是指辨明的方證說的。也就是說,通過觀察脈症的綜合分析,從而辨明其究竟是屬於什麼證,然後,隨證選擇適當的方劑進行治療。
《傷寒論》第16條:(續):桂枝本為解肌,若其人脈浮緊,發熱汗不出者,不可與之也。常須識此,勿令誤也。
注解:桂枝湯本來是為解肌而設,與麻黃湯專用於發表大異其趣。若脈浮緊、發熱、汗不出者,是表實證,則宜用麻黃湯以發其表,慎不可用桂枝湯以解其肌。醫者務必認識和記住這一點,不得弄錯。
按:精氣虛,力不足以勝邪,雖得汗出,邪反乘汗出之虛,而盤踞於肌腠之內。桂枝湯能促進胃氣,加強精氣,把盤踞肌腠之邪驅除於外,故稱為解肌。如果精氣充實,能夠勝邪,只是不得汗出,而致脈浮緊、發熱、汗不出的表實證,則須麻黃湯發汗解表,邪隨汗一起排出體表、體外,此稱解表、解外。這種表實證若誤與桂枝湯,必致實實之禍,故特告醫家,常須識此,勿要妄施。
《傷寒論》第24條:太陽病,初服桂枝湯,反煩不解者,先刺風池、風府,卻與桂枝湯則愈。
注解:太陽病,如為桂枝湯證,應當表解熱除而不复煩。今反煩不解者,是由於邪氣鬱滯,藥力受阻所致,宜先刺風池、風府穴以疏通鬱滯的邪氣,再與桂枝湯,就可得到痊愈。
按:初服桂枝湯,反煩不解者,有先刺風池、風府穴輔助的一法,這是病重藥輕,針藥并行的方法。
《傷寒論》第25條:服桂枝湯,大汗出,脈洪大者,與桂枝湯,如前法,若形似瘧,一日再發者,汗出必解,宜桂枝二麻黃一湯。
注解:脈洪大,當是脈浮。脈洪大為裏熱盛,則不可用桂枝湯發汗,可能是白虎加人參湯條的脈洪大,必是傳抄有誤,錯亂於此。使用桂枝湯不但要認準適應證,還必須注意服法,使其微汗出,榮衛調和邪去病愈。如服桂枝湯不得法,而致大汗出,則病必不解。如患者脈見浮,為病仍在外,可再與桂枝湯如前面所講的服用法服用;若形如瘧狀,而一日再次變寒熱者,則微使汗出必解,宜用桂枝二麻黃一湯。
《傷寒論》第42條:太陽病,外證未解,脈浮弱者,當以汗解,宜桂枝湯。
注解:外證未解者,即表證未解。脈浮弱者,為表虛,故宜桂枝湯以汗解之。
按:麻黃湯與桂枝湯雖然都是太陽病的發汗劑,但麻黃湯作用為發表,而桂枝湯作用為解肌,論中為了區別,對麻黃湯證常叫做表證,桂枝湯證常稱為外證,宜注意。
《傷寒論》第44條:太陽病,外證未解,不可下也,下之為逆,欲解外者,宜桂枝湯。
注解:太陽病外證未解者,是說桂枝湯證仍在,當用桂枝湯發汗解,慎不可用攻下的方法,下則為逆治,欲想解除外證,宜用桂枝湯。
《傷寒論》第45條:太陽病,先發汗不解,而复下之,脈浮者不愈。浮為在外,反而下之故令不愈。今脈浮,故在外,當須解外則愈,宜桂枝湯。
注解:先發汗不解,是指先用麻黃湯發其汗,而病不解。此時醫者不詳審其原因,卻又錯誤用下法治療,若當時脈見浮,則病必然未愈。因為脈浮為病在外,法宜汗解,而反用下法,故使病不愈。今脈見浮,故知病還在外,宜用桂枝湯解外即愈。
按:這裏要注意,太陽病發汗或下後,而表未解者,不可與麻黃湯,而宜與桂枝湯,此屬定法。
《傷寒論》第53條:病常自汗出者,此為榮氣和,榮氣和者,外不諧,以衛氣不共榮氣諧和故尓。以榮行脈中,衛行脈外,复發其汗,榮衛和則愈,宜桂枝湯。
注解:病常自汗出者,其原因不在脈內的榮氣,而謂此為榮氣和,是指在脈外的衛氣不與榮氣保持恊調,榮氣自行於脈中,衛氣自行於脈外。衛失榮則不固,榮失衛則不守,故常自汗出,宜用桂枝湯复發汗:使榮衛調和,則痊愈。
按:古人把人體的體液分成兩類,行於脈中為榮血,行於脈外為衛氣。榮血的作用叫做榮,衛氣的作用稱為衛。前者是就本體說的,後者是就作用說的。不要以為血氣之外,另有榮衛存在,它們來自於飲食,化生於胃,機體賴之生存,故又統稱之為精氣。脈內之榮和脈外之衛經常保持和諧,本條即論述衛不和於外的證。
《傷寒論》第54條:病人臟無他病,時發熱自汗出而不愈者,此衛氣不和也。先其時發汗則愈,宜桂枝湯。
注解:臟無它病者,是說內臟無病,言外之意是說病在外。時發熱、自汗出者,謂發熱、自汗出有定時,這也是衛氣不和所致,宜在發熱、自汗出之前,用桂枝湯發汗,即愈。
按:以上二條,說明桂枝湯有調和榮衛的作用。病常自汗出;時發熱、自汗出,皆是榮衛不和的表現,是臨床常見病,用桂枝湯多效,應當注意。
《傷寒論》第56條:傷寒不大便六七日,頭痛有熱者,與承氣湯,其小便清者,知不在裏,仍在表,當須發汗若頭痛者必衄,宜桂枝湯。
注解:傷寒已六七天不大便,頭痛有熱者,顯系裏熱或實上攻所致,當用承氣湯攻下裏熱實,不過反應當辨其小便,小便若短赤的,才是熱實;若小便清長的,知病不在裏,而仍在表,當須發汗解表。必見之頭痛而鼻衄者,方可用桂枝湯治之。
按:本條首冠以“傷寒”,是說身無汗,為表實證,即便病在表也不可與桂枝湯,必須見頭痛而鼻衄,屬表虛證,始可用桂枝湯。桂枝甘溫,益中滋液,其應用當以津血有所傷失為先決條件,這裏的鼻衄與有汗表虛同理。前條(55條)脈浮緊,不發汗,因致衄者,雖衄表仍實,故仍用麻黃湯。本條脈浮弱可知,臨證時必須細辨。又本條之“若頭痛者必衄”句,宜作“必頭痛而衄” 者解,不能解為“若頭痛者,則必衄”。
《傷寒論》第57條:傷寒發汗已解,半日許复煩,脈浮數者,可更發汗,宜桂枝湯。
注解:太陽傷寒,服麻黃湯發汗後,證已解,約有半天時間又見心煩、脈浮數等證,為表邪未盡,或調護不周:复感外邪,這種情況可再用微發汗方法治療,宜用桂枝湯。
按:太陽病服麻黃湯後,表未盡解,不可再用麻黃湯,而宜用桂枝湯;服桂枝湯後,如表未盡解,亦宜再與桂枝湯,而不可與麻黃湯,這被視為經方的定法,須記。
《傷寒論》第91條:傷寒,醫下之,續得下利,清穀不止,身疼痛者,急當救裏;後身疼痛,清便自調者,急當救表。救裏宜四逆湯,救表宜桂枝湯。
注解:傷寒,治當發汗,而醫誤用下法,造成患者連續腹瀉,清穀不止,使病由表傳裏,轉變為虛寒在裏的太陰病,此時,雖身疼痛表未罷,亦宜用四逆湯急救其裏,而後再治身疼痛。若誤下後,沒有出現下利清穀,只見身疼痛者,可用桂枝湯急救其表。
按:表裏并病,若裏虛寒,宜先救裏,而後救表,此為定法。又服四逆湯後,下利清穀止,而身疼痛不解者,當然也應用桂枝湯,自在言外。
《傷寒論》第95條:太陽病,發熱汗出者,此為榮弱衛強,故使汗出,欲救邪風者,宜桂枝湯。
注解:太陽病,發熱汗出者,是中風證,榮弱於脈內,衛強於脈外,榮衛不和,故使汗出不已,桂枝湯調和榮衛而解除外邪,故能治療發熱汗出。
按:“欲救邪風”, 有語病,後世“風傷衛之說”,可能緣此,應做欲祛外邪解。古人在長期與疾病的鬥爭中,雖然能總結出證治的規律,但限於當時的科技水平,對於病裏的解說往往主觀臆測,當注意客觀對待。
《傷寒論》第164條:傷寒大下後,复發汗,心下痞,惡寒者,表未解也。不可攻痞,當先解表,表解乃可攻痞。解表宜桂枝湯,攻痞宜大黃黃連瀉心湯。
注解:太陽病傷寒證,應當發汗解表,本不宜下,而反大下之,下後表不解,當與桂枝湯以解肌,切不可與麻黃湯复發汗。今一再誤治,因邪氣內陷致心下痞,同時見有惡寒,知表還未解。對於這種情況,宜先與桂枝湯以解表,表解後,再與大黃黃連瀉心湯以攻痞。
按:表裏并病,若裏實應攻下者,宜先解表而後攻下,此亦是經方定法,須牢記。
《傷寒論》第234條:陽明病,脈遲,汗出多,微惡寒者,表未解也,可發汗,宜桂枝湯。
注解:陽明病,常汗多而不惡寒,今雖汗出多,但仍微惡寒,提示表未解,可知脈遲是因表虛,故仍宜桂枝湯,以調和營衛的小發汗解表。
《傷寒論》第240條:病人煩熱,汗出則解,又如瘧狀,日晡所發熱者,屬陽明也。脈實者,當下之,脈浮者,宜發汗。下之與大承氣湯,發汗宜桂枝湯。
注解:病人煩熱,汗出則解者,暗示為不汗出而煩躁的大青龍湯證,服大青龍湯則汗出煩熱解後,但不久又如瘧狀,日晡所發熱,此時發熱屬陽明。如其脈沉實,已傳入陽明無疑,宜大承氣湯下之;若脈浮虛,則為發熱汗出的桂枝湯證,宜桂枝湯以發汗。
按:這裏僅見日晡所發熱,脈實,為何即用大承氣湯攻之?這是因為大青龍湯為發汗重劑,服後,有可能因熱盛再加汗出津傷而直傳陽明,來勢迅猛,正在發展變化甚明,故應當頭痛擊,此正其時,醫者不但要知常規,更須知應變,可與後之急下各條互參自明。
《傷寒論》第276條:太陰病,脈浮者,可發汗,宜桂枝湯。
注解:此所謂太陰病,當指自下利而言,下利而見脈浮,為欲自表解之勢,故順其勢治之,宜桂枝湯。
按:下利脈浮,無非表裏合病之屬,本條所述脈當浮弱或自汗出。若脈浮緊無汗、則宜葛根湯,不可與桂枝湯。葛根湯條謂為太陽陽明合病,而此則謂太陰病脈浮者,以證有虛實不同耳,其他皆表裏合病之意,宜與葛根湯條互參自明。
《傷寒論》第372條:下利,腹脹滿,身體疼痛者,先溫其裏,乃攻其表。溫裏宜四逆湯,攻表宜桂枝湯。
注解:下利腹脹滿,為裏虛寒。身體疼痛,為表未解,表裏并病,裏虛寒者,法當先救裏,而後攻表,故宜四逆湯先溫其裏,而後再用桂枝湯以解其表。按:表裏并病,裏實熱宜攻下時,當先解表,而後攻裏。裏虛寒須溫裏者,宜先救裏而後攻表,此為定法,仲景在太陽病篇有多次說明,宜注意。
《傷寒論》第387條:吐利止,而身痛不休者,當消息和解其外,宜桂枝湯小和之。
注解:吐利止,是說服理中丸後,霍亂吐利即止,而身疼痛不休者,為外未解也,故當和解其外。宜桂枝湯小和之,是說不可用大劑量,以防其汗出過多。
《金匱要略·婦人產後病脈證治》第8條:產後風,續之數十日不解,頭微痛,惡寒,時時有熱,心下悶,乾嘔,汗出。雖久,陽旦證續在耳,可與陽旦湯(即桂枝湯,方見下利中)。
注解:產後風,即指婦女產後患太陽中風證,因產後體虛難愈,而連綿數十日不解,今仍頭微痛,惡寒,時時有熱,心下悶、乾嘔、汗出,這是桂枝湯證還存在的表現,既有其證,當用其方,病不論多久,皆用桂枝湯治療。
按:桂枝湯源於《湯液經方》的小陽旦湯,故本條的陽旦湯,當指小陽旦湯桂枝湯。
【臨床應用】
《傷寒論》對桂枝湯論述最多,也說明桂枝湯的臨床應用面是很廣的。如讀懂這22條論述,臨床應用桂枝湯當屬沒什麼問題了,但初讀是書,尤其是聯系西醫診斷病名、病因,往往不得其要,因此,這裏需再說明,桂枝湯不但應用於急性病,而且也應用於慢性病;不但應用於常見的感冒、內傷雜病、急慢性發熱、頭痛、身痛、風濕病等,也應用於瘧疾、肺炎、霍亂、傷寒等急性傳染病。陶弘景在《輔行決臟腑用藥法要》中說:小陽旦湯(桂枝湯)“治天行病發熱”,古代所稱“天行病” 即現代的急性傳染病、瘟疫。不過要清楚,只有當症狀反應為桂枝湯證時才可用桂枝湯。中醫與西醫主要不同是,中醫是根據患者症狀特點用藥,即有是證,用是方。桂枝湯是同於疾病反映為在表的太陽病表虛證,功在發汗解熱,其藥物偏於甘溫,有益胃滋液作用,其特點謂之調和營衛、解肌、與麻黃湯專於發汗解表不同。依據表證的有汗與無汗,《傷寒論》論述了以桂枝湯和麻黃湯加減變化的兩大系列方劑和適應證。桂枝湯為病後經治療、或未經治療、正确治療或誤治,出現津液傷失,再加上合并痰飲、瘀血、傳變等原因,使得桂枝湯加減變化的方劑和方證更加多見。
有關仲景運用本方的具體適應證,可歸納以下幾點:
-
太陽病、發熱、汗出、惡風而脈浮弱者。
-
病常自汗出或時發熱汗出者。
-
發汗或下之,而表未解者。
-
太陽陽明并病,汗多,脈遲,表未罷者。
-
病下利,而脈浮弱,或自汗出者。
-
霍亂吐利止,而身疼不休者。
【胡希恕醫案】
一)熊某,女,56歲,1964年8月20日初診。3個月來,每日下午3至5點發熱,兩臂時發緊,肩背拘急,熱後汗出,舌苔薄白潤,脈緩。給服桂枝湯,兩劑而解。
二)賀某,男,8歲,1965年10月23日初診。外感發熱1周不退,每日上午11:30時出現發熱(體溫38℃左右),汗出,12:00時後熱自退,飲食、精神均好,大便隔日一行,他無不適,舌苔白潤,脈虛數。證屬太陽之表虛證,主在營衛失調,治以調和營衛,與桂枝湯。結果:服藥二劑,上午已無發熱,下午1時後尚有低熱(37.2℃至37.5℃),舌苔薄黃,脈稍數。繼與桂枝合小柴胡加生石膏湯,服3劑,諸症解。
三)謝某,女,51歲,2004年9月26日初診。雨淋後,發熱(38.6℃),惡寒,頭劇痛,全身酸脹,疼痛,鼻流清涕,經西藥治療一周後,仍低熱(37.5℃),且汗出惡風,動則汗出明顯,頭穩穩作痛,鼻流清涕遇風惡寒加重,舌苔白,脈浮弱。西醫診斷為上呼吸道感染,中醫辨證為:證屬太陽表虛中風證,與桂枝湯:結果:服1劑藥後,體溫降至正常。又繼服2劑,症已。
【趙生醫案】關嬰兒,男,四個月,1976年7月12日初診。患兒在醫院出生後,發熱不退,天天體溫(37.5℃至38℃),每日都需要靜脈注射葡萄糖水及服食退燒藥,但病情反復不愈,其父母遂自行簽出院紙,抱著到診。當時臨床表現:微微出汗,流鼻涕,舌淡苔白,脈微弱,哭聲低沉,仍可進食母乳,大、小便正常。診斷證屬太陽經表虛證,方選“黃芪桂枝五物湯”飲服,每天飲服一劑,飲服五劑熱退,精神漸好,繼續飲服十劑,病愈,至今已成家立室。
2)桂枝加桂湯 (桂枝湯加重桂枝用量)
【辨證要點】桂枝湯證又見氣上冲者。
【方劑組成】桂枝(加重用量)、白芍、生薑、紅棗、炙甘草。
【方解】本方於桂枝湯加重治氣上冲的桂枝用量,故其適應證為桂枝湯證而氣上冲劇烈者。
【原文注解】
《傷寒論》第117條:燒針令其汗,針處被寒,核起而赤者,必發奔豚。氣從少腹上冲心者,灸其核上各一壯,與桂枝加桂湯更加桂二兩也。
注解:《金匱要略﹒奔豚氣病脈證治》有“奔豚病,從少腹起,上冲咽喉,發作欲死,複還止”的論述,可見奔豚是一種發作性的、自我感覺的症狀。由燒針令其汗來看,是說原本為無汗的太陽表實證,病在表,治當發汗,但用燒針的方法迫使患者出大汗,是不得法的治療,不但使病不能解除,而且針眼不慎受寒被感染,則出現紅腫如核狀,則更易導致氣從少腹上冲心的奔豚證。這時宜用灸法,於每個核腫上各灸一壯,來治療針處腫赤,同時給服桂枝加桂湯,治療奔豚並亦解外。
按:奔豚是發作性神經症,從劇烈的氣從少腹上冲心為特征。關於奔豚的成因,該篇有“皆從驚恐得之”,很難理解。經多年的研究和臨床體驗,乃知所謂驚恐,并非指外來的可驚可恐的刺激,而是指自身發驚、發恐的神心症。例如痰飲、瘀血等常可引發驚恐證候,如治療不正确,更易導致驚恐發作。《傷寒論》中也有多處提到這種情況,如“少陽中風,兩耳無所聞,目赤,胸中滿而煩者,不可吐下,吐下則悸而驚”,“太陽傷寒者,加溫針必驚也”。奔豚多在這些驚恐神心症的基礎上而發生。本條所述的“燒針令其汗”,亦正犯“太陽傷寒者,加溫針必驚也” 的錯誤,再加上針處感染,給人體以強烈刺激,很易促使驚恐發作。由於燒針迫汗太過,更易導致急劇的氣上冲,故稱必發奔豚。臨床上亦常見練氣功不得法使氣上逆,也可引發奔豚。
《金匱要略·奔豚氣病脈證治》第3條:發汗後,燒針令其汗,針處被寒,核起而赤者,必發奔豚,氣從少腹上至心,灸其核上各一壯,與桂枝加桂湯主之。
注解:本條是上條在《金匱要略》重出,而在前加“發汗後” 三字,是衍文,應去之。
【臨床應用】仲景關於本方的論治僅此一條,但已很清楚說明,桂枝加桂湯,是治療桂枝湯證又見氣上冲劇烈者。仲景書中提出“燒針令其汗”,是舉例說用燒針大發汗,造成津液傷、上虛、氣上冲的病因病機,不要以為病因只限於燒針發汗,而是多種病因。現代醫學常見於神經官能症、冠心病心律失常、室性期前收縮、氣功走火入魔等。
【胡希恕醫案】張某,女,1965年12月13日初診。因練氣功不得法,出現氣從臍下上冲至胸已半年多,伴見心慌、汗出、失眠,舌苔白潤,脈緩。證屬營衛不和,汗出上虛,因致氣上冲逆,治用桂枝加桂湯。結果:上藥服3劑,氣上冲已,但有時臍下跳動。上方加茯苓12克。服3劑,臍下跳動已,睡眠仍差。繼服酸棗仁湯加減善後。
3)桂枝加葛根湯方(桂枝湯加葛根)
【辨證要點】桂枝湯證又見項背強几几者。
【方劑組成】野葛根、桂枝、白芍、生薑、紅棗、炙甘草。
【方解】葛根甘平,《神農本草經》謂其“主消渴,身大熱”,可見是一清潤性的解熱藥,而有解肌及緩解筋脈拘急的作用,尤其有解項背強急的特點,今加味於桂枝湯中,故治桂枝湯證而項背強急者。
【原文注解】
《傷寒論》第14條:太陽病,項背強几几,反汗出惡風者,桂枝加葛根湯主之。
注解:“几几”是形容短羽之鳥,尚不能飛騰,動則先伸其頸之狀。項背強几几者,即項背強急,俯仰不能自如的樣子。太陽病汗出惡風,是桂枝湯證,今又見項背強几几,故加葛根來主治。
按:葛根湯,治太陽病項背強几几,無汗惡風者,這裏的“反汗出惡風者”是對葛根湯證而言,暗示二方在應用上的主要鑒別點。而以一“反”字傳某神。
【臨床應用】本方證是桂枝湯方證的延伸,即以桂枝湯方證為主,以項背強几几為副,因此,當見項背強几几時,要詳審是葛根湯方證?還是桂枝湯方證?這樣才能确定本方證。
【趙生醫案】任小姐,出生日期:1977年7月X日,職業:家庭主婦。到診日期:2024年9月20日。昨日感冒,頭痛頭暈、汗出惡風、肩背疼痛、左則頭項發緊且痛,舌淡紅苔薄白,脈浮數,證屬太陽表虛證,兼見項背強几几,治以調和營衛,解表疏肌,方選 “桂枝加葛根湯”飲服,每天飲服一劑,連續飲服五天,病愈。
4)瓜蔞桂枝湯方(桂枝湯加瓜蔞根)
【辨證要點】桂枝湯證又見拘急痙攣者。
【方劑組成】瓜蔞根、桂枝、白芍、生薑、紅棗、炙甘草。
【方解】瓜蔞根亦稱天花粉,性味苦寒,《神農本草經》謂: “主消渴,身熱,煩滿,大熱,補虛安中,續絕傷。”可見是一強壯性的滋潤解熱藥,本方取其滋潤枯燥組纖的作用,以治桂枝湯證而身拘急者。
【原文注解】
《金匱要略·痙濕暍病脈證治》第11條:太陽病,其證備,身體強,几几然,脈反沉遲,此為痙,瓜蔞桂枝湯主之。
注解:太陽病,其證備,是說太陽病桂枝湯證俱備意思。身體強几几然,是說全身有強直性痙攣的自覺症或他覺症。太陽病脈當浮,今脈見沉遲故稱反,由此可知為組纖枯燥的痙病,應以瓜蔞桂枝湯主之。
按:仲景論述痙有剛、柔之分,《金匱要略·痙濕暍病脈證治》謂“太陽病,發熱汗出,而不惡寒,名曰柔痙。”本條所述,當是柔痙的證治,此可對照葛根湯條分析。
【臨床應用】不論急慢性鼻炎、咽炎、風濕病、骨質疏鬆症、鈣缺乏症、強直性脊柱炎等,皆可出現本方證。但先要排除表實葛根湯證及表虛桂枝加葛根湯證而确認為本方證。
【趙生醫案】馮女士,出生日期:1979年9月X日,職業:室內設計師。到診日期:2024年9月17日。患者反復低熱已1年餘,近1周來頭痛身痛、汗出惡風、兩上肢拘急、肩背痛,舌淡紅苔薄白,脈沉弦。證屬太陽經病,久病津液虧虛,复受外邪,以致表虛肌不和,治以滋津增液,解表疏肌,方選“瓜蔞桂枝湯方”飲服,每天飲一劑,連續飲服五天,病愈。
5)桂枝加黃芪湯方(桂枝湯加黃芪)
【辨證要點】汗出惡風比桂枝湯證更明顯或見黃汗者。
【方劑組成】黃芪、桂枝、白芍、生薑、紅棗、炙甘草。
【方解】黃芪,味甘微溫,《神農本草經》謂:“主癰疽久敗瘡,排膿止痛,大風癩疾……補虛。”從所主來看,均屬肌膚間病,也可知補虛主要是補表氣的不足,故若表氣虛衰、邪留肌膚不去,為濕、為水、為黃汗以及上述諸病,均有用本藥的機會。加於桂枝湯中,更治表氣虛弱。故本方用於桂枝湯證更見表虛明顯者。
