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論》類方

《傷寒論》中的大黃類方

      大黃為蓼科植物藥用大黃的根和根莖。主產於四川、湖南、云南、貴州等地。味苦、性寒。具有瀉下攻積、清熱瀉火,涼血解毒、活血袪瘀功效。適用於實熱的便秘、腸道積滯及熱痢初起。血熱妄行的吐血衂血;火邪引起的目赤咽痛、牙齦腫痛;熱毒瘡瘍及燒傷;婦女瘀血經閉,產後惡露不下,癥瘕積聚及跌打損傷;濕熱之黃疸,淋症等。現常用於消化系統疾病(如便秘、消化性潰瘍、急性上消化道出血,病毒性肝炎、急性胰腺炎、急性膽囊炎等),急慢性腎功能衰竭,急性感染(急性腸炎、菌痢、急性扁桃體炎),腦率中,燒傷,術後腹氣脹,肥胖病等。

   主要成分葸醌類衍生物大黃酚,大黃素,蘆薈大黃素和大黃素甲醚等15種;含葸酮和雙葸酮衍生物大黃酸,番瀉苷和大黃酚苷A.B.C.D等;含d-兒茶素,沒食子酸,葸醌鞣質等20種;以及二苯乙烯類化合物15種。

   藥理作用:

一》對消化系統的作用:

  1. 瀉下作用。  

  2. 對實驗性急性胰腺炎的防治作用。  

  3. 對胃腸黏膜的保護作用。 

  4. 對膽汁的排泌作用。  

  5. 對肝臟疾病的作用。

二》對泌尿系統的作用:

  1. 利尿。  

  2. 抑制腎臟代償性肥大和高代謝狀態。  

  3. 抑制腎小球系膜細胞異常增生及系膜區基質堆積,減緩殘餘腎小球硬化過程。 

  4. 減輕間質纤維化。 

  5. 對糖尿病腎損害的作用。 

  6. 對急性腎損害的防治作用。 

  7. 對氮質代謝的作用。 

  8. 抗病原微生物作用。 

三》抗病原微生物作用。

四》對心血管系統作用:

  1. 降壓作用。 

  2. 對血管作用。 

  3. 強心和抗心律失常作用。

五》止血作用。

六》其它作用:

  1. 抗腫瘤作用。 

  2. 對燙傷作用。 

  3. 雌激素樣作用 

  4. 抗氧化作用。

  5. 降血脂、解熱、抗炎、改善血液流變學、降低血糖、解附子毒、抗精神病以及抑制色素形成作。

臨床應用:

1) 便秘。 

2) 慢性胃炎和消化悔潰瘍。 

3) 病毒性肝炎、肝昏迷。

4) 慢性腎功能衰竭。

5) 急性腎功能衰竭。

6) 糖尿病腎病。

7) 急性胰腺炎。

8) 急性膽囊炎。

9)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。

10) 急性感染所致高熱。

11) 急危重症的并發症。

12) 兒科疾病。

13) 皮膚病。

14) 其他疾病:妊娠高血壓症、高血脂、單純性肥胖、痔出血、腦動脈硬化症、慢性潰瘍性結腸炎。

 

 

《傷寒論》中的大黃類方目錄

 

1)桂枝加大黃湯方     2)厚樸七物湯方     3)風引湯方     4)柴胡加龍骨牡蠣湯方
5)大柴胡湯方         6)謂胃承氣湯方     7)小承氣湯方    8)厚樸三物湯方
9)大承氣湯方         10)大黃甘草湯方    11)麻子仁丸方    12)瀉心湯方
13)大黃黃連瀉心湯方  14)附子瀉心湯方    15)大黃硝石湯方   16)茵陳蒿湯方
17)槴子大黃湯方      18)桃核承氣湯方    19)大黃牡丹皮湯方  20)抵當湯方
21)己椒歷黃丸方       22)大黃附子湯方   23)苓甘五味薑辛夏杏大黃湯方
24)大陷胸湯方

1)桂枝加大黃湯方(桂枝加芍藥湯加大黃)

【辨證要點 】太陽中風又見腹痛屬陽明里實證者。

【方劑組成】桂枝、白芍、生薑、紅棗、炙甘草、大黃。

【方劑解說】本方是桂枝加芍藥湯再加攻下的大黃,故治太陽陽明合證,較桂枝加芍藥湯證里實更明顯,且大便不通者。

【原文注釋】

《傷寒論》第279條:本太陽病,醫反下之,因尔腹滿時,屬太陰也,桂枝加芍湯主之,大實痛者,桂枝加大黃湯主之。

注解:本方證與桂枝加芍藥湯方證在一起論述,且用大實痛標明,正是說明表里合病的腹痛有輕有重。大實痛是承腹滿時痛而言,意思是說,腹滿時痛,只是由於邪熱入里致腹肌拘急,里實不甚,故治療用桂枝湯增加芍藥量即可。若里實,腹滿痛甚,仲景則以大實痛稱之,即呈太陽陽明并病的里證,故治療須加大黃攻下里實。

【臨床應用】腹痛是臨床常見症,可發於急慢性胃腸炎、潰瘍病、肝膽病、腹部手朮後遺症

等,凡腹痛大便不通里實明顯,外見桂枝湯證者,即可用本方。感冒常見本方

【趙生醫案】黃小姐,女,出生日期:1974年5月X日,職業:文員,到診日期:2024年6月2日。感冒五天後,頭痛、發熱、體溫37.5℃至38℃,汗出、惡心、嘔吐、大便三天未通,舌紅、苔白、脈浮數,證屬太陽經、陽明經合病,病因表陽未解、陽明秘結,治以清解外邪,驅清里結,方藥選用‘桂枝加大黃湯’飲服,每天飲服一劑,飲服三劑熱退,病愈。

2)厚樸七物湯方(桂枝去芍藥湯合厚樸三物湯)

【辨證要點 】發熱、脈浮、腹滿、大便乾結者。

【方劑組成】桂枝、生薑、紅棗、炙甘草、大黃、枳實、厚樸。

【方劑解說】本方即厚樸三物湯與桂枝去芍藥湯的合方。故治太陽陽明并病,二方合并證。 

【原文注釋】

《金匱要略∙腹滿寒痘疝宿食病脈證治》第9條:病腹滿、發熱十日,脈浮而數,飲食如

故,厚樸七物湯主之。

注解:脈浮而數為病在表,腹滿為病在里,發熱反表里