【原文注解】
《金匱要略·水氣病脈證併治》第29條:黃汗之病,兩脛自冷,假令發熱,此屬歷節;食已汗出,又身常暮卧自汗者,此勞氣也;若汗出已反發熱者,久久其身必甲錯;發汗不止者,必生惡瘡。若身重汗出已輒輕者,久久必身瞤,瞤即胸中痛,又從腰以上,必汗出,下無汗,腰髖弛痛,如有物在皮中狀,劇者不能食,身疼重,煩躁,小便不利,此為黃汗,桂枝加黃芪湯主之。
注解:本條可分五段解析:
黃汗由於表虛,表虛則氣上冲而氣虛於下,故兩脛自冷。假如發熱而歷節黃汗出者,此屬歷節而非黃汗。食已汗出和暮卧盜汗出,均屬表虛失固、津液亡失之證,故稱之為勞氣。汗出不應發熱,汗出而複發熱,故謂反發熱,這是精却邪氣留的證候。長久不好轉,則組織枯燥,其身必出現甲錯。發熱不止日久,更必傷及榮血而出現惡瘡。身重汗出輒輕者,為有水氣,日久天長必身瞤,瞤即所謂水氣相擊冲逆,病犯經脈的證候。水氣攻沖胸中則胸中痛,故即瞤胸中痛。氣冲於上,故從腰以上有汗而下無汗。濕著於下,故腰髖弛痛。水氣在皮中,故如有物在皮中。若證之劇者,以至其人不能食,不但腰髖痛,而且全身疼重,煩躁不安,小便不利,這也是氣上冲的結果,此為黃汗證,無論症狀輕還是重,宜用桂枝加黃芪湯治療。
《金匱要略·黃疸病脈證併治》第16條:諸病黃家,但利其小便,假令脈浮,當以汗解之,宜桂枝加黃芪湯主之。
注解:諸黃疸證,多為瘀熱在裏所致,故宜利其小便除濕去熱,但若見脈浮,為病在表,這時宜用桂枝加黃芪湯汗以解之。
按:由本條可知,黃芪有利濕袪黃作用甚明。但黃疸脈浮者,亦有用麻黃連翹赤小豆湯的機會,臨證時宜適證使用之,不可不知。
【臨床應用】仲景書中用於治黃汗。但臨床本方用於表虛的痹痛更為多見。凡不論是風濕、類風濕、強直性脊柱炎、產後中風、骨質疏鬆等症,但必見有本方證者,方可用之。
【胡希恕醫案】韓某,女,41歲,哈尔賓人,以“肝硬化”來門診求治。其愛人是西醫大夫,檢查詳盡,診斷肝硬化已确切無疑。但黃疸指數,膽紅素皆無異常,皮膚、鞏膜皆無黃染。其人面色黧黑,肝脾腫大,常有胸脅竄痛,曾經多年服中西藥不效,特來京求治。初與疏肝和血藥不效。後見其內衣領黃染,細問乃知患病以來不斷汗出惡風,內衣每日更換,每日黃染,伴見腰髖痛重,行動困難,必有人扶持,舌苔白膩,脈沉細。經復診确認為黃汗。
證屬表虛濕盛,為桂枝加黃芪湯證,該方以益氣固表、利濕袪黃為治。結果:上藥服3劑,汗出身疼減,服6劑汗止,能自已走路。繼依證治肝,逐漸恢復健康,返回原籍。2年後特來告之仍如常人。本例是肝硬化并見黃汗之證,黃汗不去,則肝病長期治療不效,當把黃汗治愈後,再治肝病,則肝病很快好轉。提示了仲景學說的“先表後裏”治則的正确性、重要性。又此案是黃汗的正證、正治,對其變證、變治也當熟悉。還應注意,本案雖是肝病、黃汗并見,但黃疸指數,膽紅素等皆無異常,黃汗之黃的原因,有待進一步研究。
【辨證要點】黃汗、汗出口渴者。
【方劑組成】黃芪、白芍、桂枝、苦酒。
【方解】本方是桂枝加黃芪湯去甘草、大棗、生薑,加黃芪、苦酒而成。去甘草、大棗因味甘易致壅滿,去生薑因辛溫偏辛散,增黃芪為補虛實表,加苦酒為斂汗救液,故治黃汗表虛多汗以致口渴者。
【原文注解】
《金匱要略·水氣病脈證併治》第28條:問曰:黃汗之為病,身體腫,發熱汗出而渴,狀如風水,汗沾衣、色正黃如蘗汁,脈自沉,何從得之?師曰:以汗出入水中浴,水從汗孔入得之,宜芪芍桂酒湯主之。
注解:症狀如風水,是說身體腫,發熱汗出,與風水的證候表現很相似,但風水脈浮,而黃汗脈沉。最不同的是,黃汗所出之汗,色黃如蘗汁,且質黏沾染衣服,也就是黃汗的特征。由於汗出多而津傷,故口渴明顯,此種黃汗,宜用芪芍桂酒湯治療。
按:文中所說“以汗出入水中浴,水從汗孔入得之”,是略舉黃汗的原因之一,并不是說患黃汗都是由汗出入水中浴所致。這裏實際是在說明,這種黃汗反為表虛水氣外郁之證,故以黃芪為治此證的主藥。而又據渴否治療,不渴者,用桂枝加黃芪湯;渴者,用本方。苦酒即米醋,有酸斂阻止汗出的作用。初服故煩,服六七日後邪退身和,故煩自已。
【臨床應用】本方與桂枝加黃芪湯皆用於黃汗,本方更常用於風濕痹痛、口渴明顯者。
【胡希恕醫案】李某,女,30歲,北京市工人。因長期低熱來門診治療,屢經西醫檢查未見任何器質性病變,經服中藥亦未效。證見口渴、汗出黃黏、惡風、虛極無力、下肢浮腫、自感身重,舌苔薄白,脈沉細。查黃疸指數正常,身體皮膚無黃染。此為黃汗表虛津傷甚證,以黃芪芍藥桂枝苦酒湯。結果:服藥6劑,諸症盡除。
7)黃芪桂枝五物湯方 (桂枝湯去甘草加黃芪增生薑量)
【辨證要點】身體麻木、疼痛而見汗出惡風者。
【方劑組成】黃芪、桂枝、白芍、生薑、紅棗。
【方解】本方是桂枝加黃芪湯去甘草增生薑而成。生薑辛溫,增加用量則加強散寒作用;去甘草,因無急迫而有利於陽氣外發。因此本方適用於營衛外虛,風寒內侵而致的血痹、身體麻木不仁者。
【原文注解】
《金匱要略·血痹虛勞病脈證併治》第2條:血痹,陰陽俱微,寸口關上微,尺中小緊,外證身體不仁,如風痹狀,黃芪桂枝五物湯主之。
注解:陰陽俱微,是指浮沉俱微的脈象,說明榮衛俱虛。關前(寸脈))以候表,榮衛虛於外,所以寸口關上脈微,脈小主虛,脈緊為寒,關後(尺脈)以候裏,裏虛陰寒邪內侵,故尺中脈緊。身體不仁,即身體麻木不仁,類似於今之所稱知覺神經麻痹症。本條所述是由榮衛氣虛所致,此外還有因瘀血或濕氣所致者,宜隨證加減治之。外證身體不仁如風痹狀者,是說身體麻痹不仁,不知痛癢好像風痹的樣子,而實際是血痹,這種血痹宜用黃芪桂枝五物湯治療。
【臨床應用】本方證多見於慢性病,如腦動脈硬化、腦栓塞後遺症,也見於風濕病等引起的神經麻痹症。
【胡希恕醫案】馬某,女,65歲,1965年10月31日初診。1965年8月1日跌倒一次,出現四肢不能活動,10多天後恢復活動,但右臂無力,兩手麻木不能緊握,口乾不思飲,舌苔白少津,脈弦數。證屬榮衛氣血俱虛之血痹,與黃芪桂枝五物湯加生石膏。結果:上藥服6劑,兩手麻木減輕,但仍握不緊。上方增黃芪量,因脈仍數,故仍加生石膏,繼服6劑,兩手麻木又減,左手已能正常握拳,繼續調理之。
8)桂枝加厚樸杏子湯方(桂枝湯加厚樸、杏仁)
【辨證要點】汗出惡風咳喘者。
【方劑組成】桂枝、白芍、生薑、紅棗、炙甘草、厚樸、北杏仁。
【方解】杏仁主治咳逆上氣,厚樸理氣化痰,消脹除滿。此兩味加於桂枝湯中,故治桂枝湯證兼見咳逆喘滿者。
【原文注解】
《傷寒論》第18條:喘家作,桂枝加厚樸、杏子佳。
注解:喘家,是指素有咳喘的患者,如慢性支氣管炎,支氣管擴張等患者,當其反復發作,表現為太陽中風桂枝湯證,用桂枝湯治療則加厚樸、杏仁治咳喘為佳。《傷寒論》第43條:太陽病,下之微喘者,表未解故也,桂枝加厚樸杏子湯主之。
注解:微喘是氣上沖的證候。太陽病宜汗不宜下,下之後微喘,知是表未解,依法當與桂枝湯,但因有微喘之症,故以桂枝加厚樸杏子湯主之。
【臨床應用】咳喘患者不論新久,不論是慢性氣管炎、咽喉炎,還是感冒等病,如排除熱實證,再審有本方證則可用之。
【胡希恕醫案】張某,男,38歲,1966年4月4日初診。近1周來,咳嗽吐白痰,鼻流鼻涕,汗出惡風,腰痛,胃脘動悸,舌苔薄白,脈浮緩。此屬表虛氣逆,治當調和營衛,理氣化痰,與桂枝加厚樸杏子湯。結果服上方二劑,愈。
9)桂枝甘草湯方(桂枝湯去芍藥、大棗、生薑)
【辨證要點】心下悸欲得按者。
【方劑組成】桂枝、炙甘草。
【方解】本方為桂枝湯的簡化方,即去芍藥、大棗、生薑,增用量而成。去芍藥、大棗則不治腹攣痛,去生薑則不治嘔,但二味加重用量,則治氣上沖力專。雖解外作用較遜於原方,但加重二物的用量,降冲鎮悸而緩急迫,則又遠非原方所及,故作用於心下悸欲得按者。
【原文注解】
《傷寒論》第64條:發汗過多,其人叉手自冒心,心下悸欲得按,桂枝甘草湯主之。
注解:奪汗者亡血,發汗過多,血不足以養心則悸,汗多出於上體部,上下體液驟然失調,導致急劇的氣上冲出現,此時患者不得不交叉其手按冒於心部,抑制其心下的動悸,對於這種情況,宜用桂枝甘草湯來主治。
按:前15條有下之後,其氣上冲者,可與桂枝湯的論述,後第65、67、117等條有“發汗後,其人臍下悸者,欲作奔豚,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主之”,“傷寒若吐,若下後,心下逆滿,氣上冲胸,起則頭眩……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主之”,“……氣從少腹上冲心者……與桂枝加桂湯更加桂二兩也”的論述,都是在強調用桂枝湯的適應證,即汗、下、吐等各種誤治造成津液大傷,氣上冲是用桂枝重要的特征,值得注意的是,一些人誤認為桂枝辛溫發汗,津傷後出現陰虛證,則不能再用桂枝,此為未能真正理解《傷寒論》。
【臨床應用】急性病可見於高燒汗後、感冒後、慢性病可見於冠心病心律失常。本方治療心悸确實有效,但要注意,二味用量小則無效。當然外證明顯時用於解外宜減量。如心悸明顯者,桂枝多用在八兩(24克)以上。
【胡希恕醫案】李某,男,30歲,心慌驚悸已三四年,眠差易醒,常自汗出,舌苔薄白,舌尖紅,脈浮弦數。證屬心氣不足,水氣凌心,治以溫陽降逆,與桂枝甘草湯加茯苓。結果:上藥服三劑,諸症減,繼服三劑,心慌驚悸全消。
10)桂枝救逆湯方(桂枝去芍藥加蜀漆、龍骨、牡蠣)
【辨證要點】汗出惡風,心悸,心神不安者。
【方劑組成】桂枝、生薑、大棗、炙甘草、蜀漆、龍骨、牡蠣。
【方解】本方是桂枝去芍藥加蜀漆龍骨牡蠣而成。蜀漆為常山的嫩枝葉,辛苦溫,有毒,有祛痰作用。牡蠣、龍骨皆斂汗澀精、鎮靜安神,因此適用於桂枝去芍藥湯證有痰飲而驚狂不安者。
【原文注解】
《傷寒論》第112條:傷寒脈浮,醫以火迫劫之,亡陽必驚狂,臥起不安者,桂枝去芍藥加蜀漆龍骨牡蠣救逆湯主之。
注解:傷寒脈浮,治療應當考慮用麻黃湯發汗,而醫者用火烤、火熏、火灸、火針等強迫使出大汗,這種錯誤的治療,造成大汗出、亡津液,不但達不到解表目的,而且因汗出多而上虛,造成氣乘虛上冲,并激動裏飲上蒙清竅而發驚狂,以至臥起不安等症,此時治療宜用桂枝去芍藥加蜀漆龍骨牡蠣救逆湯。
按:《傷寒論》第119條說:“太陽傷寒者,加溫針必驚也。”是論述驚狂的成因,本條是詳述其證治。傷寒本是熱證,用火逼迫汗出,火能助熱,使熱更盛,同時造成氣冲飲逆,因而形成驚狂奔豚等證。本方能治療因火劫亡陽的逆治證,故特意把本方名稱為救逆湯。
這裏特別注意“亡陽”二字,這裏是指亡津液。後世一些注家認為是亡心陽,并認為和少陰證的亡陽不同。少陰亡陽是冷汗出、肢冷、筋惕肉瞤的證候;火邪的亡陽,則是驚狂臥起不安。前者所傷是腎陽,後者所傷是心陽。驚狂發生,是因“火邪逼迫,心神耗散以致驚狂不安”。這些解釋很難自圖其說。《素問·至真要大論》說:“諸躁狂越,皆屬於火。”《難經·二十難》說:“重陽者狂,重陰者癲。””可見《內經》、《難經》把狂歸為火熱盛,而《傷寒論》則歸結為亡陽。而者概念相反,如果不從兩者有著不同理論體系來理解,是很難自圓其說的。
《金匱要略·驚悸吐衄下血胸滿瘀血病脈證治》第12條:火邪者,桂枝去芍藥加蜀漆龍骨牡蠣湯主之。
注解:火邪,是指有表證時,用火烤、熏蒸、火針等逼迫出大汗,這種錯誤的治療如同外來火邪一樣使人致病。《傷寒論》第114條:“太陽病,以火熏之不得汗,其人必躁,到經不解,必清血,名為火邪。””這是對火邪的說明。
按:火邪可使津傷、亡陽,因此這裏只提火邪,是簡略了驚狂、心悸、臥起不安等症。
【臨床應用】急性熱性病治療不得法,或慢性病、內分泌功能紊亂、冠心病心律失常、神經官能等症皆可出現本方證。凡外有表證的桂枝去芍藥湯證兼有痰飲的驚狂者,皆可用本方治之。
【胡希恕醫案】王某,女,26歲,空軍翻譯。旁觀修理電線而受驚吓,出現驚悸心慌、失眠、頭痛、納差、惡心,有時喉中痰嗚,每有聲响則心驚變色,躁煩而罵人不能自控,身體逐漸消瘦,由二人扶持來診,舌苔白膩,脈弦滑寸浮。此寒飲鬱久上犯,治以溫化降逆,與救逆湯加減:桂枝10克、生薑10克、炙甘草6克、大棗4枚、半夏12克、茯苓12克、生牡蠣15克、生龍骨15克。結果:上藥服3劑,心慌、喉中痰嗚減輕;服6劑,納增、眠好轉;繼服10劑,諸症皆消。
11)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方(桂枝甘草湯加龍骨、牡蠣)
【辨證要點】汗出惡風,心悸煩者。
【方劑組成】桂枝、炙甘草、龍骨、牡蠣。
【方解】本方是桂枝甘草湯加龍骨、牡蠣而成。本方的組成和證治皆與救逆湯相似,即是桂枝甘草湯加龍骨、牡蠣,都治療外邪內飲的躁煩驚悸。不同的是,救逆湯有蜀漆、大棗、生薑,因痰飲重而見發狂;而本方證痰飲輕以驚悸煩為主。
【原文注解】
《傷寒論》第118條:火逆下之,因燒針煩躁者,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主之。
注解:太陽表證,治療應用發汗的方法。用火烤、火熏、火針等治療,使邪不得外出,而且傷害人體津液,因此這種治療稱火逆。火逆後如表證不解,仍用桂枝湯治療,但又錯用下法更傷津液,導致患者煩躁不安,這種情況宜用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治療。
【臨床應用】本方證常見於神經官能症,當見心悸煩等,呈現外寒內飲證時,可與本方治之。
【胡希恕醫案】劉某,男,30歲,1966年4月5日初診。東北泰來地區出現一條瘋狗,到處咬人。一次患者遇到瘋狗,雖未被咬傷,但被吓而致病,自感心慌、驚悸、恐惧等症。用中西藥治療不效而來京求治。診其脈弦數,舌苔白膩。脈證合參,知為外寒內飲、水氣上犯之證,與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加茯苓。結果:服6劑,諸證已,高興回原籍,并來信告之1年多也未復發。
12)桂枝加龍骨牡蠣湯方(桂枝湯加龍骨、牡蠣)
【辨證要點】桂枝湯證兼見津液虛驚悸不安者。
【方劑組成】桂枝、白芍、生薑、大棗、炙甘草、龍骨、牡蠣。
【方解】用桂枝湯和營以調氣血,加龍牡鎮動悸而斂浮越。龍骨、牡蠣均為強壯性的收斂藥,治療煩驚、不眠、多夢等心神症,尤其治胸腹動悸的特點,故本方的適應證,為桂枝湯證又見胸腹動悸,煩驚不安、夢交失精等。
按:後世注家如魏念庭認為:“失精家腎陽大泄……而精失血亡,陰陽俱盡矣。”因而遇本方證治療時,大補腎之陰陽,多致罔效。要知本方的主要作用是:桂枝湯調和營衛,生龍牡斂浮越,才是治療這類虛勞的關鍵。
【原文注解】
《金匱要略·血痹虛勞病脈證併治》第8條:夫失精家, 少腹弦急, 陰頭寒, 目眩, 髮落, 脈極虛芤遲,為清穀、亡血、失精。脈得諸芤動微緊:,男子失精, 女子夢交, 桂枝龍骨牡蠣湯心主之(《脈經》:桂枝後有“加”字)。
注解:久病津虛、精氣虛,大都呈現上實下虛證候,後世稱之心腎不交證。下虛則寒,故少腹弦急、陰頭寒;上實則熱,故目眩髮落。脈極虛芤遲,為清穀、亡血、失精等症之脈應,皆為虛損證候。因此,在臨床上脈見芤動微緊,則可知男子患夢遺失精,女子患夢交。此是桂枝龍骨牡蠣湯的適應證。
按:失精、夢交,多由情欲妄動,神志不寧,因生夢幻所致。其病也基於汗出津傷、榮衛不和。龍牡之用,不只為固精,還重在斂神定志而止胸腹動悸,合於桂枝湯調榮衛和氣血,本方是該證的正治。《小品》云:“虛弱浮熱汗出者,除桂加白薇、附子各三分,故曰二加龍骨湯。””是該證的變治。用此二方加減,确有奇效。
【臨床應用】夢遺失精,常見於未婚青壯年男子,也多見於慢性前列腺炎患者,多宜用本方治療。又本方證,還常見於不論男女老幼出現的神心症、尿閉或遺尿,亦可用本方治之。值得注意的是,本方證又往往被認為是虛勞,治用大補而使症狀加重或長期不愈,其主要原因是,沒有首先看到其主證是桂枝湯方證。治療上用生龍牡補澀是重要的,用桂枝湯調和榮衛則是關鍵。值得說明的是,胡希恕老師常用二加龍骨湯加用桂枝,亦可知臨證須桂枝湯調和營衛者多。
【胡希恕醫案】蒲某,男,33歲,某厰會診病例,1966年3月25日初診。遺精已數年,常以補腎治療無效,近年來加重,每週1~3次。常有汗出惡風,腰酸痛,舌苔白,舌尖紅,脈浮而虛。與二加龍骨牡蠣湯:(桂枝湯)加龍骨、牡蠣、附子、白薇。結果:服6劑,遺精未作。
13)桂枝去芍藥湯方(桂枝湯去芍藥)
【辨證要點】桂枝湯證又見寸脈獨浮、胸滿者。
【方劑組成】桂枝、生薑、大棗、炙甘草。
【方解】桂枝湯加芍藥,用以桂枝湯證有腹滿痛者,今去芍藥,可知是因為有桂枝湯證而無滿痛,而且腹中必虛。
【原文注解】
《傷寒論》第21條:太陽病,下之後,脈促胸滿者,桂枝去芍藥湯主之。
注解:本是太陽病,不應用下法治療,治後症見氣上冲胸以至胸滿,則可知病還在表。但下傷胃氣、中氣,而成上實下虛之證,故脈表現為促。下虛不宜用芍藥,原方桂枝湯已不適用,而適用桂枝去芍藥湯治療。
按:本條的脈促,是指寸脈浮,關以下沉之脈,即反映上實下虛之脈。注家認為是“數中一止”,這是王淑和的《脈經》之說。就本條而論,氣冲胸滿,是表未解,故寸脈現浮。誤下使裏虛、下虛,故關尺脈現沉。腹滿痛加芍藥(見桂枝加芍藥湯條),今腹中虛故去芍藥。芍藥是桂枝湯中唯一偏涼之藥,如脈數當是有熱,治療當用芍藥之涼。因此去芍藥不是因脈數,即不是“數中一止”。經方的脈促,用王淑和的《脈經》的概念是解釋不通,望進一步研討。
【臨床應用】本方證多見感冒、發熱後,凡胸滿、寸脈獨浮者,皆可適證用之。
【胡希恕醫案】張某,女,28歲,延慶農民,1967年8月3日初診。由於心情不佳,疲勞受涼,出現感冒發熱,服APC後,熱退而胸悶、汗出、惡風、身微痛,口中和,不思飲,舌苔薄白,脈沉細,左寸浮。此為太陽經表虛證未解,應與桂枝去芍藥湯治之。結果:晚上服一劑,眠中微汗出,諸症已。
14)桂枝去芍藥加皂莢湯方(桂枝湯去芍藥加皂莢)
【辨證要點】外有桂枝湯證,裏有寒飲者。
【方劑組成】桂枝、生薑、大棗、炙甘草、皂莢。
【方解】本方是由桂枝湯去芍藥加皂莢而成。皂莢辛溫,有溫化寒飲、排痰排膿功能,加於桂枝去芍藥湯中,則有解表化痰作用,適用於痰涎壅盛的咳喘,肺痿等證。
【原文注解】
《金匱要略·肺痿肺癰咳嗽上氣病脈證併治》附方(四):《千金》桂枝去芍藥加皂莢湯治肺痿,吐涎沫。
注解:《金匱要略·肺痿肺癰咳嗽上氣病脈證併治》說:“寸口脈數,其人咳,口中反有濁唾涎沫者何?師曰:為肺痿之病。”本方所治,是指上述的肺痿吐涎沫多者,當屬肺中冷一類。
【臨床應用】慢性氣管炎,支氣管擴張、慢性鼻炎等出現表虛而咳吐涎沫多時可用本方。若虛熱的肺結核病,皂莢辛燥不宜用之。
【趙生醫案】陳小姐,出生日期:1977年7月X日,職業:家庭主婦,到診日期:2024年9月20日,患慢性氣管炎,咳嗽多年,痰多色白,咳劇時吐涎沫,食欲差,睡眠差,小便正常,舌淡紅、苔薄白,脈沉細,左寸浮。此為太陽、太陰經合病,外邪未解、痰飲內伏,治以調解外邪,驅寒化飲,方藥選用桂枝去芍藥加皂莢湯治之,每天一劑,連續飲服五劑,病愈。
15)小建中湯方(桂枝增芍藥加飴糖)
【辨證要點】桂枝湯證兼見胃腹痛或心悸而不嘔者。
【方劑組成】桂枝、白芍、生薑、大棗、炙甘草、飴糖。
【方解】桂枝加芍藥湯原治腹滿痛,今加大量甘溫補虛緩急的飴糖,雖然仍治腹痛,但已易攻為補,故名之建中。謂之小者,以其來自桂枝湯,仍兼解外,與專於溫裏袪寒的大建中湯則比較為小也。
【原文注解】
《傷寒論》第100條,傷寒,陽脈澀,陰脈弦,法當腹中急痛,先與小健中湯,不差者,小柴胡湯主之。
注解:脈澀為津血虛,陽脈澀,即浮取見澀,為表虛榮衛不利。弦為寒,陰脈弦,即脈沉弦,為裏虛有寒。傷寒得此脈,常是腹中急痛的反映,治療宜首先考慮用小建中湯。不差者,是說服小建湯後,而病未全解除,這時病多轉屬少陽小柴胡湯證,故不應再用小建中湯,而宜用小柴胡湯治療。
按:脈浮澀而沉弦,為小建中湯與小柴胡湯共有的脈象,但腹中急痛,為小建中湯所屬,而柴胡湯證不常見。先與小建中湯,不只是治腹中急痛,而且也因表裏實,津液自和,使表證自汗出而解。假如症狀沒全消除,知已轉屬少陽,當用小柴胡湯治療。這裏要注意。“差者,小柴胡湯主之”,是強調有小柴胡湯方證時,方可用小柴胡湯。
《傷寒論》第102條,傷寒二三日,心中悸而煩者,小建中湯主之。
注解:血少心氣虛則悸,外邪不解則煩。小建中內能補虛,外能解表,故能主治此證。
按:傷寒二三日,即見心中悸,是營虛血少,此時雖有表證不可發汗。當宜首先建中,中氣建,營血充足,津液自和,則汗自出表自解。小建中內能補虛,外能解邪,故主之。
《金匱要略·血痹虛勞病脈證併治》第13條:虛勞裏急,悸,衄,腹中痛,夢失精,四肢酸痛,手足煩熱,咽乾口燥,小建中湯主之。
注解:虛勞為古人對虛損不足之病的通稱。裏急、腹中痛,即腹中痛的互詞。悸者,為血少心氣不足。衄者,為氣冲熱亢。夢失精者,為下焦虛,精不內守。四肢酸痛者,為榮衛不利,外邪未解。手足煩熱者,為虛熱。咽乾口燥者,為津液枯燥。
按:腹皮弦急,按之腹筋不鬆軟而拘攣,即裏急腹急的證候,裏急腹中痛者,即小建中湯適應證的主症。以上所述為小建中湯證,故以小建中湯主之,但不能認為小建中湯可治一切虛勞、腹痛。
《金匱要略·婦人雜病脈證併治》第18條:婦人腹中痛,小建中湯主之。
注解:腹中痛,即腹中急痛的簡詞。婦女腹中急痛者,當以小建中湯主之。
按:這裏雖舉婦人腹中痛,實際男子有是證,也可用本方。
【臨床應用】本方是治胃腹痛的常用方,多用於胃潰瘍、胃炎、胃黏膜脫垂,還常見於腸炎、痢疾、前列腺炎、盆腔炎等病,如辨證准确,則其效如神。但要注意,實熱性腹痛是不能用的。
【胡希恕醫案】張某,男,42歲,某廠門診病例,1966年6月10日初診。胃脘隱痛反復發作已5年,經檢查認為“胃黏膜脫垂”。近症常於飢餓時胃脘疼,惡寒怕冷,口中和不思飲,無噁心吞酸,大便微溏,日二次行,下肢酸軟。先與附子理中湯治之不效,後細問症,據有汗出惡風,脈緩,知為表虛中寒之證,故與小建中湯。結果:服6劑胃脘疼已,但飢餓時仍感胃脘不適,大便溏好轉仍日二行。仍服上方。7月1日復診,除大便微溏外,他無不適。
16)當歸建中湯方(小建中湯加當歸)
【辨證要點】小建中湯證更見血虛者。
【方劑組成】當歸、桂枝、白芍、生薑、大棗、炙甘草、飴糖。
【方解】此於桂枝加芍藥湯或小建中湯加補血作用的當歸,故治療該方證而有血虛證候者。
【原文注解】
《金匱要略·婦人產後病脈證治》附方(二):《千金》內補當歸建中湯,治婦人產後虛贏不足。腹中刺痛不止,吸吸少氣,或苦少腹拘急,攣痛引腰背,不能食飲,產後一月,日得四五劑為善。令人強壯,宜。
注解:吸吸少氣,指吸氣性的呼吸困難。
按:腹中急痛有實有虛,如腹痛血虛明顯者,用本方有效。但不只限於婦人產後,凡不論男女見血虛腹痛時,皆可服用。
【臨床應用】凡小建中湯證更見血虛者,不論男女皆可適證應用。
【胡希恕醫案】劉某,男,44歲,1964年9月9日初診。1962年胃穿孔做切除術後,大便溏瀉迄今未已,常有腸嗚腹痛,腰痛,兩足拘急,頭暈乏力,心悸短氣,汗出如流,曾多次發生昏倒(西醫診斷為貧血),舌苔光,脈沉細。證屬表裏俱虛,衛弱血衰,拟以補虛和中、調衛和營,與當歸建中湯加蒼朮、澤瀉,上方服3劑,諸證減,上方加龍牡調治,至11月30日复診,除脘腹微脹外,余無所苦。
17)黃芪建中湯方(小建中湯加黃芪)
【辨證要點】裏急腹痛,汗出惡風明顯者。
【方劑組成】黃芪、桂枝、白芍、生薑、大棗、炙甘草、飴糖。
【方解】本方是小建中湯中再加黃芪,其適應證為小建中湯又見黃芪證者。方後加減法系後人所加不可從,療肺虛損不足更不可信。 黃芪味甘,微溫,《神農本草經》謂:“主癰疽,久敗瘡,排膿止痛……補虛。”益衛固表,利水消腫。所以能固表者,因飲食入胃後,經消化吸收變為精氣、衛氣。如人體精氣不足,則肌膚失養,腠理鬆虛,皮膚失潤,邪氣乘虛侵入且踞而不去,造成自汗盜汗,甚則癰疽敗瘡等證。黃芪能補虛益精而使表實,表固則邪自去,加小建中湯中更能補中益氣、固表。黃芪用量宜據證而用,一般12~18克。
【原文注解】
《金匱要略·血痹虛病脈證治》第14條:虛勞裏急,諸不足,黃芪建中湯主之。
注解:裏急,為裏急腹中痛的簡詞。虛勞病,如果見裏象腹中痛,還見諸不足的表裏證者,則宜用黃芪建中湯治療。
《金匱要略·血痹虛病脈證治》第22條:男子黃,小便自利,當與虛勞小建中湯。
注解:男子黃,這裏多指女勞疸病。《金匱要略·黃疸病脈證》第14條記載:“黃家,日晡所發熱,而反惡寒,此為女勞得之。”黃疸多伴有小便不利,今小便自利,是中氣虛,這種黃疸病宜用黃芪建中湯治療。
按:本條所述小便不利,是由於中氣虛所致,即所謂上虛不能制下的原因,與甘草乾薑湯方證類同,可互參。有的注家認為,虛勞小建中湯是指小建中湯。但從桂枝加黃芪湯有治黃疸黃汗作用來分析,說明黃芪有祛黃作用。小建中湯沒有黃芪就沒有去黃作用。所以虛勞小建中湯應是黃芪建中湯較為合理。
【臨床應用】20世紀60年代曾報道,黃芪建中湯治療胃潰瘍有效,一西學中者借名老中醫撰文說,胃潰瘍多數用黃芪建中湯治療,刊出後全國嘩然,紛紛指出其錯誤,潰瘍病有實有虛,有寒有熱,其說背離了中醫辨證論治理論,是不符合實際、不科學的。不可否認有的胃潰瘍可用黃芪建中湯治療,但一定要有黃芪建中湯證時才能應用。黃芪建中湯還可用於慢性胃炎、腸炎、肝炎、膽囊炎等病,但一定要看是否有黃芪建中湯方證。
【胡希恕醫案】張某,48歲,1964年11月23日初診。半月來高燒腹痛,在保定市曾服中藥10餘劑不效,來京求診。症見:自汗盜汗甚,腹痛劇甚,胃脘亦痛,午高熱40℃,舌苔白微膩,脈沉弦緊。此表虛裏飲,裏飲鬱久化熱之證,先以溫陽化飲治之,與附子粳米湯合小半夏加茯苓湯。結果上方服3劑,腹痛減,胃痛、高熱如故,仍汗出多,且惡風明顯,脈數而虛。此為裏寒雖稍減,而表虛不固,故治以溫中固表之法,與黃芪建中湯,結果服3劑,熱漸退,汗出已減,繼服3劑,熱平身涼,但晚上仍腹痛腸嗚,再與附子粳米湯合小半夏加茯苓湯調之,病愈。
(桂枝湯加芍藥、生薑、人參)
【辨證要點】桂枝湯證身痛明顯、胃氣虛、脈沉遲者。
【方劑組成】桂枝、白芍、生薑、大棗、炙甘草、黨參。
【方解】於桂枝湯加人參、生薑健胃,增芍藥以養液,故治桂枝湯證胃氣沉衰,津液不足,心下痞硬而脈沉遲者。
【原文注解】
《傷寒論》第62條:發汗後,身疼痛,脈沉遲者,桂枝加芍藥生薑各一兩人參三兩新加湯主之。
注解:發汗後身疼痛,為外未解,治療應當用桂枝湯發汗以解之。但脈見沉遲,為胃氣內虛,津液不足,只用甘草、大棗平淡之品已不能振興,故加補中有力的人參和溫中健胃的生薑以復胃氣,更加芍藥以養津液。
按:表證而有裏虛之候,治療必須先扶裏之虛,再解外之邪,若著眼於表證不解,連續發汗,表熱雖得一時減退,但不久反復如故,此時惟有用本方法,健胃於中,益氣於外,邪自難留,表乃得解。若執迷不悟,見汗後有效,反復發汗治療,必然使其人津液內竭內脫而死。本條所述,當屬太陽太陰併病,但只見脈沉遲,裏雖虛但尚未見陰寒重證,故治療宜本方。假如另有厥逆,下利等證,本方則不能再用。應按先救其裏,後救其表的定法治之,不可不知。
【臨床應用】急性病後期,或各種慢性病中,當有表證和胃氣虛症狀時,可進一步細審是否有本方證。
【趙生醫案】宋女士,出生日期:1988年9月X日,職業:文員,到診日期:2023年11月6日,1個月來,每日下午發熱、頭痛身痛、全身拘急酸痛,發熱後汗出,惡風明顯,睡眠差,疲勞,食欲差,大、小便正常,舌淡、苔白潤,脈沉遲,證屬太陽經、太陰經合病,營衛不固,胃氣沉衰、以致外邪久留不去,治以扶正去邪,建中益氣,方選“桂枝加芍藥生薑各一兩人參三兩新加方”飲服,每天飲服一劑,連續飲服五劑,病愈。
19)桂枝人參湯方(桂枝甘草湯、理中湯合方)
【辨證要點】桂枝甘草湯證又見理中湯證者。
【方劑組成】桂枝、炙甘草、黨參、白朮、乾薑。
【方解】本方是桂枝甘草湯與理中湯(人參湯)的合方,故其適應證是兩方的合并證,即太陽太陰合病。前方桂枝加芍藥生薑人參湯適應太陽證重,本方適應太陰證重。
【原文注解】
《傷寒論》第163條:太陽病,外證未除,而數下之,遂脅熱而利,利下不止,心下痞硬,表裏不解者,桂枝人參湯主之。
注解:太陽病發熱、身痛等外證未解,治療應用桂枝湯解外,醫生不知解外而多次錯誤的用下法,大傷中氣,遂使表熱內陷并與裏虛相協,造成腹瀉不止、心下痞硬,形成胃氣虛於裏,表虛邪不解的表裏不解的太陽太陰合併證,這即是桂枝人參湯的適應證。
按:外證未解,暗示服過麻黃湯而外證還未解之意,當用桂枝湯類方解外。下利不止、心下痞硬,是因頻繁誤下,已陷於太陰病屬理中湯證,故用理中湯救裏,因還有外證未解,故合用桂枝甘草湯來表裏兩解。
【臨床應用】常見於發熱、感冒自服一些成藥,或醫生開方不對證,或平時常服減肥藥、保健藥,感冒後仍繼服,造成表裏不解者。
【趙生醫案】陳女士,出生日期:1981年6月X日,職業:售貨員,到診日期:2024年1月16日。近日來,時常出現腹痛腹脹、腹瀉、胃氣多,并出現身痛惡寒、頭痛、微熱、汗出,舌淡紅、苔薄白,脈沉細,證屬太陽經、太陰經合病,外邪內飲證,治以調營解表,溫中健胃,方藥取用“桂枝人參湯方”飲服,每天飲服一劑,連續飲服五天,病愈。
20)當歸四逆湯方(桂枝湯去生薑加當歸細辛通草)
【辨證要點】手足涼,表虛而裏寒不甚者。
【方劑組成】桂枝、白芍、紅棗、炙甘草、當歸片、細辛根、白通草。
【方解】本方為桂枝湯去生薑加當歸、細辛根、白通草而成。因表虛甚,故去生薑減少發汗作用;血虛而加當歸,甘溫補血通脈;并加通草通利血脈,細辛根辛溫化寒袪飲。《神農本草經》謂細辛“主……百節拘急,風濕痹痛,死肌。”故治桂枝湯證,又見因血虛寒飲而致手足厥寒、脈細欲絕者,即治療太陽太陰合病的外寒內飲證。
【原文注解】
《傷寒論》第361條:手足厥寒,脈細欲絕者,當歸四逆湯主之。
注解:脈細欲絕為血少,血少則手足厥寒,本方證是血虛肢體虛寒為主,裏虛寒為輔,故以當歸四逆湯主之。
按:本條過簡,又僅此一條,歷來由於對六經的概念認識不一,故對本方證歸屬何經至今未取得統一。胡希恕老師 “據全書僅此處用厥寒形容”,認為本方證應屬厥陰病。我們根據厥陰病提綱分析,厥陰病必俱備上熱下寒證,本方外內皆寒,而無上熱,故不應歸屬厥陰病。又本方證雖有寒飲在裏,但手足厥寒而無嘔吐下利,或下利清穀等證,故為血虛肢體虛寒為主,裏虛寒為輔。脈細欲絕,則為榮氣不足,血少之應,治療當以桂枝湯調和營衛,加當歸以補血,加細辛溫裏袪飲,全方重在解外袪飲,故當歸四逆湯主治外邪內飲,顯屬太陽太陰合並病。
【臨床應用】此為桂枝湯的加減方,故主營衛不利的外寒。與四逆湯、通脈四逆湯專以裏寒為治者大異。此所謂厥寒,亦為傷寒之寒,以示寒之在外,血脈不通,與厥冷不同。本方治凍瘡、脈管炎,所謂“死肌”有驗,亦由於寒重在肢體。
【趙生醫案】陳先生,出生日期:1975年10月X日,職業:文員,到診日期:2024年9月15日。患四肢關節疼痛半年,常有頭暈、四肢凍、口中和、不思飲、舌淡紅、苔白厚,脈沉細。病屬太陽經、太陰經合病,外寒內飲、寒凝血滯之證,治以調榮和衛、溫通氣血,方選“當歸四逆湯”飲服,每天飲服一劑,連續飲服七天,病愈。
21)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薑湯方(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薑)
【辨證要點】當歸四逆湯證更見心腹痛、嘔逆、頭痛者。
【方劑組成】桂枝、白芍、紅棗、炙甘草、當歸片、細辛根、白通草、吳茱萸、生薑。
【方解】本方是當歸四逆湯加大量止嘔溫中的吳茱萸、生薑,故治當歸四逆湯證而有心腹痛嘔逆等證。
【原文注解】
《傷寒論》第352條:若其人內有久寒者,宜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薑湯。
注解:本條是緊接上條當歸四逆湯而言,即是說,若以上方證又見內有久寒證者,久寒指積冷、疝瘕等證,宜以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薑湯主之。
【臨床應用】條文只言內有久寒者,未詳其證,但由所加吳茱萸、生薑觀之,當屬外內皆寒的心腹劇痛、嘔逆、頭痛等症。
【趙生醫案】何女士,出生日期:1945年7月X日,職業:家庭主婦,到診日期:2023年10月10日。患者右側偏頭痛十幾年,時有心下痛,口乾不思飲,有時惡心吐酸水,睡眠正常,大、小便正常,舌淡苔白膩,脈細弦,證屬太陽經、太陰經合病,營衛失調,內外皆寒,治以調和營衛,溫中化飲,方選“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薑湯”飲服,每天飲服一劑,連服30天,結合針灸治療,每三天針灸一次,連續針10次,治療後病愈。
22)苓桂朮甘湯方(桂枝甘草湯加茯苓白朮)
【辨證要點】外寒內飲的頭暈目眩、短氣、小便不利、氣上冲者。
【方劑組成】茯苓、桂枝、白朮、炙甘草。
【方解】本方是桂枝甘草湯加茯苓、白朮而成。苓朮功在利尿逐水,加於桂枝甘草湯中,則解表同時利水,故本方用於桂枝甘草湯證而裏有水飲,小便不利者。
【原文注解】
《傷寒論》第67條:傷寒,若吐若下後,心下逆滿、氣上冲胸、起則頭眩、脈沉緊,發汗則動經,身為振振搖者,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主之。
注解:太陽病傷寒證,治療宜用麻黃類方發汗,如用吐法或下法,都屬錯誤的治療。當表不解時易出現氣上冲胸症狀,如果裏有水飲,水飲伴隨冲氣上犯,則易出現心下逆滿、起則頭眩等症。脈沉緊為寒飲在裏的反映,就是表證已解,也不可再發汗,如果錯誤地發汗,則勢必動及經脈,造成身為振振搖的劇變。無論是否發汗,出現這種證時,都可用苓桂朮甘湯治療。
按:平素有水飲的人,若患外感而誤施吐下,更容易表不解氣上冲,水伴隨氣冲上犯而產生氣上冲胸,心下逆滿、起則頭眩等證,即本方證的主證。此時用本方解外邪、降氣冲、逐水飲治療,則證自解。如誤用發汗方藥,不但表不解,而且激動裏飲,更使患者出現身為振振搖的症狀,這種情況還是宜用本方治療。
《傷寒論》第160條:傷寒吐下後,發汗、虛煩、脈甚微、八九日心下痞硬、脇下痛、氣上冲咽喉、眩冒、經脈動惕者,久而成痿。
注解:此即上條重出,前條說脈沉緊,是指發汗前,本條說脈甚微,則是指發汗後。心下痞硬、脅下痛、氣上冲咽喉、眩冒,雖然也屬氣冲飲逆的證候,但與發汗前比更加嚴重。經脈動惕,即前條所稱身為振振搖的互詞。久而成痿,是說此證若不速治,日子長了將成為肢體不用的痿證。
按:此條雖未提出治療方藥,但據所述,當是苓桂朮甘湯。
《金匱要略·痰飲咳嗽病脈證併治》第16條:心下有痰飲,胸脇支滿,目眩,苓桂朮甘湯主之。
注解:痰飲在《金匱要略》有專篇論述,可細讀自明。這裏的心下有痰飲,即指胃中有停飲。胸脇支滿,目眩亦是水氣上冲的證候,這是苓桂朮甘湯的適應證。
《金匱要略·痰飲咳嗽病脈證併治》第17條:夫短氣有微飲,當從小便去之,苓桂朮甘湯主之,金匱腎氣丸亦主之。
注解:《金匱要略·痰飲咳嗽病脈證併治》第12條說:“……凡食少飲多,水停心下,甚者則悸,微者短氣。”短氣是胃有微飲的證候。這種微飲,用利小便的方法治療,飲從小便排出則愈,適用苓桂朮甘湯治療。當有金匱腎氣丸證時,亦可用金匱腎氣丸治療。
按:因微飲出現短氣,可見於苓桂朮甘湯方證,亦可見於金匱腎氣丸方證,因此臨床遇到微飲短氣,要細辨是苓桂枝朮甘湯方證,還是金匱腎氣丸方證。不是說任取一方都可,要注意。
【臨床應用】本方治療頭暈、目眩确有良效,但如果無氣冲之候者則不驗。心下逆滿、氣上冲咽喉、心下痞硬、脇下痛、氣上冲胸、胸脇支滿等皆氣冲之候,宜注意。當然眩暈屬實熱者更不能用本方。
【趙生醫案】趙先生,出生日期:1946年10月X日,職業:註冊中醫師。到診日期:2014年7月22日。患血糖高、耳水不平衡多年,時有耳嗚,睡眠差,頭眩,發作嚴重時,暈眩、天旋地轉、嘔吐,舌淡苔白膩,脈細弦。證屬太陽經、太陰經合病,外邪裏飲,治以解表利水,溫中化飲,方選“苓桂朮甘湯”飲服,每天飲服一劑,連續飲服30天,結合針灸治療,每三天針一次,連續針10次, 病愈。
23)苓桂棗甘湯方(桂枝甘草湯加茯苓大棗)
【辨證要點】外寒內飲呈現桂枝甘草湯證及心下悸、腹攣急、氣上冲者。
【方劑組成】茯苓、桂枝、紅棗、炙甘草。
【方解】本方是由桂枝甘草湯加大棗和大量茯苓,并增加桂枝用量而成。本方和苓桂朮甘湯看似無大出入,但在主治上大異其趣。即方中無白朮,則知胃無停飲或少停飲,故不治心下痞硬眩冒;改加大棗,則擅治腹攣急;增大茯苓用量,則擅治悸煩;增量桂枝,則加重治冲氣。故本方的適應證是小腹攣急、悸動而氣上冲較甚者。
【原文注解】
《傷寒論》第65條:發汗後,其人臍下悸者,欲作奔豚,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主之。
注解:本條也是原有裏飲,誤用發汗治療,裏飲被激,伴強烈的氣上冲,類似奔豚發作,臍下悸是欲發奔豚的徵兆。此證宜用苓桂棗甘湯治療。
《金匱要略·奔豚氣病脈證治》第4條:發汗後,臍下悸者,欲作奔豚,茯苓桂枝大棗甘草湯主之。
【臨床應用】本方不但能治臍下悸欲作奔豚,而且奔豚證見心下悸者也能治之,他如諸飲證,如有腹攣急、氣上冲而臍下悸者,用之亦多驗。本方證多見於西醫的神經官能症。
【趙生醫案】梁小姐,出生日期:1992年7月X日,職業:文員。到診日期:2014年9月28日。時常失眠,久治無效,近症:頭暈、心悸、有時感氣往上冲,冲則心煩、汗出,口乾不思飲,舌淡苔白,脈緩,證屬太陽經、太陰經合病,外邪裏飲,寒飲上扰心神,治以溫化降逆,安神寧心,方藥選用“苓桂棗甘湯”加生龍骨、生牡蠣、夜合花飲服,每天飲服一劑,連續飲服15劑,病愈。
24)茯苓甘草湯方(桂枝甘草湯加茯苓生薑)
【辨證要點】桂枝甘草湯證又見嘔逆者。
【方劑組成】茯苓、桂枝、炙甘草、生薑。
【方解】本方也是桂枝甘草湯變方,即桂枝甘草湯加茯苓、生薑而成。茯苓伍生薑治嘔及心悸,合桂枝、甘草則治表不解裏有水氣之證,症見嘔而小便不利、心下悸者。
【原文注解】
《傷寒論》第73條:傷寒,汗出而渴者,五苓散主之;不渴者,茯苓甘草湯主之。
注解:分析文義,本條有漏字處,即“傷寒,汗出”後,似脫漏“脈浮數,小便不利”七字;“不渴”後,似脫漏“而嘔”二字,不然則無法理解。本條大意應是:太陽傷寒證,裏有水飲,治療用發汗解表而表不解,則呈外寒裏飲證,對這種證,若脈浮數,小便不利而渴者,宜五苓散主之;若不渴而嘔者,宜茯苓甘草湯主之。
《傷寒論》第356條:傷寒厥而心下悸,宜先治水,當服茯苓甘草湯,卻治其厥,不尔,水漬入胃,必作利也。
注解:水停心下,常出現心悸,因此本條所說厥而心下悸,是因水飲逆迫心下所致。治療應先用茯苓甘草湯來治水,水去則厥自然而愈。如果不先治水飲而只是治厥,不但厥治療無效,而且造成水浸漬於胃,胃內水飲過多而形成下利之症。
【臨床應用】常見於失眠而心悸者。對神經官能症出現本方證增量茯苓加生龍牡有良效(參見桂枝甘草加龍骨牡蠣湯方證)。後世醫家喜把疾病分為內傷、外感兩類,對於失眠、心悸歸為虛勞,治療注重補五臟、氣血、卻往往忽略外邪和裏邪,使病拖延不愈,宜注意。
【趙生醫案】陳小姐,出生日期:1984年10月X日,職業:會計師。到診日期:2024年5月8日。時常失眠、心悸,久治無效,近症:連續五天失眠,心悸、驚恐、頭暈、疲勞,口渴不思飲,納差,作悶作嘔,舌淡苔白,脈細緊。證屬太陽經、太陰經合病,外邪裏飲,寒飲上扰心神,治以溫化利水,降逆安神,方藥選用“茯苓甘草湯”加生龍骨、生牡蠣、珍珠母、人參花、夜合花飲服,每天飲服一劑,連續飲服七天,病愈。
25)茯苓澤瀉湯方(桂枝甘草湯加澤瀉白朮)
【辨證要點】茯苓甘草湯證又見口渴而嘔逆者。
【方劑組成】茯苓、炙甘草、桂枝、生薑、澤瀉、白朮。
【方解】本方是由茯苓甘草湯加倍茯苓用量,又加澤瀉、白朮而成,使本方大大加強了逐飲利尿的作用,故本方在解表同時大力利水,其適應證是胃虛有留飲、嘔吐、渴欲飲水而小便不利。
【原文注解】
《金匱要略·嘔吐噦下利病脈證治》第18條:胃反,吐而渴欲飲水者,茯苓澤瀉湯主之。
注解: 胃反,是指“朝食暮吐,暮食朝吐”。胃反病,如見嘔吐而渴欲飲水者,可用茯苓澤瀉湯治療。
【臨床應用】“朝食暮吐,暮食朝吐”是約略之詞。簡而言之,胃反為發作性嘔吐,有一日發作者,亦有數日發作者,大都由於胃消化功能差,停食或停水所致。常見於慢性十二指腸潰瘍、胃炎、胃癌等病。本條所述偏於停水,水停不消,積至相當程度必吐。因嘔吐多,全身組纖缺少水的營養,故感到口渴,也是本方證的特點,如胃有停飲,不吐但痛,見渴欲飲水者,用本方亦有驗。
【趙生醫案】李小姐,出生日期:1969年11月X日,職業:秘書,到診日期:2024年7月6日。多年來患紅斑狼瘡症,四肢關節紅腫、痛、硬、活動不自如,每天需服西藥強的松藥片5mg,口服二次,近症:感冒,咳嗽、頭暈、疲勞,口乾思飲,納差,嘔吐苦水,小便不暢,舌淡、苔白,脈細緊。證屬太陽經、太陰經合病,外邪裏飲,寒飲停胃,治以解表溫中,降逆利水,方藥選用“茯苓澤瀉湯”加黨參、法半夏、蘇葉飲服,每天飲服一劑,連續飲服5劑,病愈。
26)苓桂五味甘草湯方(桂枝甘草湯加茯苓五味子)
【辨證要點】桂枝甘草湯證又見咳逆上氣眩暈者。
【方劑組成】茯苓、桂枝、五味子、炙甘草。
【方解】本方也是桂枝甘草湯變化而成。茯苓加強利尿逐飲,五味子治咳逆上氣,兩味加於桂枝甘草湯中,治療桂枝甘草湯證見咳逆上氣者。
【原文注解】
《金匱要略·痰飲咳嗽病脈證併治》第36條:青龍湯下已,多唾、口燥、寸脈沉,尺脈微,手足厥逆,氣從小腹上冲胸咽,手足痹,其面翕熱如醉狀,因複下流陰股,小便難,時複冒者,與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湯,治其氣冲。
注解:本條是承繼“咳逆倚息不得卧,小青龍湯主之”一條而說。“青龍湯下已”是說服下小青龍湯後,原有的症狀沒有了。多唾、口燥,是服小青龍湯使寒飲欲解的證驗。但支飲重證多不是一擊即退,今寸脈沉而尺脈微,仍屬飲盛裏虛的反映。手足厥逆,即因水氣冲逆所致。氣從小腹上冲胸咽,即發作性的上冲症狀。手足痹,是由於血虛。其面翕熱如醉狀,為有虛熱上蒸。氣冲休止,則水飲因複下流陰股,故亦不出現眩冒。氣冲發作,則水飲伴隨上逆,故又出現小便難而眩冒,因此用苓桂五味甘草湯先治其氣冲。
【臨床應用】慢性支氣管炎、哮喘、肺氣腫、肺心病等常見本方證。不論是否服過小青龍湯,只要是外寒裏飲氣上冲,眩冒明顯者,皆可考慮選本方。
【趙生醫案】鄧先生,出生日期:1972年11月X日,職業:室內設計師。到診日期:2024年9月11日。多年來患慢性氣管炎,常咳嗽,白痰,氣促,夜睡時陣咳嚴重,睡眠差,食欲一般,大、小便正常。近症:感冒,發熱,咳嗽、頭暈、疲勞,舌淡紅苔薄白,脈浮緊。證屬太陽經、太陰經合病,營衛失調,外邪內飲,治以調和營衛,解表化飲,方藥選用“苓桂五味甘草湯”加桑白皮、法半夏、炙麻黃、細辛根飲服,每天飲服一劑,連續飲服5劑,病愈。
27)五苓散方(茯苓澤瀉湯去生薑甘草加豬苓)
【辨證要點】太陽表虛證兼見心下停飲,小便不利者。
【方劑組成】豬苓、澤瀉、桂枝、茯苓、白朮。
【方解】本方集豬苓、茯苓、澤瀉、白朮諸利尿藥,重在逐內飲,澤瀉用量獨重,取其甘寒為方中主藥,以解其煩渴。複用桂枝不但解外,而且能降氣冲,使水不上犯而下行,五味配伍,解外利水,故治脈浮有熱、氣冲水逆,渴而小便不利者。
【原文注解】
《傷寒論》第71條:太陽病,發汗後,大汗出、胃中乾、煩燥不得眠、欲得飲水者,少少與飲之,令胃氣和則愈;若脈浮、小便不利、微熱消渴者,五苓散主之。
注解:太陽病,依法治療應當發汗,但發汗應取微似有汗為最恰當,若發汗不得法而大汗出,使人體津液大量亡失,胃中水液被奪而乾燥,故而患者煩燥不得眠。這種情況,如口渴想喝水時,可少喝一點,使胃氣和即能愈。
如果發汗後而脈浮、小便不利、微熱、消渴者,此是裏有停飲,誤用發汗而致表仍不得解的時候,則宜用五苓散治療。
按:裏有停水本來小便不利,此時如用發汗治療,脈仍浮而微熱,表證也得不到解除。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湯證、真武湯證與之相似,可互參。不過這時的消渴,主要是由於小便不利,廢水不得排出,新水不能吸收,組織缺少水的滋養故渴。再加上誤發其汗,傷失津液,則渴益甚。如飲水留胃中,遂成隨飲隨渴的消渴證。用五苓散解表利其小便,水液代謝恢复正常,則消渴自已,熱亦自除。
《傷寒論》第72條:發汗已,脈浮數、煩渴者,五苓散主之。
注解:發汗後而脈浮數,為病仍在外,因表熱未解故煩;水停不化不能上布津液故渴,宜五苓散主之。
按:此亦應有小便不利症,未明言屬省略。
《傷寒論》第73條:傷寒,汗出而渴者,五苓散主之;不渴者:茯苓甘草湯主之。
注解:太陽傷寒證,裏有停水,治療用發汗解表而表不解,則呈外寒裏飲證,對於這種證,若脈浮數,小便不利而渴者,宜五苓散主之;若不渴而嘔者宜茯苓甘草湯主之。
《傷寒論》第74條:中風發熱,六七日不解而煩,有表裏證,渴欲飲水,水入則吐者,名曰水逆,五苓散主之。
注解:中風發熱,即指發熱、汗出、惡風的中風證。六七日不解而煩,是說病已六七日,雖然服了桂枝湯仍發熱不解而煩。有表裏證,是說既有發熱而煩的表證,同時又有渴欲飲水,水入則吐的裏證。發熱煩渴本來是五苓散方證,反與桂枝湯不但表不解反而煩渴更甚。這種因水停不化,而渴欲飲水,水伴冲氣上逆的的水入則吐,就是水逆之證。宜用五苓散治療。
《傷寒論》第141條:病在陽,應以汗解之,反以冷水潠之、若灌之,其熱被劫不得去,彌更益煩,肉上粟起,意欲飲水,反不渴者,服文蛤散;若不差者,與五苓散。
注解:太陽病,本當汗以解之,而反以冷水潠其面,或灌其身,則邪熱被冷水所卻而不得去,雖暫覺輕快,但不久更煩熱。由於水熱相擊,肉上粟起(起雞皮疙瘩)。裏有熱故意欲飲,但胃有停水,故反不渴。給服文蛤湯先以解表,若服後煩熱不差者,為水停不行的關系,故與五苓散治之。本條所述當是文蛤湯證。
《傷寒論》第156條:本以下之,故心下痞,與瀉心湯;痞不解,其人渴而口燥煩、小便不利者,五苓散主之。
注解:太陽病,誤用下法治療,使邪熱內陷出現心下痞,這種心下痞可用瀉心湯治療。但也有誤下後,水伴沖氣逆迫於心下而成心下痞者,患者表現渴而口燥煩、小便不利,為水停不行之證,這與瀉心湯證明顯不同,故用瀉心湯治療則痞不解,應用五苓散主之。
《傷寒論》第244條:太陽病,寸緩、關浮、尺弱,其人發熱、汗出,复惡寒,不嘔,但心下痞者,此以醫下之也;如其不下者,病人不惡寒而渴者,此轉屬陽明也;小便數者,大便必硬,不更衣十日,無所苦也,渴欲飲水,少少與之,但以法救之;渴者,宜五苓散。
注解:太陽病,脈浮緩弱為中風脈。發熱、汗出、复惡寒,為中風證未傳少陽,故不嘔,所以出現心下痞,是由於醫者誤下所致,言外之意應先用桂枝湯解外,外解後,再給服瀉心湯來攻痞,此為第一段。如果上證未經誤下,患者已沒有了惡寒、口渴,這說明表證已除而轉屬陽明病了。若有小便數,則大便必硬,而有心下痞,此屬津液竭於裏的脾約證,即不大便十日亦不感痛苦,患者如渴欲飲水,則可以少少給服的方法解救,此為第二段。如果上證未經誤下,也未轉屬陽明病,病人不惡寒而渴者,這種心下痞正是水逆心下的五苓散證,則宜用五苓散治療,此為第三段。
《傷寒論》第386條:霍亂、頭痛、發熱、身疼痛,熱多欲飲水者,五苓散主之,寒多不用水者,理中丸主之。
注解:霍亂發作初起,亦常見頭痛、發熱、身疼痛的表證。若病人渴欲飲水,為有熱,宜用五苓散兩解表裏;若病人口中和而不用水,為裏多寒,宜先救裏而後解表,用理中丸主之。
按:霍亂上吐下瀉,耗人精氣至烈,雖有表證,亦不可發汗,熱比較明顯者,只有用五苓散兩解表裏一法。寒比較明顯者,五苓散也不能用,須用理中湯(丸)先救其裏。
《金匱要略·痰飲咳嗽病脈證併治》第31條:假令瘦人臍下有悸,吐涎沫而癲眩,此水也,五苓散主之。
注解:臍下悸為水動自下,吐涎沫為水泛於上,故臍下悸、吐涎沫而癲癇眩冒者,都是水飲為患,因此用五苓散主治。
按:曾治一小兒患癲癇吐涎沫,每臍下跳動則患病,服五苓散(湯)6劑而愈。一些注家多把癲眩改為巔眩或顛眩,以為頭眩之屬,但臨床屢依本條所述用本方治愈癲癇證,足證癲眩二字無誤。
【臨床應用】本方證在臨床應用很廣,不但用於急性病,而且用於慢性病、急性傳染病如霍亂。有人懷疑古時的霍亂不同於現代的霍亂,這是對經方不了解的緣故。梁代陶弘景在《輔行訣臟腑用藥法要》記載:“外感天行經方之治,有二旦、六神、大小等湯。”外感天行,即急性傳染病、溫疫。二旦、六神、大小,即《傷寒論》中的主要方劑。問題關鍵是不論什麼病,只要認清有五苓散證,即可用五苓散治療。
【胡希恕醫案】李某,男,47歲,住院病歷號17020,會診日期1975年7月27日。患者自感上腹有腫物已2個多月,因無不適,未曾檢查治療。近1個月來因感左上腹痛而來門診治療。經檢查,懷疑腫瘤而收住院治療。查體:上腹左右均有触及拳頭大實性腫物,表面不光滑,輕度壓痛,部位深,與體位無關。尿常規:蛋白(+),紅細胞15–20/HP,白血胞3–5/HP。血沉61mm/b。尿酚紅排泄試驗:一杯3%、二杯5%、三杯5%、四杯7%。靜脈腎盂造影:左腎擴大,右腎未顯影。臨床診斷:雙腎腫瘤?腎結核?因尚等待手朮,要求服中藥一試。會診證見:左腹脹痛,頭暈,心悸,汗出,惡風,口渴思飲,飲後渴仍不止,心下有水響,尿頻澀痛,舌苔白,脈浮數,心率100次/分。此為外寒內飲證,為五苓散的適應證: 豬苓10克、澤瀉15克、蒼朮10克、茯苓12克、桂枝10克、滑石30克、阿膠(烊化)10克、生大黃3克、生苡仁30克。結果:上藥服2劑後,小便增多,意想不到尿中掉出綠豆大結石。3劑服完後,連續四五天排出細沙樣結石,腹部腫物消逝於無形,其他症狀也消失。追訪5年未見复發。
【趙生醫案】黃先生,出生日期:1957年9月X日,職業:室內裝修。到診日期:2024年9月17日。多年前確診心肌肥大、心瓣膜功能不全,近期檢察結果顯示心臟功能只剩三成,需輪候換心臟手朮。日常咳嗽、白痰,行路氣喘氣促,步行困難,兩足腫脹,夜睡陣咳,睡眠差,頭暈,疲勞,食慾一般,大便正常,小便需要服食排水丸,舌淡紅苔白,脈虛細緊。治療方法急須提高心臟動力,利尿排水,中醫利水,首選五苓散,五苓散能使體內水份,從皮膚代謝和小便排出,然而這是太陽經病,但患者病久體寒,表現出舌淡、苔白,脈虛細緊,這是太陰經病,所以治需調和營衛,驅寒化飲,疏通氣血,方藥選用“五苓散”合“薏苡附子散”合“甘麥大棗湯”加正官庄高麗人參飲服,每天飲服一劑,結合針灸治療,每三天針一次,治療二個月,療效明顯,臨床症狀消失,恢複正常工作。
醫囑:均衡飲食,戒煙戒酒,繼續治療。
醫話:本醫案心力衰竭的原因是心肌肥大、心瓣膜功能不全,影響心臟動力,治療目的是強壯心臟的舒張、收縮力度,穩定它的規律性。中醫臨床,通過病人脈象、舌質舌苔,辨出方與證相對,故此選用“五苓散”合“薏苡附子散”合“甘麥大棗湯”加正官庄高麗人參飲服,結合針灸,快速達到促進心臟血管、神經功能的完善,加強心臟力度,從而維持病人整體生命力。
28)防己茯苓湯方(桂枝甘草湯加防己茯苓黃芪)
【辨證要點】浮腫見汗出惡風者。
【方劑組成】防己、茯苓、黃芪、桂枝、炙甘草。
【方解】防己、茯苓利尿逐水,复以黃芪補虛實表,桂枝甘草降冲氣而和營衛,表氣實榮衛調則不使水氣复留於皮中,此治皮水的正法,茯苓重用在於利水,故治表虛氣冲,水居皮中不去,水氣相搏而四肢聶聶動者。
【原文注解】
《金匱要略·水氣病脈證併治》第24條:皮水為病,四肢腫,水氣在皮膚中,四肢聶聶動者,防己茯苓湯主之。
注解:皮水為病則四肢腫,氣不足於表,故水氣仍得留於皮膚中而不去,聶聶動,即微動狀,與瞤動同屬水氣為患,若皮水病而四肢聶聶動者,宜以防己茯苓湯主之。
【臨床應用】本方治浮腫,適用於表虛證的浮腫,當有汗出惡風症,亦見於慢性腎炎浮腫。
【趙生醫案】楊女士,出生日期:1966年9月X日,職業:家庭主婦。到診日期:2024年11月23日。素體肥胖,情緒病史,平素食欲強大,此次臨床症狀:頸部淋巴瘤,皮下水腫,自汗惡風,大、小便正常,舌淡紅苔薄白,脈浮緊,證屬太陽經、太陰經合病,營衛失調、內飲裏寒,治以調和營衛,驅寒利水,方藥選用“防己茯苓湯”合“甘麥大棗湯”加白朮、蘇梗飲服,每天飲服一劑,連續飲七天,結合針灸,每週針一次,治療十週,病愈。
【辨證要點】心下痞塞,胸脇悶痛者。
【方劑組成】桂枝、生薑、枳實。
【方解】本方用枳實配伍主氣冲的桂枝,治飲逆的生薑,故治諸逆(指痰飲客氣沖逆而言),以至心中痞塞而心懸痛者。
【原文注解】
《金匱要略·胸痹心痛短氣病脈證併治》第8條:心中痞,諸逆心懸痛,桂枝生薑枳實湯主之。
注解:心中痞,即心口部有痞塞的自覺證。心懸痛,即心口所處的一則痛。由於諸逆,因致心中痞塞而心懸痛者,桂枝生薑枳實湯主之。根據藥物組成及條文症候分析,本方證當為桂枝去芍湯證變證。
【臨床應用】本條頗能說明心絞痛的證治,不過臨床遇此證單用本方的機會還少,而用大柴胡湯與桂枝茯苓丸或桃核承氣湯合方的機會為多,可參見大柴胡湯方證。
【趙生醫案】陳先生,出生日期:1955年7月X日,職業:電子工程師。到診日期:2024年9月13日。多年來患心臟病、情緒病,食欲強大而肥胖。臨床症狀:心口懸痛,睡眠差,自汗惡風,大、小便正常,舌淡紅苔薄白,脈浮緊,證屬太陽經、太陰經合病,營衛失調、內飲裏寒,治以調和營衛,疏解氣機,方藥選用“桂枝生薑枳實湯”合“四逆散”加浮小麥、哈蜜紅棗飲服,每天飲服一劑,連續飲服七天,結合針灸,每週針一次,治療十週,病愈。
【辨證要點】 痛有定處的久有瘀血疼痛。
【方劑組成】桂枝、茯苓、牡丹皮、赤芍、桃仁。
【方解】本方為桂枝湯去薑、棗、草,加茯苓、牡丹皮、桃仁而成,可知其適應證為太陽病合併瘀血證。方中桂枝、茯苓鎮氣冲而治心悸。桃仁、牡丹皮、芍藥去瘀血而治腹滿痛,故此治瘀血證、氣冲心悸而腹滿痛者。
按:多數人常用桂枝茯苓丸治療慢性病、久有瘀血者,多認為該方治療內傷雜病,不認為其治表證,但從經方六經歸類看,本方證是太陽表證合併瘀血。由此也可知仲景的傷寒和雜病、外感和內傷的概念不是截然分開的,不論是急性病還是慢性病都是相對并存,即急性病也可見太陰病,慢性病也可見太陽病或表裏合病,也即傷寒、雜病常在一起,這就不難體悟《傷寒雜病論》的真實意議了。
【原文注解】
《金匱要略·婦女妊娠病脈證併治》第2條:婦人宿有癥病,經斷未及三月,而得漏下不止,胎動在臍上者,為癥痼害。妊娠六月動者,前三月經水利時,胎也。下血者,後斷三月,衃也。所以血不止者,其癥不去故也,當下其癥,桂枝茯苓丸主之。
注解:癥病,即由瘀血結成的病塊。衃,即蓄積的惡血。久有癥病的婦人,經斷還不到3個月出現下血不止,且自覺胎動在臍上,當是癥痼為患。因為妊娠胎動於臍,即動也不全在臍上,故肯定其為癥痼害。至於是否懷胎,則可驗之於3個月前的經水利否,如果經斷前3個月經來均很正常,即可斷定為胎;若前3個月不斷下血,後雖斷3個月必非胎而為衃。無論懷胎與否,其下血不止的原因,概由於癥不去,故當下其癥,桂枝茯苓丸主之。
【臨床應用】本方不僅能治婦人癥病下血,無論男女,凡因瘀血而下血,或因瘀血引起的胸腹痛、痛有定處、不宜桃核承氣湯攻下的其他血證者,大多宜本方。本方也常用於治療冠心病及胸腹急慢性炎症。
【趙生醫案】陳小姐,出生日期:1988年8月X日,職業:音樂導師。到診日期:2024年5月14日。患子宮內膜異位症及右側卵巢良性瘤多年,現時大小17CM,痛經。她不同意作手朮切除腫瘤,經朋友介紹而到診。臨床症狀:下腹大如妊娠,食欲正常,睡眠正常,大、小便正常,舌淡紅苔薄白,脈細緊,證屬少陽經、太陽經合病,營衛失調、內飲裏結,治以調和營衛,疏解氣機,袪瘀消腫,方藥選“桂枝茯苓丸”合“四逆散”加紅棗飲服,每天飲服一劑,結合針灸治療,每三天針一次,連續針十次。結果:療效好,腫瘤消縮一半,繼續治療。
31)半夏散及湯方(桂枝甘草湯加半夏)
【辨證要點】 咽痛,有表證而口不渴者。
【方劑組成】法半夏、桂枝、甘草。
【方解】半夏辛溫,降逆化痰,《神農本草經》認為:“主傷寒寒熱,心下堅,下氣,咽喉腫痛”,又認為: “桂枝,氣味辛溫無毒,主上氣、咳逆、結氣、喉痹”,與半夏合用,利咽喉而治腫痛,更以甘草緩急止痛。少少咽之,亦使藥液漬患處也。合於桂枝甘草湯中,則可知是治療桂枝甘草湯證的咽喉腫痛,或痰涎多者。
【原文注解】
《傷寒論》第313條:少陰病,咽中痛,半夏散及湯主之。
注解:咽痛指或左或右的一側痛,甘草湯或桔梗湯主治。咽中痛,指全咽俱痛,為比較重的證,但未化膿成瘡,亦未至語言聲不出,多伴有外證,外證呈現桂枝甘草湯方證,故用本方散邪消腫治之。
按:咽痛證最忌大發汗,故本條以少陰病冒之。但此證并非真的少陰病,用少陰病提綱衡量自明。而本方并不是治療少陰病的方劑,應當明确。又後世多將咽痛作熱看,或見咽喉紅、濾泡增生更認為是熱,而惧用桂枝,這是沒有理解仲景六經及方證的實質所致,本方證是其一也。
【臨床應用】咽痛以急性發作常見,也有慢性發作者。多見於急慢性咽喉炎、扁桃腺炎,當出現表虛證,更确切說呈現桂枝甘草湯證時,也可用。臨證要注意,小柴胡湯證的咽痛也常見,應細審屬何方證。
【趙生醫案】伍小姐,出生日期:1984年2月X日,職業:文員,到診日期:2024年7月18日,咽痛5個多月,朋友介紹到診,臨床症狀:察其咽喉,雙扁桃體腫脹,并見多處膿點,常頭痛、汗出、惡寒、口中和不思飲,食欲正常,睡眠正常,大、小便正常,舌淡紅苔白,脈沉細,證屬太陽經、太陰經合病,營衛失調、邪積傷津,治以調和營衛,袪邪消腫,方藥選用“半夏湯”合“苓桂朮甘湯”加桔梗、粟米芯飲服,每天飲服一劑,連續飲服七天,病愈。
32)炙甘草湯方(桂枝去芍藥湯加人參麥冬生地阿膠麻仁)
【辨證要點】心動悸、脈結代津血虛者。
【方劑組成】炙甘草、黨參、生地黃、桂枝、阿膠、麥冬、胡麻仁、生薑、紅棗。
【方解】本方以桂枝去芍藥湯調榮衛於外,尤其增量甘草、大棗、更加人參大補中氣以資血氣之源,以生地、麥冬、麻仁、阿膠滋津補血於內,為太陽太陰合病兼氣血俱虛的適應證。此治津血枯燥而脈結代心動悸的良法,不過重用甘寒,方後雖有復脈之名,若虛脫的陰虛寒重證,脈微欲絕、或無脈者,本方不中與之。
按:臨床觀察,煎藥用酒很重要,不用酒煎效果差。原用藥說明用酒煎(酒:水為7:8),臨床改煎成後對入黃酒20至30毫升同服效也佳。
【原文注解】
《傷寒論》第177條:傷寒,脈結代,心動悸,炙甘草湯主之。
注解:傷寒,由於過用汗、吐、下,亡津液、亡血液,以至血不足以養心,則心動悸。血不足以榮脈,則脈結代,宜以炙甘草湯主之。
《金匱要略·血痹虛勞病脈證併治》附方(一):《千金翼》炙甘草湯:治虛勞不足,汗出而悶,脈結悸,行動如常,不出百日,危急者,十一日死。
注解:虛勞不足的病,若汗出而悶,脈結代心悸者,雖行動如常,若不治,則不出百日死。若已不能行動,病危急者,則於十一日死,治之宜本方。
按:久病虛極而脈結代心悸,确多兇險,亦只可與本方治之。如病還不十分危急者,亦間有得救者。肺結核後期多此證。平人脈結代并不足慮,不服藥亦可自愈。
《金匱要略·肺痿肺癰咳嗽上氣病脈證併治》附方(一):《外台》炙甘草湯:治肺痿涎唾多,心中溫溫液液者。
注解:心中溫溫液液,即惡心劇甚、心中煩惱的意思。病肺痿,若涎唾多,心中溫溫液液者,本方治之。
【臨床應用】常見於心臟病心律失常。本方補虛潤燥,若肺結核後期骨瘦如柴,往往有用之機會。勞熱咯血不止,以本方去桂薑治之有效。多數版本, 把本方置於太陽病篇末,一是說人體患病規律多先在表後漸入裏,二是說病在表應汗以解之,但不正确的治療造成人體氣血俱傷、表裏并病,以至成本方證。
【趙生醫案】張小姐,出生日期:1936年5月X日,職業:退休。到診日期:2024年10月1日。形體消瘦,四肢關節痛,心悸,走動時氣急促,睡眠差,夜中自汗,食欲正常,大、小便正常,舌淡紅、苔白,脈沉細。證屬太陽經、太陰經合病,證屬營衛失調、津血虧虛,治以調和營衛,補津生血,方藥選用“炙甘草湯”加浮小麥飲服,每天飲一劑,結合針灸,每隔三天針一次,連續針十次,病愈。
【辨證要點】 發熱、惡寒、無汗、脈浮緊者。
【方劑組成】 麻黃、桂枝、杏仁、甘草。
【方解】此方為治太陽病傷寒的代表方,麻黃為一有力的發汗藥,佐以桂枝更宜致汗,併治上沖逆。杏仁定喘,甘草緩急,故其適應證是:太陽病表實無汗,身疼痛而喘者。
【原文注解】
《傷寒論》第35條:太陽病,頭痛、發熱、身痛、腰痛、骨節疼痛、惡風、無汗而喘者,麻黃湯主之。
注解:太陽病,是在表的陽熱實證,以頭痛、發熱、惡寒為常,若更見有身痛、腰痛、骨節疼痛、無汗而喘者,此為表實證,則宜麻黃湯主之。
按:前已反復論述,桂枝湯證由於有自汗出,鬱積在於人體體表的體液和廢物、有毒物被排出一部份,這樣雖有身疼痛,但不劇烈,亦不至於上迫於肺;而麻黃湯證,由於無汗,體液和廢物、有毒物鬱積於人體體表(仲景謂之“陽氣重”),壓迫肌肉和關節,因此使得身、腰、骨節無處不痛,并且向上逼迫於肺而發喘。
這裏要注意,太陽病根據汗出和無汗的症狀特點來判定表虛和表實,也是治療上選擇宜用桂枝湯或麻黃湯的關鍵。
《傷寒論》第36條:太陽與陽明合病,喘而胸滿者,不可下,宜麻黃湯。
注解:不可下,是本條的解讀重點。太陽與陽明合病,是指既有發熱、惡寒的表證,同時又有大便難的裏證。喘可見於承氣湯,也可見於麻黃湯,是兩方的共有證。不過承氣湯證主證有腹滿而喘;而麻黃湯證的特點是喘而胸滿。故見喘而胸滿,不是承氣湯證而是麻黃湯證,因此謂不可下,而宜用麻黃湯發汗。
按:腹滿而喘者,是腹滿為主要症狀而喘為次要症狀,也就是先有腹部實滿,由於實滿而上逆逼迫胸膈,阻礙呼吸而發喘,這種喘用下法治療,實滿去除了,喘也就自然消失了;而胸滿而喘者,是喘為主要症狀而胸滿是次要症狀,也就是先有呼吸困難、喘,由於喘使胸腔內壓增高而胸滿,這種喘用發汗法以平喘,喘平則胸滿自消。證有主從,治分表裏,對於辨證至關重要。本條就喘之一證,以示麻黃湯證與承氣湯證的鑒別法,對於辨證甚關重要,應仔細詳記。
《傷寒論》第37條:太陽病,十日已去,脈浮細而嗜卧者,外已解也。設胸滿脇痛者,與小柴胡湯;脈但浮者,與麻黃湯。
注解:太陽病已十余日,脈雖浮但細,並患者疲乏嗜卧,有病已傳少陽之象,因此稱外已解也。假如再見胸滿脇痛,則具備了小柴胡湯證,故可服小柴胡湯;假如脈只是浮而不細,而且無倦怠嗜臥及胸滿脇痛,說明病仍在表,雖然過了十多天,也可服麻黃湯。
按:脈細主血少,津液不足,脈浮細,是因體表津血不足,(言外之意已不是陽氣重),即小柴胡湯條所指出的血弱、氣盡、腠理開的情況。嗜卧與嘿嘿都是倦怠的樣子,詳見小柴胡湯條,可互參。
《傷寒論》第46條:太陽病,脈浮緊、無汗、發熱、身疼痛,八九日不解,表證仍在,此當發其汗。服藥已微除,其人發煩目瞑,劇者必衄,衄乃解。所以然者,陽氣重故也。麻黃湯主之。
注解:本條的陽氣重,是全書的解讀重點。太陽病見脈浮緊、無汗、發熱、身疼痛為麻黃湯方證,病雖八九日不解,但上述表證仍存在,表現為陽氣重,這種情況應當用麻黃湯發汗。服藥已微除,是說服麻黃湯後,上述症狀略有減輕。發煩目瞑,為病欲解時而發生的瞑眩狀態。劇者必衄,是說瞑眩發作劇烈者常出現鼻衄,而病情隨著鼻衄而緩解。這裏要注意的是,陽氣重,張志聰認為是“太陽合併於三陽…陽熱盛”。如是三陽陽熱盛,應用白虎或承氣清熱,怎還能用辛溫的麻黃湯發汗?顯然其說不妥。實際在經方體系中,陽氣,不是指陽熱,這裏指津液,概含津血、水、濕、邪氣等,姜春華即持這種觀點。太陽病所以出現鼻衄,是因為日久不得汗出,津液(陽氣)過多,過重鬱積於體表的緣故。對照前面的幾條則更易理解。
《傷寒論》第51條:脈浮者,病在表,可發汗,宜麻黃湯。
注解:脈浮,主病在表,如果有汗出為表虛,則宜用桂枝湯,如無汗出為表實,則宜用麻黃湯發汗治療。這裏的脈浮,當是脈浮緊。
《傷寒論》第52條:脈浮而數者,可發汗,宜麻黃湯。
注解:脈浮而數,為表有熱的反映,亦屬表實熱證,故宜用麻黃湯發汗解之。
按:以上二條都屬簡文,麻黃湯證已在前面詳細論述,這裏及後文的論述皆簡略。這裏只舉可發汗的脈象特征,出示脈象,同時也暗示有無汗、惡寒、身疼痛等麻黃湯方證適應證。
《傷寒論》第55條:傷寒,脈浮緊,不發汗,因致衄者,麻黃湯主之。
注解:太陽傷寒脈浮緊,治療本來應用麻黃湯發汗,若拖延日久不發汗,體表鬱閉,致使陽氣重於表,邪無從出,體液上沖而造成鼻衄。鼻衄後有二種情況,一是因鼻衄而證解如第46條所述;一是鼻衄後證不解即本條所述,這種情況可用麻黃湯治療。
按:表實宜發汗,如果拖延不發汗,往往造成陽氣重於表而致衄。亦有因鼻衄而表解病愈者,本條所述為鼻衄後而表不解,故用麻黃湯發汗來解表,表解則鼻衄亦自然好轉。另外,要注意,患太陽病後出現的鼻衄,要與衄家相鑒別。所謂衄家是指長期鼻衄、衄血的病,如白血病、再生障碍性貪血、血小板減少症等,由於長期失血,津血內虛,既使遭受外感亦不可發汗,因汗出奪津液,進一步使血虛。而本條所述之證,是本應發汗而不發汗治療,致使體液(陽氣)上沖而致衄,這時發汗表解而鼻衄亦自止。
《傷寒論》第235條:陽明病,脈浮、無汗而喘者,發汗則愈,宜麻黃湯。
注解:脈浮、無汗為太陽表實證,同時見有喘證,此喘是表實甚明,其證與36條同,故發汗則愈,亦適宜用麻黃湯先發汗治療。
按:本條冠以陽明病,是說有陽明病提綱所述的胃家實特征。一般陽明病有汗出身熱,本條所述是無汗而喘且脈浮,故實際是太陽陽明併病,并且表實證明顯,所以用麻黃湯先發汗。這裏要提示的是:張仲景這種寫作方法,在《傷寒論》有許多處,不要理解為“陽明病……宜麻黃湯”。而是要細審其中的症狀具體屬什麼方證。
【臨床應用】麻黃湯與桂枝湯皆用於治療太陽病。桂枝湯適用於有汗的表虛,麻黃湯適用於表實,兩方皆常用於急性和慢性疾病。不過麻黃湯更多見於急性病、外感之初起,其加減變方則見於臨床各病。在臨床常見證為:
-
太陽病,頭痛、發熱、身痛、腰痛、骨節疼痛、惡風、無汗而喘者。
-
太陽陽明合病,喘而胸滿者。
-
太陽病,脈浮緊、無汗、發熱身疼痛者。
-
太陽傷寒脈浮緊、不發汗因致衄者。
-
陽明病,脈浮無汗而喘者。
【趙生醫案】區女士,出生日期:1953年8月X日,職業:家庭主婦。到診日期:2024年11月18日。昨晚打麻將,深夜才睡覺,今天起床後,感覺惡寒、身熱、無汗、頭痛、身體疼痛、咽痛、咳嗽、口不渴,舌淡紅苔薄白,脈浮緊,
體溫102℉,食欲正常,大、小便正常,證屬太陽經表實證,營衛失調,外邪內困,治以調和營衛,解表袪邪,方藥選用“麻黃湯”加桔梗、桑白皮飲服,每天飲服一劑,連續飲服五天,病愈。
【辨證要點】太陽病,項背強几几,無汗惡風或見下利者。
【方劑組成】野葛根、麻黃、桂枝、白芍、生薑、紅棗、炙甘草。
【方解】本方是桂枝加葛根湯再增量麻黃而成。故治桂枝加葛根湯證無汗而喘者。
【原文注解】
《傷寒論》第31條:太陽病,項背強几几,無汗惡風,葛根湯主之。
注解:太陽病,項背強几几,汗出惡風者,是桂枝加葛根湯方證,在桂枝加葛根湯方證已說明,今因見無汗惡風,故用有麻黃的本方主之。
《傷寒論》第32條:太陽與陽明合病者,必自下利,葛根湯主之。
注解:這裏的太陽與陽明合病,是指既有頭項強痛而惡寒的太陽表證,同時又有自下利的陽明裏證,治療急當救表,宜以葛根湯主之。
按:下利而見太陽證,則病欲自表解,故發汗則愈,無汗表實者宜本方,自汗表虛者宜挂枝湯,此證常見,宜注意。又太陽與陽明合病者,必自下利,宜讀作太陽與陽明合病必自下利者。意思是說:太陽與陽明合病必須有自下利者,才可用葛根湯主之,而不是說太陽與陽明合病者必定自下利。
《金匱要略·痙濕暍病脈證治》第12條:太陽病,無汗而小便反少,氣上沖胸,口噤不得語,欲作剛痙,葛根湯主之。
注解:太陽病,無汗,小便不當少,今由於氣上沖胸,水不暢行於下,故小便反少。牙關緊閉不得語,已為痙之漸,故謂欲作剛痙,宜以葛根湯主之。
按:《金匱要略·痙濕暍病脈證治》第7條:曰:“病者,身熱足寒,頸項強急、惡寒、時頭熱、面赤目赤、獨頭動搖、卒口噤、背反張者,痙病也。”又曰:“太陽病,發熱、無汗、反惡寒者,名曰剛痙。”本條即述剛痙的證治。葛根湯本治項背強几几,實即項肌肉失和而致痙攣的證候。此證嚴重時,則致背反張的痙病,致太陽病發熱、惡寒、無汗而痙者,當然須以本方主之。不過本方的應用,并不限於以上所論。
【臨床應用】不但見於急性病,而且常見於慢性病,由於葛根湯清涼解肌,而且解毒,故疹痘諸疾於太陽病初期時,多以本方治之。依據經驗,外感咳嗽須發汗者,用本方的機會為多。尤其發熱無汗而惡寒劇甚者,不問項背急與否多屬本方證。他如腰肌勞損,本無表證的明徵,與本方治之屢驗。《神農本草經》謂葛根治“諸痹”,痙與痛,皆得之肌不和,這可能都是痹之屬!
【趙生醫案】潘先生,出生日期:1965年3月X日,職業:文職。到診日期:2023年1月25日。腰痛、行動不便,磁力共振顯示:腰椎L5、S1骨質退化、增生,食欲正常,大、小便正常,舌淡紅苔薄白,脈浮緊,證屬太陽經、太陰經病,營衛失調,外邪內濕,骨質退化、增生,形成坐骨神經痛,治以調和營衛,解表通絡,溫經袪濕,方藥選用“葛根湯”加茯苓、白朮、熟附子、紅棗、浮小麥飲服,每天飲服一劑,結合針灸治療,每三天針一次、連續治療30天,病愈。
【辨證要點】葛根湯證有下利或無下利而嘔者。
【方劑組成】野葛根、麻黃、桂枝、白芍、生薑、紅棗、炙甘草、法半夏。
【方解】於葛根湯加半夏,實際其組成和功能與葛根湯與半夏湯的合方相似,故治二方的合併證,即治太陽太陰合病見嘔,或下利而嘔者。
【原文注解】
《傷寒論》第33條:太陽與陽明合病,不下利,但嘔者,葛根加半夏湯主之。
注解:本條是承接“太陽與陽明合病者,必自下利,葛根湯主之”一條而言,即是說:若上述的太陽陽明合病,不下利但嘔者,則宜葛根加半夏湯主之。
按:下利和嘔,皆見於陽明和太陰,從方藥分析,葛根加半夏湯是葛根湯與小半夏湯合方,小半夏湯是太陰裏虛寒治劑,葛根湯主治太陽陽明合病,則可知葛根加半夏湯治的是嘔明顯的太陽太陰合病。
【臨床應用】本方證即是葛根湯證與半夏湯證的合併證,故凡見葛根湯證有下利或無下利而嘔者,皆可用本方治療。本方證多見於外感初起。
【趙生醫案】區女士,出生日期:1950年6月X日,職業:主婦。到診日期:2025年1月2日。感冒數日,咳嗽、多痰、鼻水、頭痛、四肢痛、腹痛腹瀉、作悶作嘔,舌紅苔薄白,脈浮緊,證屬太陽經太陰經合病,營衛失調、外邪未解、內飲積滯,治以調和營衛,溫中解表,化飲消滯,方藥選用“葛根加半夏湯”加竹茹、蘇葉飲服,每天飲服一劑,連續飲服五天,病愈。
【辨證要點】麻黃湯證而濕痹煩疼者,皆用之。
【方劑組成】麻黃、桂枝、杏仁、炙甘草、白朮。
【方解】本方由麻黃湯加白朮而成。白朮苦溫,主風寒濕痹,且有止汗作用。麻黃湯雖為強有力發汗藥,但加入白朮,則濕從下走,從尿出,因此原有麻黃湯的發汗作用減弱,而強加了利濕除痹的作用。
【原文注解】
《金匱要略·痙濕暍病脈證治》第20條:濕家,身煩疼,可與麻黃加朮湯,發其汗為宜,慎不可以火攻之。
注解:濕家,指風濕患者。濕家身煩疼,宜用麻黃加朮湯發汗利濕治療,使病從表及小便解,慎不可用火攻之。本條所說的火攻,是指火烤、熏蒸、火針、艾灸等,近代的紅外線、蜡療等熱療也屬之。
【臨床應用】凡臨床見麻黃湯證而濕痹煩疼者,皆用之。風濕關節炎初期,有見本方證的機會,也可見葛根加朮再加生苡仁方證,宜注意辨證用方。
【趙生醫案】黃女士,出生日期:1969年7月X日,職業:主婦。到診日期:2024年10月22日。病者患慢性風濕性關節炎,近期感冒多天,咳嗽,鼻塞,頭痛,四肢關節腫痛,大、小便不暢通,舌紅苔薄白,脈浮緊,證屬太陽經太陰經合病,外邪內飲,經絡濕困,瘀積關節,治以解邪化飲,利水袪濕,消炎止痛,方藥選用“麻黃加朮湯”加生大黃、茯苓、桑枝、海風籐、雞血籐飲服,每天飲服一劑,連續飲服10天,病愈。
【辨證要點】發熱惡寒,熱多寒少,身癢者。
【方劑組成】桂枝、麻黃、杏仁、白芍、生薑、紅棗、炙甘草。
【方解】此取桂枝湯、麻黃湯各二分之一合之,故治二方合併證而病情較輕者 。
【原文注解】
《傷寒論》第23條:太陽病,得之八九日,如瘧狀,發熱惡寒,熱多寒少,其人不嘔,清便欲自可,一日二三度發。脈微緩者,為欲愈也;脈微而惡寒者,此陰陽俱虛,不可更發汗、更下、更吐也;面色反有熱色者,未欲解也,以其不得小汗出,身必癢,宜桂枝麻黃各半湯。
注解:如瘧狀,是說似瘧疾定時發寒熱的症狀。清便欲自可,即大便通調如常。本條可分三段解釋:太陽病已八九日,其人不嘔,病還未傳少陽;清便欲自可,則亦未傳陽明。只是如瘧症狀,—日二三次發寒熱,而且熱多寒少,外邪已有欲罷之象。脈微緩更為邪衰正復之候,故肯定此為欲愈也。太陽病八九日,雖不見少陽和陽明證,但脈微、無熱而惡寒者,此表裏俱虛,已陷於陰證,應依據治陰證的方法隨證救之,不可更發汗、更下、更吐也。再就上之如瘧狀的欲愈證來分析,假如其面反有熱色者,這是郁熱在表不能自解的證候,其人身癢,乃是得不到小汗出的碓證,宜與桂枝麻黃各半湯,使小汗出即治。
按:惡寒,為太陽病的重要特征,邪之輕重,往往要看寒熱或多或少,尤其脈微緩,為邪衰正復的反應。熱多寒少見此脈,大都為病衰欲愈之兆。發熱汗出者,為桂枝湯證,今雖發熱而不得小汗出,又有麻黃湯證,宜用桂枝麻黃各半湯治之。
【臨床應用】本方證常見於感冒、發熱病後期、慢性病复感外邪時。本方治癢、解表,主要能調和營衛驅邪外出。據此方議,臨床常以桂枝湯加荊芥、防風,治發熱惡寒、身癢起疹者屢見良效。
【趙生醫案】李先生,出生日期:1985年3月X日,職業:測量師。到診日期:2024年8月20日。原患慢性肝炎多年,近期感冒數日,咳嗽、流涕、頭痛、發熱微惡寒、身癢、大小便暢通,舌淡紅苔薄白,脈浮緊,證屬太陽經病,營衛不和,外邪客表,桂枝湯麻黃湯證、各半未解,治以調和營衛,解桂枝湯、麻黃湯之表證,袪太陽經的邪,方藥選用“桂枝麻黃各半湯”加荊芥、防風飲服,每天飲服一劑,連續飲服五天,病愈。
38)桂枝二麻黃一湯方 (桂枝湯麻黃湯合方)
【辨證要點】 桂枝湯證多麻黃湯證少者。
【方劑組成】桂枝、麻黃、杏仁、白芍、生薑、紅棗、炙甘草。
【方解】此取桂枝湯二、麻黃湯一合之,治桂枝湯證多而麻黃湯證少者。
【原文注解】
《傷寒論》第25條:服桂枝湯,大汗出,脈浮者,與桂枝湯,如前法。若形似瘧,一日再發者,汗出必解,宜桂枝二麻黃一湯。
注解:服桂枝湯不得法,而使大汗出,病必不解。脈浮為病仍在外,故可與桂枝湯如前法服之。若其人形如瘧,再次發寒熱者,此與上條的桂枝麻黃各半湯證大致同,小汗出必解,宜桂枝二麻黃一湯。
【臨床應用】臨床見桂枝湯證多而麻黃湯證少者可用本方。大致與桂枝麻黃各半湯相似,如桂枝湯證明顯者,可用本方。如汗出不明顯而發熱明顯者,可用前方。
【趙生醫案】李先生,出生日期:1993年9月X日,職業:會計師。到診日期:2023年5月23日。患濕疹多年,今皮膚劇癢,雙上肢至肘部,有大小不等皮損,丘疹樣密集成片,有鱗屑附著、底部暗紅,手掌較嚴重,大、小便暢通,食欲正常,睡眠較差,舌淡紅苔薄白,脈浮緊,證屬太陽經太陰經病,營衛失調,外邪裏濕,皮膚免疫功能失調症,濕疹病,治以調和營衛,溫中袪濕,恊調皮膚免疫正常,方藥選用“桂枝二麻黃一湯”加荊芥、防風、生地黃、白癬皮飲服,每天飲服一劑,結合針灸治療,每三天針一次,連續治療60天,病愈。
【辨證要點】外邪裏飲而致咳喘、惡寒、無汗者。
【方劑組成】桂枝、麻黃、炙甘草、細辛根、五味子、法半夏、白芍、乾薑。
【方解】本方為桂枝湯去生薑、大棗加乾薑,再加麻黃、半夏、細辛根、五味
子而成,麻黃、桂枝、芍藥、甘草發汗以解太陽之表。半夏、乾薑、細辛、五味子驅內之寒,合之解表化飲以平咳喘,故本方為治外邪裏飲而致咳喘的方劑。
【原文注解】
《傷寒論》第40條:傷寒表不解,心下有水氣,乾嘔、發熱而咳,或渴、或利、或噎、或小便不利、少腹滿、或喘者,小青龍湯主之。
注解:傷寒表不解,心下有水氣,指明為外寒裏飲證,這種情況用發汗治療,表不會解的,而且還會出現許多變證:如有外邪故發熱;激動裏飲故乾嘔而咳喘;小便不利則少腹滿;水停不化故或渴;水穀不別故或利;水氣沖逆故或噎等,此宜小青龍湯主之。
按:當表證未解而裏有水飲者,無論傷寒或中風,在治療時,都須解表的同時祛逐水飲,這樣才能使表解,前於桂枝劑已多次說明,故不再贅述。胃中有飲本無渴證,今謂或渴者,是由於小便不利所致,與五苓散證之渴同,故或渴、或利、或噎均宜讀在“小便不利、少腹滿”句之後,而“或喘者”宜接於“發熱而咳”句後。此以上為主證,或咳以下為客證。只要看主證在,不問客證有無均宜本方主之。
《傷寒論》第41條:傷寒,心下有水氣,咳而微喘,發熱不渴,服湯已,渴者,此寒去欲解也,小青龍湯主之。
注解:氣沖飲逆故咳而微喘,外邪不解故發熱,胃有飲故不渴,宜以小青龍湯主之。服湯後則飲袪胃中乾,故遂渴,此為服藥有效之驗,故謂寒袪欲解也。
《金匱要略·痰飲咳嗽病脈證併治》第35條:咳逆倚息不得卧,小青龍湯主之。
注解:倚息,即憑依於物呼吸之意。久有痰飲、複被風寒,呈外寒內飲證,造成咳逆呼吸困難,以至倚息不得卧,此證宜用小青龍湯治療。
《金匱要略·痰飲咳嗽病脈證併治》第23條:病溢飲者,當發其汗,大青龍湯主之,小青龍湯也主之。
注解:溢飲,《金匱要略》記載:“飲水流行,歸於四肢,當汗出而不汗出、身體腫重謂之溢飲。”大青龍湯主之,小青龍湯亦主之,是說從發汗治溢飲來看,二方作用相類似,但宜依證選一而用之,不是說二方主同一證。
《金匱要略·婦人雜病脈證併治》第7條:婦人吐涎沫,醫反下之,心下即痞,當先治其吐涎沫,小青龍湯主之。涎沫止,乃治痞,瀉心湯主之。
注解:吐涎沬,指咳逆吐涎沬,暗示為小青龍湯證,治療時反用下法,造成心下痞,這種情況,治療仍宜用小青龍湯治其咳吐涎沬,涎沬止後,再以瀉心湯治其心下痞。
按:涎沬即泡沬痰,為寒飲的證候,本條當指咳吐涎沬,為外邪內飲的小青龍湯證。若嘔吐涎沬,則宜半夏乾薑散;若頭痛者,則宜吳茱萸湯,此均為胃有寒飲而無外邪者,互參自明。
【臨床應用】本方證常見於急慢性虛寒性咳喘,呈外邪裏飲而致咳喘者。
【趙生醫案】孫先生,出生日期:1943年6月X日,職業:退休,到診日期:2023年6月18日。患多年咳喘證,經醫院确診患肺氣腫,感染新冠病後,咳喘嚴重,夜中只可坐著,難以入睡,痰多色白,行走不便,大、小便暢通,食欲正常,舌淡紅苔薄白,脈浮緊,證屬太陽經、太陰經合病,營衛失調,外邪難解,裏飲內困,胸腔受壓,呼吸困難,治以調和營衛,溫中袪飲,祛痰通氣,方藥選用“小青龍湯”加桔梗、白前、熟附子飲服,每天飲服一劑,結合針灸治療,每週針一次,連續治療一年,病愈。
40)白虎加桂枝湯(白虎湯加桂枝)
【辨證要點】身熱不惡寒,骨節煩痛者。
【方劑組成】生石膏、知母、粳米、炙甘草、桂枝。
【方解】本方即由白虎湯再加桂枝,實即桂枝甘草湯與白虎湯合方,故治二方的合併證,即太陽陽明合病。
【原文注解】
《金匱要略·瘧病脈證併治》第4條:溫瘧者,其脈如平,身無寒但熱,骨節疼煩,時嘔,白虎加桂枝湯主之。
注解:身無寒但熱,為熱在裏。骨節疼煩,時嘔,為邪在表。本方解表裏故主之。
按:本方不限於治溫瘧,各種熱性病,凡有是證,即可用之。
【臨床應用】常用於急慢性關節炎,感冒、瘧疾、溫疫等病。
【趙生醫案】陳先生,出生日期:1998年9月X日,職業:地盤工程師。到診日期:2024年7月8日。上呼吸道感染引致:高燒不退、口渴欲飲、四肢酸痛、咽痛、作悶作嘔、微汗出、不惡寒,大、小便暢通,舌紅苔黃,脈洪大,證屬太陽經、陽明經合病,病毒引致營衛失調,外邪裏熱證,治以調和營衛,解表清裏,方藥選用“白虎加桂枝湯”加桔梗、天花粉飲服,每天飲服一劑,連續飲五天,病愈。
41)桂枝加芍藥湯(桂枝湯增量芍藥)
【辨證要點】腹滿痛,伴見太陽表虛證者。
【方劑組成】桂枝、白芍(加量)、生薑、紅棗、炙甘草。
【方解】桂枝湯方加量芍藥,芍藥味苦,微寒,緩肌攣而清熱,全方意在解表的同時加強緩急止痛作用,故其適應證為太陽陽明合病的腹攣痛明顯者。
【原文注解】
《傷寒論》第279條:本太陽病,醫反下之,因尔腹滿時痛者,屬太陰也,桂枝加芍藥湯主之;大實痛者,桂枝加大黃湯主之。
注解:本太陽病,依法當發汗解表,而醫反下之,不但表未解,并且因誤下邪熱入裏使腹肌不和,拘急劇甚,以至腹滿時痛。腹滿時痛是太陰病常見的證候,因稱屬太陰也。其實此腹滿并非太陰病的虛滿,此時的腹痛也非太陰病的寒痛,而是由於太陽病誤下邪熱內陷而呈為表裏并病,即太陽陽明合病,重在腹肌不和,但不是陰證而是陽證。故以桂枝湯以解外,更加芍藥以治腹滿痛。
【臨床應用】凡腹痛裏寒不明顯,且伴見太陽表虛證者,可選用本方。若裏虛寒明顯者可加飴糖、當歸、吳茱萸等。
【趙生醫案】李先生,出生日期:1955年7月X日,職業:會計師。到診日期:2024年9月8日。胃脘疼痛三四年,伴見汗出、惡寒,右臂疼痛,胸脇滿悶,大、小便正常,脈弦滑,左浮細,舌淡紅苔薄白,證屬太陽經、陽明經合病,外邪表虛,腹肌不和,治以溫經解表,調和裏肌,方藥選用“桂枝加芍藥湯”加木香治療,每天飲服一劑,連續飲服五天,病愈。
42)桂枝加大黃湯(桂枝加芍藥湯加大黃)
【辨證要點】太陽中風又見腹痛屬陽明裏實證者。
【方劑組成】桂枝、白芍、生薑、紅棗、炙甘草、大黃。
【方解】本方是於桂枝加芍藥湯再加攻下的大黃,故治太陽經陽明合證,較桂枝加芍藥湯裏實更明顯,且大便不通者。
【原文注解】
《傷寒論》第279條:本太陽病,醫反下之,因尔腹滿時痛者,屬太陰也,桂枝加芍藥湯主之;大實痛者,桂枝加大黃湯主之。
注解:本方證與桂枝加芍藥湯方證在一起論述,且用大實痛標明,正是說明表裏合病的腹痛者有輕有重。大實痛是承腹痛時痛而言,意思是說,腹痛時痛,只是由於邪熱入裏致腹肌拘急,裏實不甚,故治療用桂枝湯增加芍藥量即可。若裏實、腹滿痛甚,仲景則以大實痛稱之,即呈太陽經陽明經併病的裏證,故治療須加大黃攻下裏實。
【臨床應用】腹痛是臨床常見症,可發於急慢性胃腸炎、潰瘍病、肝膽病、腹部手朮後遺證等,凡腹痛大便不通裏實明顯、外見桂枝湯證者,即可用本方。感冒常見本方證。
【趙生醫案】陳先生,出生日期:1959年9月X日,職業:測量師。到診日期:2024年11月28日。感冒發熱五天,一連五天未大便,頭痛、四肢痠痛,微汗出,惡風,小便正常,脈浮緊,舌紅苔微黃,證屬太陽經、陽明經合病,病因表虛裏實,大便不通,治以解表清裏,驅積通便,方藥選用“桂枝加大黃湯”加番瀉葉治療、每天飲服一劑,連續飲服四天、病愈。
43)防己地黃湯方(桂枝甘草湯加防己防風地黃)
【辨證要點】血虛、裏熱重、表熱輕者。
【方劑組成】桂枝、炙甘草、防己、防風、生地黃。
【方解】桂枝、防風、甘草辛溫解表,防己苦辛平,治“寒熱諸癇”。生地黃量獨重,用於養血清熱、止妄行獨語不休。可知本方用於血虛裏熱重而表熱輕者,即太陽陽明合病兼血虛血瘀證。
【原文注解】
《金匱要略·中風歷節病脈證併治》附方:防己地黃湯:治病如狂狀、妄行、獨語不休,無寒熱,其脈浮。
注解:用桂枝、防風、甘草解外,重用生地解煩行瘀以治癲癇,驚狂之疾,可信。
按:《千金要方》第十四卷風眩門載此方,與以上記載相似。此方是否為仲景方,有待進一步考證。多認為此亦宋人所附。
【臨床應用】精神病血虛血瘀見狂躁不安者。
【趙生醫案】李女士,出生日期:1978年9月X日,職業:家庭主婦。到診日期:2012年9月20日。患精神分裂症多年,每天都需要服食精神科西藥治療,近期出現狂躁不安,駡詈呼叫,話有人要害她、向她追討金錢,食欲差、睡眠差、自汗、大小便正常,閉經,臉色蒼白,脈虛弦,舌淡紅苔白厚,證屬太陽經陽明經合病,表虛裏實,血虛瘀積,治以解表清裏,養血袪瘀,方藥選用“防己地黃湯”加生龍骨、生牡蠣飲服,每天飲服一劑,結合針灸治療,每三天針一次,連續治療30天,病情減輕,繼續治療。
【辨證要點】 產後嘔逆、心煩、大便不難者。
【方劑組成】桂枝、炙甘草、竹茹、石膏、白薇、大棗。
【方解】本方以桂枝甘草湯加大棗解太陽之表,降沖下氣而平嘔逆,而重用甘草以益氣;又用竹茹,伍以石膏、白薇清陽明裏熱以解煩亂,故為兩解表裏之劑。
【原文注解】
《金匱要略·婦人產後病脈證治》第10條:婦人乳中虛、煩亂、嘔逆,安中益氣,竹皮大丸主之。
注解:婦人乳中虛,是泛指新產不久,密室乳子時期,汗多津傷,氣血未復,由於有病生熱,因而更感體虛,雖亦呈太陽陽明合病證,但與產後容易出現大便難陽明裏實相對而言為裏虛、中虛。煩亂、嘔逆,是因熱壅於裏且逆於上。因此,這裏的乳中虛,不是真正的虛熱,而是太陽陽明合病之熱。治療這種熱煩,須用安中益氣的竹皮大丸。
【臨床應用】產後血虛易生病,治療要看具體證候表現。煩亂嘔逆是陽明裏熱上逆,故用清降陽明裏熱的本方治療。如是陽明實熱或有痙發生者,則不能用本方。
【趙生醫案】李女士,出生日期:2003年6月X日,職業:商人。到診日期:2024年11月25日。—週前,第一胎剖腹產子,產後出汗、煩躁、口渴、作嘔、睡眠差、食欲尚好,大、小便正常,脈虛弦,舌紅、苔白黃,證屬太陽經、陽明經合病,病因產後哺乳期間,體虛外感,血虛煩燥之證,治以解表清裏,養血除煩,方藥選用“竹皮大丸方”加五指毛桃飲服,每天飲服一劑,連續飲服五天,病愈。
【辨證要點】腹滿痛、痛有定處而有熱者。
【方劑組成】土瓜根、赤芍、桂枝、虻蟲。
【方解】土瓜根為一寒性祛瘀利尿藥,而有治癰腫作用。與虻蟲合用袪瘀消腫,
複以桂枝芍藥調營衛解外,併治腹滿痛,故本方治裏熱挾瘀而腹滿痛者。
原方後注:陰頹亦主之,陰頹即陰囊腫大,婦人陰腫痛亦屬之。
【原文注解】
《金匱要略·婦人雜病脈證併治》第10條:帶下,經水不利,少腹滿痛,經一月再見者,土瓜根散主之。
注解:經水不利,宜作經水不調解。瘀血結少腹,故少腹滿且痛。帶下經水不利而少腹滿痛者,當知裏有熱實有瘀血。經一月再見者為多熱,故宜土瓜根散主之。
【臨床應用】婦人經血不調,多熱者提前,多寒者延後,本方適宜多熱者。
【趙生醫案】張女士,出生日期:1986年3月X日,職業:公務員。到診日期:2025年1月5日。懷孕八週,因胚胎異常,醫院醫生用塞藥方法,將胚胎排出體外,現症狀:下腹痛、宮縮陣陣、腰痛,經血不多,起居飲食正常,大小便正常,脈虛弦,舌紅苔白,證屬太陽經、陽明經合病,營衛失調,裏實瘀積,治以調和營衛,清裏袪瘀,方藥選用“土瓜根散”合“四逆散” 加浮小麥、紅棗飲服,每天飲服一劑,連續飲服七天,病愈。
【辨證要點】喘滿心下痞堅煩渴者。
【方劑組成】木防己、生石膏、桂枝、人參。
【方解】木防己逐水飲,佐人參以治心下痞硬,桂枝解表治氣上沖,石膏解煩渴而主喘滿,故治水飲、其人喘滿、心下痞硬而煩渴欲飲者。
【原文注解】
《金匱要略·痰飲咳嗽病脈證併治》第24條:膈間支飲,其人喘滿,心下痞堅,面色黧黑,其脈沉緊,得之數十日,醫吐下之不愈,木防己湯主之;虛者即愈,實者三日複發,複與不愈者,宜木防己湯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湯主之。
注解:支飲,即指咳逆倚息、氣短不得卧、其形如腫等外邪內飲的證候而言。水飲自心下逆迫於膈因謂為膈間支飲,侵及胸肺,故其人喘滿。胃虛飲聚,故心下痞堅。面色黧黑,為病水之征。其脈沉緊,為裏飲之應。審證與脈明系外邪內飲為患,宜以本防己湯主之。醫不詳審查,妄施吐下,故數十日而不愈,其症狀仍在者,仍宜木防己湯主之。若服後喘滿解,按之心下已虛軟者,則病即當愈;若按之心下仍堅實者,三日後,喘滿複發。再與本方而不愈者,則宜木防己湯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湯。
【臨床應用】本方證很似久咳喘出現的肺心病而見肝脾腫大症。又適用於心臟病胸悶、心悸、面色黧黑、心下痞堅者。對水飲引起的神經系統病也有效,如治驗。
【趙生醫案】姚女士,出生日期:1956年11月X日,職業:家庭主婦,到診日期:2023年10月25日。二年多來,不明原因出現頭部不自主搖晃,手、腿輕微顫動,不能持物,每用力則顫動加劇且酸痛,自覺精神緊張,時有心悸、怔忡不安,心下痞滿、口渴思飲,起居飲食正常,大小便正常,右脈弦、左沉細,舌紅苔白厚,證屬太陽陽明經合病,病因外邪內飲,邪鬱化熱,形成外邪裏熱症,治以解表化飲、清裏泄熱,方藥選用“木防己湯”合“甘麥大棗湯”加夜合花、人參花飲服,每天飲服一劑,結合針灸治療,每三天針一次,治療三十天,病愈。
【辨證要點】木防己湯證心下痞堅甚、二便不利者。
【方劑組成】木防己、桂枝、人參、茯苓、芒硝。
【方解】茯苓利小便、芒硝除堅滿,於木防己湯去石膏加此二味,故治木防己湯證心下堅痞甚、二便不利者。
【原文注解】
《金匱要略·痰飲咳嗽病脈證併治》第24條:膈間支飲,其人喘滿,心下痞堅,面色黧黑,其脈沉緊。得之數十日,醫吐下之不愈,木防己湯主之;虛者即愈,實者三日複發,複與不愈者,宜木防己湯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湯主之。
注解:支飲,即指咳逆倚息,氣短不得卧、其形如腫等外邪內飲的證候而言。水飲自心下逆迫於膈因謂為膈間支飲,侵及胸肺,故其人喘滿。胃虛飲聚,故心下痞堅。面色黧黑,為病水之征。其脈沉緊,為裏飲之應。審證與脈明系外邪內飲為患,宜以本防己湯主之。醫不詳審查,妄施吐下,故數十日而不愈,其症狀仍在者。仍宜木防己湯主之。若服後喘滿解,按之心下已虛軟者,則病即當愈;若按之心下仍堅實者,三日後,喘滿複發。再與本方而不愈者,則宜木防己湯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湯。
【臨床應用】木防己湯證心下痞堅甚、二便不利者。
【趙生醫案】李先生,出生日期:1999年1月X日,職業:精算師。到診日期:2024年9月21日。近月來,不明原因出現,搖頭、手、腿輕微顫動,不能持物,每用力則顫動加重而酸痛,自覺精神緊張,心悸,煩躁不安,心下痞滿、起居飲食正常,大便每四天一次,小便頻密,每次尿量很少,右脈弦、左沉細,舌紅苔白厚,證屬太陽經、陽明經合病,病因外邪內飲,邪鬱化熱,損傷神經,治以解表清熱、利尿通便,方藥選用“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湯”合“甘麥大棗湯”加豬苓、澤瀉、夜合花、人參花飲服,每天飲服一劑,結合針灸治療,每三天針一次,治療三十天,病愈。
48)厚樸七物湯方(桂枝去芍藥湯合厚樸三物湯)
【辨證要點】發熱、脈浮、腹滿、大便乾結者。
【方劑組成】 桂枝、生薑、大棗、炙甘草、生大黃、枳實、厚樸。
【方解】本方即厚樸三物湯與桂枝去芍藥湯的合方,故治太陽陽明合病合併證。
【原文注解】
《金匱要略·腹滿寒疝宿食病脈證治》第9條:病腹滿,發熱十日,脈浮而數,飲食如故,厚樸七物湯主之。
【臨床應用】外感熱未盡而出現腹滿,可考慮用本方。發熱脈浮數而不惡寒,已屬可下證,因腹滿,尤其上腹滿時,可用本方。本條可與“病人無表裏證,發熱七八日,雖脈浮數者,可下之”互參(見抵當湯條)。
【趙生醫案】李先生,出生日期:1996年8月X日,職業:職業治療師,到診日期:2024年7月17日。 感冒三天,仍發熱、畏寒、頭痛、咳嗽、濃痰、腹脹、便秘,脈浮緊,舌紅、苔白厚,證屬太陽經、陽明經合病,外邪內結,表裏不通,治以解表清裏、溫中通便,方藥選用“厚樸七物湯”飲服,每天飲服一劑,連續飲服五天,病愈。
49)大青龍湯方(麻黃湯合越婢湯)
【辨證要點】麻黃湯證、越婢湯證併見者。
【方劑組成】 麻黃、桂枝、杏仁、炙甘草、生石膏、生薑、大棗。
【方解】此即麻黃湯與越婢湯的合方,故治二方合併證,為發汗利水的峻劑,用於太陽陽明合病證。從藥物組合看,麻黃、桂枝、杏仁、生薑、甘草、大棗皆辛溫發汗,生石膏《神農本草經》謂:“味辛,微寒”,配於眾辛溫發汗藥中,全方當顯辛涼解表作用。但仲景原意是解太陽表、清陽明裏熱,並祛表之水濕。
【原文注解】
《傷寒論》第38條:太陽中風,脈浮緊,發汗惡寒,身疼痛,不汗出而煩躁者,大青龍湯主之;若脈微弱、汗出惡風者,不可服之。服之則厥逆,筋惕肉瞤、此為逆也。
注解:這裏的太陽中風,是指主治風水的越婢湯證而言。越婢湯證原有“續自汗出”,患者又兼見麻黃湯的表實證,故見脈浮緊,發熱惡寒身疼痛,不汗出而煩躁,這是因不能汗出,表不解、水濕不能袪除、內熱不能外越的緣故,這正是患者既有麻黃湯證又有越婢湯證,故以麻黃湯與越婢湯合之的本方主之。若脈微弱汗出惡風者,為太陽中風本證,慎不可誤給服本方,如果誤給服本方,則要造成四肢厥逆、筋惕肉瞤,成為虛以實治的壞病,故謂此為逆也。
《傷寒論》第39條:傷寒,脈浮緩,身不疼,但重,乍有輕時,無少陰證者,大青龍湯發之。
注解:水氣外郁於肌表,雖無汗形似傷寒,但脈不浮緊而浮緩,身亦不疼而但重。水氣時有進退,因亦乍有輕時,如細審确無少陰證時,則宜用大青龍湯發汗行水。
按:本條所述當系溢飲證治,溢飲有屬於陽熱實證,宜用大青龍湯治之;有屬於陰虛寒者,宜麻黃附子細辛湯、小青龍湯治之。細審無少陰證,即排除陰寒表證。
《金匱要略·痰飲咳嗽病脈證併治》第23條:病溢飲者,當發其汗,大青龍湯亦主之。小青龍湯亦主之。
注解:溢飲,《金匱要略》記載:“飲水流行,歸於四肢,當汗而不汗出、身體腫重謂之溢飲。”大青龍湯主之,小青龍湯亦主之,是說從發汗治溢飲來看,二方作用相類似,但宜依證選一而用之,不是說二方主同一證。
【醫床應用】臨床常見於急慢性病,如各種感染發熱,如感冒、鼻炎、肺炎、腎炎、腦炎、風濕等,凡見腫脹、喘滿、小便不利而煩躁者,本方有捷效。本方治腎炎水腫適證用之,多取良效。
【趙生醫案】甘先生,出生日期:1953年8月X日,職業:水電技工。到診日期:2005年3月27日。多年來全身浮腫,時常低熱,經醫院檢查診斷患慢性腎炎。現證:臉目四肢浮腫,低熱時則惡寒、腹脹、頭暈、心煩、小便頻而量少、色黃,大便乾結,脈浮微數。證屬太陽經、陽明經合病,形成營衛失調、水濕外鬱,治以解表發汗,利水消腫,方藥選用“大青龍湯” 加生北芪、白朮、茯苓飲服,每天飲服一劑,結合針灸治療,每週針一次,連續治療70天,病情緩解。
50)小青龍加石膏湯方(小青龍湯加石膏)
【辨證要點】小青龍湯證兼煩躁者。
【方劑組成】桂枝、麻黃、炙甘草、細辛根、五味子、法半夏、白芍、乾薑、生石膏。
【方解】於小青龍湯加生石膏,故治小青龍湯方證而有煩熱的太陽陽明合病。
【原文注解】
《金匱要略·肺痿肺癰咳嗽上氣病脈證併治》第14條:肺脹,咳而上氣,煩躁而喘,脈浮者,心下有水,小青龍加石膏湯主之。
注解:咳喘脈浮,此為心下有水氣而表不解的小青龍湯方證。所不同者,只多上氣煩躁之證,呈太陽合併陽明證,故以小青龍加石膏湯主之。
按:由本條可知,所謂肺脹,是除外邪內飲還必兼有熱壅氣逆的證候,以咳而上氣且煩躁為主要特征。上氣者,即氣沖逆上而不下的症狀。
【臨床應用】多見於急慢性咳喘,凡屬外邪內飲而又見煩熱者。
【趙生醫案】陳先生,出生日期:2002年7月X日,職業:文員。到診日期:2024年11月27日。 感冒五天,仍然低熱、煩躁、惡寒、頭痛、咳嗽、氣喘、白痰、口乾不思飲,脈浮緊,舌紅苔白厚,證屬太陽經、陽明經合病,外邪內飲,熱壅於上,治以解表化飲、清熱除煩,方藥選用“小青龍加石膏湯”飲服,每天飲服一劑,連續飲服五天,病愈。
51)桂枝二越婢一湯方(桂枝湯合越婢湯)
【辨證要點】桂枝湯證多,越婢湯證少者。
【方劑組成】桂枝、白芍、乾薑、紅棗、炙甘草、麻黃、生石膏。
【方解】取桂枝湯二越婢湯一合之,治桂枝湯證多而越婢湯證少者。本方證適應應於太陽陽明合病,有汗出惡風,且見口乾、煩躁者。溫病初期常見此方證。
【原文注解】
《傷寒論》第27條:太陽病,發熱惡寒,熱多寒少。脈微弱者,此無陽也,不可發汗,宜桂枝二越婢一湯。
注解:太陽病,還發熱惡寒,但熱多寒少而脈微弱,為外邪已衰,病有欲愈之象,雖無汗,但體表已無充盈的津液,故謂此無陽也。這裏所說的不可發汗,是說不可用麻黃湯大發其汗的意思,宜與桂枝二越婢一湯解肌透表為治。
按:這裏要特別注意無陽的含義,前麻黃湯條的“陽氣重”和本條的“此無陽”,正好對照互參,再參考甘草乾薑湯“以複其陽”,便不難理解陽氣是指什麼。注家謂陽氣重是陽熱,實非。前者為津液充實於體表,故脈應之緊,須以麻黃湯發其汗。而此為津液不足於外(姜春華有相同認識),故脈應之微弱,故宜本方輕以解之。本方與桂枝麻黃各半湯、桂枝二麻黃一湯三方以藥量極輕,均為外邪還不了了的輕證而設,不可不知。
【臨床應用】浮腫患者表現出桂枝湯證明顯,而且感覺煩躁、口乾,可試用本方。
【趙生醫案】何先生,出生日期:1979年6月X日,職業:漁農署職員。到診日期:2007年9月2日。經醫院醫生确診患類風濕性關節炎,數年來四肢關節紅腫、疼痛、行走不便引致工作不便;近期患感冒,時常低熱、惡寒、自汗、口乾欲飲、心情煩躁、睡眠差,大小便正常,脈浮緊,舌淡紅苔白厚,證屬太陽經、陽明經合病,引致營衛失調、外邪內熱,瘀濕困積關節,治以調和營衛,解表清熱化瘀,消解關節腫痛,方藥選用“桂枝二越婢一湯”飲服,每天飲服一劑,結合針灸,每三天針一次,連續治療60天,病愈。隨訪數年,未見複發。
【辨證要點】驚癇瘛瘲寒熱錯雜者。
【方劑組成】桂枝、炙甘草、生龍骨、生牡蠣、乾薑、大黃、寒水石、滑石、赤石脂、白石脂、紫石英、生石膏。
【方解】本方為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變方,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,原治津液傷表虛、飲逆致躁煩驚悸,加入寒水石、滑石、石膏、大黃清裏熱,又加赤白石脂、紫石英、乾薑溫下固澀,故治津液更虛呈陽明太陽合病的驚癇瘛瘲。
【原文注解】
《金匱要略·中風歷節病脈證併治》附方:風引湯,除熱癱癇。
注解:此亦林億等所附。方用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加下熱清裏之品,除熱以治驚癇可信,但與中風病無關。又本方非常類似長沙漢墓出土的《五十二病方》的第一方(見《中國湯液經方》第8頁),用於破傷風引驚癇瘛瘲呈太陽陽明合病者可能有效。因此名為風引湯。
【臨床應用】本方為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變方,故臨證見驚癇瘛瘲寒熱錯雜者可試用本方。
【趙生醫案】陳小姐,出生日期:1975年8月X日,職業:文員。到診日期:2011年5月22日。曾确診精神分裂症,近日因流行性感冒出現發熱、畏寒、口渴欲飲、煩躁不眠、大聲呼救說有人追捉她、偷她財物及非禮,大小便正常,脈浮緊,舌紅苔黃厚,證屬太陽經、陽明經合病,病因外邪內熱,津傷煩躁,治以解表清熱,鎮驚除煩,方藥選用“風引湯” 加夜合花、人參花、素馨花飲服,每天飲服一劑,連續治療5天,狂躁症受控,繼續治療。
53)桃核承氣湯(調胃承氣湯加桂枝桃仁)
【辨證要點】調胃承氣湯證,見腹痛有定處、氣上沖者。
【方劑組成】桂枝、桃仁、生大黃、芒硝、炙甘草。
【方解】本方是調胃承氣湯加驅瘀血的桃仁和治氣沖的桂枝,故治調胃承氣湯
證,氣上沖而有瘀血,證見其人如狂,少腹急結者。
按:本方有桂枝、甘草,合謂胃承氣湯似為太陽陽明合病方證,但這裏的桂枝主在降氣沖逆、袪瘀,且條文中有“外解已,但少腹急結者,乃可攻之””說明,故本方證以陽明腑實證為主,即歸類於太陽陽明方證。
【原文注解】
《傷寒論》第106條:太陽病不解,熱結膀胱,其人如狂,血自下,下者愈,其外不解者,尚未可攻,當先解其外。外解已,但少腹急結者,乃可攻之,宜桃核承氣湯。
注解:熱結膀胱,即指熱和血結於膀胱所在的部位。“急”即脹滿之意。“結”即結實之意。少腹急結,是說自感小腹有硬結、脹滿、疼痛。太陽病不解,常傳裏為胃家實的裏實證,然亦有熱結於膀胱部位的瘀血證,瘀惡之氣上犯頭腦,故其人如狂,若其血自下則亦常自解,故謂下者愈。假如血不自下,或雖下而不盡,勢須以本方攻之。不過太陽證不罷者,還不可攻,當先解其外,外解後,但小腹急結者,乃可攻之,宜桃核承氣湯。
【臨床應用】據本條其人如狂的說明,則精神病、神經系統疾患有瘀血所致者,宜注意。又據證合用柴胡劑效果更好。
【趙生醫案】陳先生,出生日期:1962年9月X日,職業:退休。到診日期:2019年7月20日。患者有家族性腸癌,剛完成大腸癌切除手朮,現臨床症狀:便秘、下腹脹痛、精神錯亂出現幻覺、四肢抽搐、小便正常、食欲正常,脈浮緊,舌紅苔白帶黃,證屬太陽、陽明經合病,病因瘀血阻滯,鬱久化熱,沖犯腦神經,治以調解氣機,祛瘀清熱,方藥選用“桃核承氣湯” 合“大柴胡湯”飲服,每天飲服一劑,結合針灸治療,每三天針一次,連續治療二個月,病情大為改善,繼續治療。
【辨證要點】小柴胡湯證與桂枝湯證同時併見者。
【方劑組成】柴胡、黃芩、法半夏、黨參、生薑、紅棗、炙甘草、桂枝、白芍。
【方解】此即柴胡桂枝各半湯,故治二方證的合併者。
【原文注解】
《傷寒論》第146條:傷寒六七日,發熱、微惡寒、支節煩痛、微嘔、心下支結、外證未去者,柴胡桂枝湯主之。
注解:支節煩痛,即四肢關節痛甚的意思。心下支結,支為側之意,即心下兩側有結滯不快感,為胸脇苦滿的輕微者。傷寒六七日,以傳少陽為常,又以治用柴胡湯為常,今發熱微惡寒,支節煩疼,則太陽病證未已。但微嘔、心下支結,則柴胡湯證已顯。外證未去者,暗示傷寒已發汗而桂枝湯證的外證還未解,故以柴胡桂枝湯主之。
《金匱要略·腹滿寒疝宿食病脈證治》附方(二):《外台》柴胡桂枝湯方:治心腹卒中痛者。
注解:心腹卒中痛,即指心下及腹中突然疼痛的意思。當有發熱、微惡寒、支節煩痛……外證未去者。
【臨床應用】太陽病轉屬少陽柴胡湯證,外證未去應與柴胡桂枝湯,假設表證未去,當然亦有用柴胡、麻黃合方的機會,不過依據經驗以柴胡與葛根湯合用的機會較多。外感重證往往於發病之初常見柴胡葛根湯方證。可見太陽經、少陽經併病,或合病均有用以上合方的機會。無論柴胡桂枝湯,或柴胡葛根湯,若口舌乾燥者,均宜加石膏。又由於本條有支節煩痛之治,則本方可用於治療急性風濕性關節炎,或用於感冒後關節痛。
【趙生醫案】何先生,出生日期:1995年12月X日,職業:路政署職員。到診日期:2023年7月12日。昨日淋雨,今晨起床後出現感冒症狀:寒熱往來,肢體疼痛,口苦咽乾,作悶作噦,微惡風寒,脈浮緊,舌淡紅苔薄白,證屬太陽經、少陽經合病,病因營衛失調,外邪傳裏,治以和解少陽經之邪,外解太陽經之表,方藥選用“柴胡桂枝湯”飲服,每天飲服一劑,連續飲服五天,病愈。
【辨證要點】 瘀血水毒交互為患而陷於裏虛寒證,見少腹不仁,小便不利,腰膝酸軟者。
【方劑組成】生地黃、淮山藥、山茱萸、牡丹皮、茯苓、澤瀉、桂枝、熟附子。
【方解】主用生地,佐以補中益氣的山藥,收斂固脫的山茱萸,以滋精氣壯血脈。複以茯苓、澤瀉利小便,牡丹皮袪瘀血,桂枝通利關節,附子振興沉衰。故此治瘀血水毒交互為患而陷於裏陰虛證,以至下焦痿痹,少腹不仁、小便不利、或失禁、或腰膝酸軟、或痹痛、或虛熱煩者。
按:本方證用六經理論分析,本方證是從裏虛寒飲兼見津血虛挾瘀、且外有表寒,即為太陰少陰合病兼血虛、血瘀、寒飲之證。從臟腑生理看,排尿不順暢,多由腎氣虛,氣化不利所致。本方強壯補虛,使腎氣旺,氣化正常,而使排尿正常。用本方治子宮下垂也常有驗。他如老人小便失禁、男子陽痿、婦人帶下等亦多用本方。總之下焦虛證多用,名為腎氣丸,即由於此。
【原文注解】
《金匱要略·中風歷節病脈證併治》附方:崔氏八味丸:治腳氣上入,少腹不仁。
注解:少腹不仁,即指小腹部知覺麻痹。若腳氣病上入少腹,致該體部麻痹不仁者,為裏虛寒、血虛血瘀、痰飲瘀阻所致,宜本方主之。
《金匱要略·血痹虛勞病脈證併治》第15條:虛勞腰痛,少腹拘急,小便不利者,八味腎氣丸主之。
注解:虛勞病,見腰痛、少腹拘急、小便不利者,為外寒裏飲、血虛血瘀,可用八味丸治療。
按:少腹拘急與四逆湯的腹拘急,同屬陰寒虛證。拘急在少腹為虛寒在下焦,故腰痛與小便不利,皆屬虛寒所作,因此本方主之。
《金匱要略·痰飲咳嗽病脈證併治》第17條:夫短氣有微飲,當從小便去之,苓桂朮甘湯主之,腎氣丸亦主之。
注解:《金匱要略·痰飲咳嗽病脈證併治》第12條說:“……凡食少飲多,水停心下,甚者則悸,微者短氣。”短氣是胃有微飲的證候。 這種微飲,用利小便的方法治療,飲從小便排出則愈,適用苓桂朮甘湯治療。當有金匱腎氣丸證時,亦可用金匱腎氣丸治療。
按:因微飲出現短氣,可見於苓桂朮甘湯方證,亦可見於金匱腎氣丸方證,因此臨床遇到微飲短氣,要細辨是苓桂朮甘湯方證,還是金匱腎氣丸方證。不是說任取一方都可,要注意。
《金匱要略·消渴小便利淋病脈證併治》第3條:男子消渴,小便反多,以飲一斗,小便一斗,腎氣丸主之。
注解:五苓散證消渴而小便不利,為外寒裏飲。今雖消渴而小便反多,竟飲一斗小便亦一斗,為裏虛寒甚,故宜以八味丸主之。
按:本條所述,頗似今之糖尿病,但糖尿病用本方的機會很少,而反以石膏的配劑用之較多,宜注意。
《金匱要略·婦人雜病脈證併治》第19條:問曰:婦人病,飲食如故,煩熱不得卧,而反倚息者,何也?師曰:此名轉胞,不得溺也。以胞系了戾,故致此病,但利小便則愈,宜腎氣丸主之。
注解:轉胞之胞,當指膀胱而言,轉胞為病名,胞系即輸尿管、膀胱、尿道等排尿系統。胞系了戾,是指排尿不痛快。病無關胃,故飲食如故。煩熱有二因,半由於津血枯燥,半由於小便不利,水不得下行,上壓胸脯,阻礙呼吸,因而倚息不得卧,此病名轉胞,即以胞系了戾而不得小便的證候,亦因裏虛寒主因,宜以本方使小便利即愈。
【臨床應用】本方證常見於慢性病,見下焦痿痹、少腹不仁,小便不利、或失禁,或腰膝酸軟、或痹痛、或虛熱煩者。
【胡希恕醫案】王某,女性,75歲,病歷號5157,初診日期:1996年2月22日。左半身不遂已半年,近1月來尿頻、遺尿、淋漓不盡,口乾思飲,四肢逆冷,腰酸疼,苔白,脈沉細。證屬裏虛兼外寒、氣化不利,與腎氣丸。結果:服1劑,諸症明顯好轉,繼服6劑痊癒。
56)枳實薤白桂枝湯方(瓜蔞薤白白酒湯加枳實厚樸桂枝)
【辨證要點】瓜蔞薤白白酒湯證胸腹逆滿明顯者。
【方劑組成】枳實、薤白、桂枝、厚樸、瓜蔞。
【方解】本方是瓜蔞薤白白酒湯加行氣消脹的枳實、厚樸,降沖氣的桂枝,故治瓜蔞薤白白酒湯證而胸腹逆滿者。
【原文注解】
《金匱要略·胸痹心痛短氣病脈證治》第5條:胸痹,心中痞氣,留氣結在胸,胸滿脇下逆搶心,枳實薤白桂枝湯主之,人參湯亦主之。
注解:心中痞氣,指心中有痞塞感;氣結在胸,指氣充塞於胸中而不去;胸滿脇下逆搶心,為氣自脇下逆搶於心而胸脇滿。胸痹見此證時,為痰阻氣逆,宜以枳實薤白桂枝湯主之。如裏虛寒心下痞硬明顯者,可用人參湯主之。
【臨床適用】本方重用於理氣降沖,凡胸痹胃脘脹滿者可適證應用。
【趙生醫案】詹女士,出生日期:1967年3月X日,職業:商人。到診日期:2023年11月22日。患情緒病多年,自述現時胸痞悶痛,胃脹腹滿,嘔逆,嘔吐酸水,頭脹眼花,食欲差,大、小便正常,脈細弦,舌淡紅苔白,證屬太陽經、太陰經合病,營衛失調、中虛裏飲,方藥選用“枳實薤白桂枝湯”加海螵蛸、旋覆花、木香、代赭石飲服,每天飲服一劑,連續飲五天,病愈。
【辨證要點】裏虛寒兼血虛血瘀者。
【方劑組成】 當歸片、川芎、白芍、黨參、炙甘草、吳茱萸、桂枝、牡丹皮、阿膠、生薑、法半夏、麥冬。
【方解】既用吳茱萸湯去大棗加桂枝降逆止嘔以驅胃之寒,又用麥門冬湯去大棗滋枯潤燥以補胃之虛,另以當歸、川芎、白芍、阿膠、牡丹皮行瘀和血以調經脈。胃為生化之本、氣血之源,胃氣利則津血生,此為生新袪瘀兼備的治劑,故帶下崩中、月事不調、久不受孕者,併皆主之。
【原文注解】
《金匱要略·婦人雜病脈證併治》第9條:問曰:婦人年五十,所病下利(血)數十日不止,暮即發熱,少腹裏急,腹滿,手掌煩熱,唇口乾燥,何也?師曰:此病屬帶下。何以故?曾經半產,瘀血在少腹不去。何以知之?其證唇口乾燥,故知之。當以溫經湯主之。
注解:《醫宗金鑒》謂“病下利”之“利”字,當是“血”字。就前後文義看,此說可信。帶下,即指崩淋下血病。大意是說,婦人年已五十,經血當止,今下血數十日不止,暮即發熱,為瘀血的表現。少腹裏急、腹滿,不只是虛寒,而亦有少腹急結瘀血的腹證在。手足煩熱、唇口乾燥亦不只津枯血燥,而必有瘀血的關系,故肯定此屬帶下之病。其所以病此,是因其人曾經半產,瘀血在少腹久久不去的緣故,當以溫經湯主之。
【臨床應用】本方的應用面很廣,并不限於此證。以其含有芎歸膠艾湯、當歸芍藥散、吳茱萸湯、麥門冬湯諸方義及諸方的合併證,即本方的適應證。證情相當複雜,宜參照各方證而活用之,則可不誤。
【趙生醫案】陳女士,出生日期:1938年7月X日,職業:退休。到診日期:2022年8月7日。右手麻木、無力年餘,伴見頭痛、頭暈、疲倦、時欲嘔、口乾不思飲、面色蒼白無華,舌淡無澤、苔少,脈細滑,大、小便正常。證屬太陰經病,津血不足,瘀血阻滯,筋脈失養之證,方藥選用“溫經湯”飲服,每天飲服一劑,連續飲10天,病愈。
【辨證要點】手足逆冷、惡寒、身痛者。
【方劑組成】桂枝、生薑、紅棗、炙甘草、炙麻黃、熟附子、細辛根。
【方解】此即桂枝去芍藥湯與麻黃附子細辛湯合方,故治二方的合併證。
【原文注解】
《金匱要略·水氣病脈證併治》第31條:氣分,心下堅,大如盤,边如旋杯,水飲所作,桂枝去芍藥加麻黃附子細辛湯主之。
注解:《醫宗金鑒》謂:“氣分以下十六字,當是衍文,觀心下堅之本條自知(即枳朮湯條)。桂枝去芍藥加麻黃附子細辛湯主之十五字,當在上條氣分之下,義始相屬,正是氣分之治法,必是錯簡在此。”此說可信,今照《醫宗金鑒》氣分條文於下,供參考。“師曰:寸口脈遲而澀,遲則為寒,澀為血不足。趺陽脈微而遲,微則為氣,遲則為寒,寒氣不足,則手足逆冷。手足逆冷,則榮衛不利,榮衛不利,則腹滿脇鳴相逐,氣轉膀胱,榮衛俱勞,陽氣不通則身冷,陰氣不通即骨疼;陽前通則惡寒,陰前通則痹不仁。陰陽相得,其氣乃行,大氣一轉,其氣乃散。實則矢氣,虛則遺尿,名曰氣分。”
【臨床應用】以上詞義費解,名家說法不一,亦難為據。但根據對氣分的描述,實質是外有手足逆冷、身冷骨痛、惡寒、麻痹,內有腹滿脇鳴相逐、氣轉膀胱,這些不外是榮衛外虛、寒邪內客,以致痹痛脹滿,即桂枝去芍藥湯證和麻黃附子細辛湯證的合併證,以本方主之,未為不可。
【趙生醫案】楊女士,出生日期:1991年5月X日,職業:文員。到診日期:2024年10月23日。患感冒二週,仍低熱不退,每天下午惡寒、微汗出、四肢麻痹、手指脹痛、口渴不思飲水、不覺飢餓、疲倦、欲睡、大小便仍可。脈沉細,舌淡苔少,證屬厥陰經病,營衛外虛,寒邪內客,治以調和營衛、溫裏解表,方藥選用“桂枝去芍藥加麻黃附子細辛湯”飲服,每天飲服一劑,連續飲服5天,病愈。
【辨證要點】關節腫痛、表虛寒明顯者。
【方劑組成】桂枝、白芍、生薑、炙甘草、知母、炙麻黃、防風、白朮、熟附子。
【方解】本方是由桂枝湯增桂枝生薑用量,去大棗,加麻黃、防風、白朮、附子、知母而成。增加桂枝、生薑用量并加入麻黃、防風旨在發汗解表併治嘔逆。加入白朮、附子功在利濕袪寒除痹,佐以知母消肢體腫,故全方用以治療風濕關節痛、肢體腫而氣沖嘔逆者。
【原文注解】
《金匱要略·中風歷節病脈證併治》第8條:諸肢節疼痛、身體尪羸,腳腫如脫,頭眩短氣,溫溫欲吐,桂枝芍藥知母湯主之。
注解:諸肢節疼痛,即四肢關節疼痛。身體尪羸,即言身體瘦之甚而關節腫大的樣子。腳腫如脫,即言腳腫之甚。頭眩短氣、溫溫欲吐,為氣沖飲逆的結果,這是桂枝芍藥知母湯的適應證,故用本方主之。
【臨床應用】慢性關節炎下肢或腕指關節腫痛者,用本方有良驗。本方加石膏治年餘不解的風濕熱有奇效。本方與桂枝茯苓丸合用,治療下肢腫的脈管炎亦驗。
【趙生醫案】楊先生,出生日期:1945年9月X日,職業:商人。到診日期:2002年7月2日。患高血壓、高血糖多年,近半年出現兩下肢腫脹且痛,皮膚微紅併低熱不退,怕冷,不思飲水,疲倦欲睡,大、小便正常。脈沉弦、舌淡苔白,證屬少陰經、厥陰經合病,風寒客表,裏虛濕困,治以強壯解表、溫裏驅濕,方藥選用“桂枝芍藥知母湯”飲服,每天飲服一劑,連續飲服10天,病愈。
60)桂枝加附子湯 (桂枝湯加附子)
【辨證要點】桂枝湯證更見惡寒、關節痛、小便難、四肢微急者。
【方劑組成】桂枝、白芍、生薑、紅棗、炙甘草、熟附子。
【方解】附子辛溫,為一有力的溫中、袪寒、逐濕藥。尚有亢奮、振與代謝機能的作用,無論表裏證,若陷於陰證者,多適宜配以本藥治之。桂枝湯是治太陽表虛證者,如陷人表陰證即少陰病,則應加附子以溫陽解表。即桂枝加附子湯為治桂枝湯證而變為少陰證者。
【原文注解】
《傷寒論》第20條:太陽病,發汗,遂漏不止,其人惡風,小便難,四肢微急,難以屈伸者,桂枝加附子湯主之。
注解:本來是太陽病的桂枝湯證,由於醫生誤用麻黃湯大發其汗,遂使汗流似漏不止。其人惡風,半由於桂枝湯證未解,半由於已陷入陰證(少陰病)。小便難,是由於汗漏不止,體液大量亡失的結果。四肢微急、難以屈伸,亦是津液亡失、筋肌失和的極虛證候。以上種種,純屬於誤治,使太陽表虛證還未解而陷入陰病,故以桂枝加附子湯主之。
按:桂枝加附子湯為少陰病的發汗劑,本條是說誤治可造成本方證,但不因誤治而呈現本方證者,臨床更為多見。
【臨床應用】桂枝湯治太陽病表陽證,桂枝加附子治少陰病即表陰證,有關太陽病和少陰病的概念參看六經提綱。本方證常見於急慢性關節病和風濕病。
【趙生醫案】高先生,出生日期:1949年5月X日,職業:商人。到診日期:2023年12月2日,多年來,患頸椎退化病,近來頭暈、頭痛、右手麻痹、乏力,四肢逆冷,易汗出,惡寒,舌質淡苔白,脈沉細。證屬少陰經、太陰經合病,陰病表證,裏虛骨質退化,治以溫裏解表、強健活絡,方藥選用“桂枝加附子湯”合“甘麥大棗湯”加熟地黃、川芎飲服,結合針灸治療,每三天針一次,連續治療30天,病愈。
【辨證要點】桂枝去芍藥湯證又見脈細、惡寒明顯者。
【方劑組成】桂枝、生薑、紅棗、炙甘草、熟附子。
【方解】本方是桂枝湯去芍藥加附子而成,去芍藥之涼,增附子之溫,使溫散袪寒解表力加強,尤其附子有溫陽亢奮作用,更有助於扶正袪邪。故本方適用於桂枝去芍藥湯證而陷於少陰病者。
【原文注解】
《傷寒論》第21條:太陽病,下之後,脈促胸滿者,桂枝去芍藥湯主之;
《傷寒論》第22條:若(脈)微,惡寒者,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主之。
注解:第21條解讀請參閱太陽病篇。第22條原文是“若微惡寒者”,應是“若脈微,惡寒者”,否則下後微惡寒,是屬太陽證未罷的證候,如何能加附子,明明漏去“脈”字,應補上。
桂枝去芍藥湯已如前述,若更見脈微,惡寒者,則說明病已由陽性證變陰性證,即由太陽病變為少陰病,故治療宜用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。
【臨床應用】常見於急性病後期,或慢性病中,以風濕和類風濕病多見。寒與濕常密不可分,有寒往往有濕,故治療往往加茯苓、白朮或蒼朮,旨在袪寒袪濕。
【趙生醫案】李先生,出生日期:1947年3月X日,職業:商人。到診日期:2025年1月22日,多年來,患腰椎退化性病,近來坐骨神經痛,行走不方便,兩足麻痹,夜中睡眠差,轉身劇痛,頭暈、乏力,四肢逆冷,易汗出,惡寒,舌質淡、苔白,脈沉細。證屬少陰經、太陰經合病,陰病表證,裏虛骨退化,治以溫裏解表、強健活絡,方藥選用“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”加白朮、茯苓、當歸片、川芎飲服,結合針灸治療,每三天針一次,連續治療30天,病愈。
【辨證要點】虛寒關節痛,風濕痹症屬虛寒者。
【方劑組成】桂枝、生薑、紅棗、炙甘草、熟附子。
【方解】本方是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的變方,藥味沒變,只不過增加桂枝、附子用量而已。由於附子擅長除濕痹,桂枝尤善利關節,增加二味用量,更專於治療風濕關節痛,改名桂枝附子湯,以標明與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方主治有別。古方立法之長如此,學者宜細尋味。
【原文注解】
《傷寒論》第174條: 傷寒八九日,風濕相搏,身體疼煩,不能自轉側,不嘔、不渴、脈浮虛而澀者,桂枝附子湯主之。若其人大便硬、小便自利者,去桂加白朮湯主之。
注解:本來有濕,又被風邪所傷,故稱風濕相搏。太陽傷寒已八九日,又相繼風濕相搏證。身體疼煩,是說全身痛劇,以至煩燥不寧。不能自轉側,是由於肢體痛劇,而不能自已翻身轉動的意思。因未傳少陽故不嘔;因未傳陽明故不渴;雖病還在外,但已虛極變為陰證,故脈浮虛而澀,這是桂枝附子湯方證,故用該方治療。如果患者大便硬,而小便頻利,則津液絕於裏,不宜再用桂枝發汗治療,只宜用生姜附子解表,故改用去桂加白朮湯主之(參見下)。
按:小便自利,宜作小便頻數解,茯苓、白朮等利尿藥與附子為伍反治虛衰的小便失禁。本條所述即由於小便失於收攝而自利,水分被奪,大便因而成硬。水濕在表之證,本宜發汗治療,但渴而下利,小便數者,皆不可發汗,《金匱要略·水氣病脈證併治》有詳細論述,可互參。
【臨床應用】本方常用於風濕關節痛疼而寒濕重者。
【趙生醫案】朱女士,出生日期:1953年7月X日,職業:退休。到診日期:2025年1月8日,多年來,患類風濕關節炎,兩手指關節變形、紅腫劇痛,膝關節變形腫痛,行走不方便,夜中睡眠差,轉身難,頭暈、乏力,四肢逆冷,易汗出,惡寒,舌淡苔白,脈沉細。證屬少陰經、太陰經合病,陰病夾表,裏虛寒濕,治以溫裏解表、強健體質,驅寒除濕,方藥選用“桂枝附子湯”加白朮、茯苓、當歸片、川芎、雞血籐飲服,結合針灸治療,每三天針一次,連續治療30天,關節腫痛消失,行動自如。
63)甘草附子湯方(桂枝甘草湯加白朮附子)
【辨證要點】表虛寒證見關節疼痛、汗出惡風、小便不利者。
【方劑組成】 炙甘草、熟附子、白朮、桂枝。
【方解】本方由桂枝附子湯去生薑、大棗,加白朮而成,沒有了生薑則不治嘔,無大棗則緩中力差,但白朮和附子同用,則溫中利濕作用強,故本方用於寒濕痹痛療效佳。
【原文注解】
《傷寒論》第175條:風濕相搏,骨節疼煩,掣痛不得屈伸,近之則痛劇,汗出短氣,小便不利,惡風不欲去衣,或身微腫者,甘草附子湯主之。
注解:掣痛,是說疼痛如掣,形容痛的劇烈。近之則痛劇,是說以手触近,即感疼痛加劇,形容疼痛的敏感,骨節疼煩掣痛不得屈伸,近之則痛劇,較前之桂枝附子湯證,不但劇烈,而且急迫。因水伴氣上沖,故短氣而小便不利。汗出惡風,是病還在表,但惡風以至不欲去衣,是說明變為表陰證少陰病,呈現表虛寒濕重或身微腫。此證宜用甘草附子湯治療。
按:由以上可知,白朮(或蒼朮)、附子合用為治寒濕痹痛的要藥,加入適證的解表劑中,用來治療風濕關節痛,均有捷效,如桂枝加朮附湯、葛根加朮附湯、越婢加朮附湯等皆為常用之良方,宜注意。
【臨床應用】本方證常見於風濕、類風濕、強直性脊柱炎、老年性關節炎、骨質疏鬆症等病。
【趙生醫案】黃女士,出生日期:1944年8月X日,職業:退休。到診日期:2024年7月28日.多年來患脊椎退化性病。近證:腰背疼痛,頭暈眩、下肢關節痛、兩手麻痹,全身無力、四肢逆冷,舌質淡苔白,脈沉細。證屬少陰經、太陰經合病,病因風寒濕痹,傷筋損絡,氣血不暢,治以溫化寒濕、強健筋絡,方藥選用“甘草附子湯”合“天雄散”加守宮、當歸片、川芎、烏梢蛇飲服,結合針灸治療,每三天針一次,連續治療30天,症狀明顯減輕,繼續治療。
【辨證要點】厥逆,煩燥,或腹痛、嘔吐時緩時作,或虛寒久利者。
【方劑組成】烏梅、細辛根、乾薑、黃連、當歸、附子、蜀椒、桂枝、人參、黃柏。
【方解】本方集乾薑、附子、細辛、蜀椒辛溫驅寒,溫裏溫下,以黃連、黃柏清在上之熱,另以人參、當歸補其氣血,桂枝降其沖氣。妙在主用烏梅漬之苦酒,大酸大斂,一方面有助人參、當歸以補虛,一方面有助黃連、黃柏以治泄,并制辛、附、薑、椒的過於辛散。此是治半表半裏虛寒證,為裏虛寒自下迫、虛熱上浮、固脫止利的治劑,酸苦辛甘併用,亦是驅蟲的妙法。
【原文注解】
《傷寒論》第338條:傷寒,脈微而厥,至七八日膚冷,其人躁,無暫安時者,此為臟厥,非蛔厥也。蛔厥者,其人當吐蛔。今病者靜,而複時煩者,此為臟寒。蛔上入其膈,故煩,須臾複止。得食而嘔,又煩者,蛔聞食臭出,其人常自吐蛔。蛔厥者,烏梅丸主之。又主久利。
注解:脈微而厥,為虛寒之候,至七八日更進而周身膚冷,不煩而躁,無暫安時,此為純陰的臟厥,而非寒熱錯雜的蛔厥。蛔厥者,其人當常吐蛔蟲,這種病表現安靜,不似臟厥的躁無暫安時,其所以複時煩者,是因胃中寒,蛔蟲上入膈故煩,須臾蛔蟲得暖而安,則煩亦即止,得食而嘔又煩者,是因蛔蟲聞食臭出,故使嘔且煩,也因此患者當自吐蛔蟲,烏梅丸主之。本方不僅治上述的蛔厥,對久利不止者,亦主之。
《金匱要略·跌厥手指臂腫轉筋陰狐疝蛔虫病脈證治》第7條:蛔厥者,當吐蛔,今病者靜而複時煩,此為臟寒,蛔上入膈,故煩,須臾複止,得食而嘔又煩者,蛔聞食臭出,其人常自吐蛔;第8條:蛔厥者,烏梅丸主之。
注解:此即《傷寒論》第338條重出,只是去掉了對臟厥的論述,他則大致同,這裏也強調了治蛔厥。
【臨床應用】本方證似重在治蛔厥,實際是通過蛔厥標明厥陰病的證治。半表半裏陰證為三陰之一,陰不得有熱,少陰在表,太陰在裏,皆邪有出路即從汗、從便出,故皆無熱證。半表半裏陰證則邪無直接出路,故易鬱久化熱,呈現虛寒為本,虛熱為標的上熱下寒之證。本方正是治療這種寒熱錯雜證。本方證常見於膽囊炎、膽道蛔蟲症、慢性腸炎等病,適證應用,療效頗佳。
【趙生醫案】陳先生,出生日期:1973年2月X日,職業:文員。到診日期:2020年8月29日,多年來經常出現肚痛,每天大便次數多,食海鮮後必腹痛腹瀉,昨天确診為慢性潰瘍性結腸炎。現證:腹痛,每天大便4至5次、溏瀉、伴有腸嗚、頭痛、口苦、咽乾、思飲、四肢逆冷,脈沉細,舌質淡苔白膩。此病:慢性結腸炎,從臨床的證情,按中醫《傷寒論》六經辨證,屬半表半裏虛寒證,即厥陰病,上熱下寒,形成慢性潰瘍性結腸炎,治以溫下清上,化解病邪,方藥選用“烏梅丸”飲服,每天飲一劑,結合針灸治療,每三天針一次,連續治療60天,病愈。
【辨證要點】半表半裏虛寒證而見四肢厥冷,口乾或苦,心下微結者。
【方劑組成】北柴胡、桂枝、乾薑、炙甘草、天花粉、黃芩、生牡蠣。
【方解】本方是小柴胡去半夏加瓜蔞湯的變劑。黃芩苦寒,伍乾薑之辛溫以理微結。瓜蔞根之潤得牡蠣之收,更能止渴。桂枝甘草治氣沖兼和外。人參補中、大棗壅滿均非微結所宜,故去之。故此治柴胡去半夏加瓜蔞湯證,氣上沖有微結或外不和者。本方雖由小柴胡湯變化而來,但因去了人參、生薑,加入了乾薑、桂枝,使整個方劑重於袪寒逐飲,溫下寒而清上熱,故能治寒熱往來、心下滿微結。因此小柴胡湯治療半表半裏陽證即少陽病,而本方治療半表半裏陰證即厥陰病,其主要變化在乾薑。
【原文注解】
《傷寒論》第147條:傷寒五六日,已發汗而复下之,胸脇滿微結、小便不利、渴而不嘔、但頭汗出、往來寒熱、心煩者,此為未解也,柴胡桂枝乾薑湯主之。
注解:傷寒五六日,雖已發汗,病不解則常轉入少陽柴胡湯證。醫不詳查,而又誤用下法,因使邪熱內陷,雖胸脇滿未去,但已津液微結。津液不下,故小便不利。津液虛少、熱更傷津致燥,故渴而不嘔。氣沖於上,故但頭汗出。往來寒熱、心煩、為柴胡證還未解,宜柴胡桂枝乾薑湯主之。
按:此微結是對大陷胸湯證說,即是說此結輕微,與大陷胸湯證結如石硬者顯異。
《金匱要略·瘧病脈證併治》附方(三):柴胡桂薑湯方:治瘧寒多,微有熱。
注解:當瘧發作時,若寒多微有熱,或但寒不熱者,宜本方治之。
按:病欲自表解則惡寒,瘧發作時寒多熱少,或但寒不熱,亦病有欲自表解之機。本方含有桂枝、甘草,有致汗解外的作用。試看方後初服微煩,複服汗出便愈的注語可證。
【臨床應用】從以上兩條可看出,本方與小柴胡湯都用於半表半裏病,但小柴胡湯治療陽熱證,而本方用於寒多微有熱或但寒不熱證,也就是半表半裏陰證。
陰證不得有熱,半表半裏不同於少陰和太陰邪有直接出路,無熱證出現。厥陰病邪無直接出路,故很容易寒鬱化熱,故常見上熱下寒,而但寒不熱者很少見,這就是本方治瘧寒多,微有熱,或但寒不熱的主要原因。同學張秋水於江西時治療瘧疾,慣用本方隨證加減治之,無不應手取效。雖謂服1劑如神之說似屬誇張,但其有效性確可證信。不過臨床不只用於治瘧,一些慢性病常出現本方證,如見四肢發涼、厥冷而同時有口苦咽乾者。久久不愈的無名低熱,一般的慢性病,有用本方或其加味和合方的機會,宜注意。
【趙生醫案】張先生,出生日期:1970年8月X日,職業:醫護人員。視診日期:2023年3月18日,病者向來身體健康,起居飲食正常,無煙酒等任何不良習慣,新冠病毒疫症期間,在當地醫院積極工作,很不幸,二週前證實感染新冠病毒,臨床表現:高燒、咳劇、膿痰、咳血,确診肺炎。留醫治療,用大量抗生素、退燒藥、吸氧氣。七天後熱退,只有低燒,咳血嚴重,頭痛、汗出、四肢寒冷、血壓低、口渴思飲,大、小便正常,飲食正常。今出現全身動脈出血,生命危險。朋友介紹我給其視診,取用中醫藥治療,當時病者精神尚可,說話清楚,但有氣促、咳嗽、臉色蒼白、舌淡紅苔白微黃,按中醫《傷寒論》六經辨證,屬陰證的半表半裏,寒熱錯雜,上熱下寒,病因在重用西藥之後,本身機體免疫失調,新冠病毒無法清除,損害血管壁,造成動脈出血,取方用藥“柴胡桂枝乾薑湯”加仙鶴草、地榆、五指毛桃。每天服藥二劑,三天後不再出血,熱退,停服西藥,改為每天服中藥一劑,至1/4/2023康復出院,病愈。
66)黃連湯方(半夏瀉心湯去黃芩增量黃連加桂枝)
【辨證要點】 心煩、心下痞滿、腹痛或乾嘔下利者。
【方劑組成】 黃連、法半夏、人參、乾薑、紅棗、炙甘草、桂枝。
【方解】本方為半夏瀉心湯去黃芩,增量黃連,加強治心煩腹痛的作用,更加桂枝以降沖逆,故此治半夏瀉心湯證心煩悸、腹中痛而氣上沖者。
【原文注解】
《傷寒論》第173條:傷寒,胸中有熱,胃中有邪氣,腹中痛,欲嘔吐者,黃連湯主之。
注解:胸中有熱,指胸中煩熱,為上熱。胃中有邪氣,指胃中、裏、下有水氣。腹中痛,欲嘔吐,為熱與水氣相搏氣上沖逆的結果,故以黃連湯主之。
【臨床應用】本方證與半夏瀉心湯證、甘草瀉心湯證有相似之處,而本方的桂枝有降沖逆作用,故長於治心煩悸,如把桂枝加量則治悸更佳。本條雖未言下利,但就藥物論,治療嘔而下利當亦有驗。
【趙生醫案】李先生,出生日期:1985年7月X日,職業:的士司機。 到診日期:2024年10月9日,多年來經常出現口腔潰瘍,本次發作已有月餘,舌邊、口腔內壁均出現潰瘍面,大小約半厘米,因疼痛不能吃飯和流利說話,兩側頸部淋巴腫大,經西醫取組織檢驗,未見異常細胞。右脇微痛,口苦咽乾,不思飲水,納差,大便溏瀉,每天3至4次,睡眠、精神差,心煩悸。脈弦滑,舌質紅苔黃,根據臨床的證情,按中醫《傷寒論》六經辨證,屬半表半裏虛寒證,即厥陰病,寒熱錯雜,形成慢性潰瘍性口腔炎,治以溫下清上,苦辛開降,化解病邪,方藥選用“黃連湯”飲服,每天飲一劑,結合針灸治療,每三天針一次,連續治療30天,病愈。
【辨證要點】乾嘔下利而心下痞硬、四肢不溫者。
【方劑組成】 黃芩、法半夏、黨參、桂枝、乾薑、紅棗。
【方解】本方是黃芩加半夏生薑湯的複製,不過以乾薑易生薑,以人參易芍藥,且加少量桂枝,其組合很似柴胡桂枝乾薑湯治上熱下寒,治乾嘔下利偏於寒者。
【原文注解】
《金匱要略·嘔吐噦下利病脈證治》附方(二):《外台》黃芩湯:治乾嘔下利。
注解:《傷寒論》的黃芩湯與《外台》黃芩湯名同而藥不同,為便於區別,故把《外台》的黃芩湯稱之為六物黃芩湯。本方有治乾嘔下利作用。
【臨床應用】本方治乾嘔下利,雖與黃芩加半夏生薑湯同,但本方有人參,當有心下痞硬,無芍藥則腹肌當虛軟而不攣急,臨證時宜細辨。本方與黃芩加半夏生薑湯最大的不同,是本方用乾薑,是因寒甚,故臨床見證當有四逆等。又本方有黃芩,因治上熱。這裏的黃芩和乾薑與柴胡桂枝乾薑湯所用黃芩和乾薑同,是袪半表半裏的寒兼清上之標熱。
【趙生醫案】陸先生,出生日期:1999年10月X日,職業:會計師。到診日期:2024年8月9日,多年來經常出現咽喉腫痛、口乾口苦、嘔吐、胃氣胃脹、溏便,不思飲,疲倦,睡眠一般,大便每天3至4次,食欲一般,脈細緩,舌質紅苔薄白,從臨床的證情,按中醫《傷寒論》六經辨證,屬半表半裏虛寒證,即厥陰病,上熱下寒,治以溫下清上,苦辛開降,方藥選用“六物黃芩湯方”加禹餘糧飲服,每天飲服一劑,連續飲服七天,病愈。
【辨證要點】咳喘吐黃痰、寒熱、口渴、浮腫者。
【方劑組成】 紫參、法半夏、澤漆、生薑、白前、炙甘草、黃芩、桂枝、人參。
【方解】本方為柴胡桂枝湯去柴胡、芍藥、大棗,加澤漆、紫參、白前而成。澤漆又名猫兒眼睛草、馬虎眼、乳草、五鳳靈枝等,味苦,微寒,主皮膚熱,大腹水氣,四肢面目浮腫。本方用其利水於下,複以半夏、生薑逐飲於上,使頑疾宿飲不得複留。另以參、草安中,黃芩除熱,紫參、白前散結止咳,桂枝鎮氣沖,故此治痰飲在半表半裏咳逆者。
【原文注解】
《金匱要略·肺痿肺癰咳嗽上氣病脈證併治》第8條:咳而脈浮者,厚樸麻黃湯主之。
《金匱要略·肺痿肺癰咳嗽上氣病脈證併治》第9條:脈沉者,澤漆湯主之。
注解:咳而脈浮,為邪在表,因呈外邪裏飲證,故治用厚樸麻黃湯;脈沉,是說裏飲重,外邪不明顯,因呈半表半裏陽證,故治用澤漆湯。
按:讀仲景書要前後全書聯系分析、先後合參,本條以脈的浮沉來定治咳用方,似顯武斷不准确,實際這裏主要在強調以脈的浮沉,帮助我們判定外邪內飲的表證是否明顯,而進一步判定方證。
【臨床應用】痰飲咳逆兼有外邪者,宜依證選用厚樸麻黃湯、射乾麻黃湯、小青龍湯治之。若無外邪,寒多者,則宜苓甘五味姜辛夏輩。若胃虛有寒熱而身現浮腫者,宜本方。
【趙生醫案】楊先生,出生日期:2001年5月X日,職業:建築工程師。到診日期:2024年6月9日,一年來經常出現咳嗽、痰多、夜裏咳劇,胃酸多,作噦、溏便、不思飲,睡眠一般,食欲一般,臉、足部浮腫,脈細緊,舌淡紅苔薄白,屬半表半裏虛寒證,上熱下寒,治以溫下清上,苦辛開降,方藥選用“澤漆湯方”加茯苓飲服,每天飲服一劑,連續飲服七天,病愈。
【辨證要點】 虛勞寒濕痹痛、汗出怔悸等。
【方劑組成】熟附子、生龍骨、白朮、桂枝。
【方解】本方主藥為天雄,《神農本草經》謂天雄:“味辛,溫。主大風,寒濕痹,歷節痛,拘攣緩急,破積聚邪氣,金瘡,強筋骨,輕身健行。”可知為一溫陽強壯藥。一般認為,天雄、附子、烏頭,實為一物。《廣雅》云:“奚毒,附子也,一年生為側子,二年生為烏喙,三年為附子,四年為烏頭,五年為天雄。”時珍云:“天雄有二種,一種是蜀人種附子而生出長者,或種附子而盡變成長者,即如種芋形狀不一之類,一種是他處草烏頭之類自生成者。”故《名醫別錄》注烏喙云:“長三寸以上者名天雄是也。”
按:該方有方無證,後世注家認為宋人所附,又本方附於《金匱要略·血痹虛勞病脈證併治》桂枝龍骨牡蠣湯方後,可知與其有類似證治。又《外台秘要》載:“范汪療男子虛失精,三物天雄散,即本方無龍骨,云張仲景方存龍骨,文仲同,可知非宋人所附也。”又《千金要方》記載:“天雄散,治五勞七傷,陰痿不起衰損方。”據藥物分析,方中白朮治濕痹;桂枝解表;龍骨斂津液。以藥測證,當知本方適應於寒濕痹痛汗出多、或失精、或見頭眩、氣上沖、小便不利的少陰證。
【臨床應用】慢性虛寒痹證汗出多、心悸、頭暈、小便不利者。
【趙生醫案】黎先生,出生日期:1951年8月X日,職業:退休。到診日期:2025年2月17日,多年來患慢性脊椎骨退化,膝關節退化,經常出現腰、膝關節痛,行動不便,睡眠差,夜睡時出汗,食欲一般,大、小便正常,脈細緊,舌淡紅苔薄白,證屬少陰經病,陽虛裏寒,氣血不足,骨絡損傷,治以溫陽壯體,強健骨絡,方藥選用“天雄散”合“當歸芍藥散”加黨參、淮牛膝飲服,每天飲服一劑,結合針灸治療,每三天針一次,連續治療30天,症狀改善。
趙生醫師、韓仕英醫師
寫於2025年9月5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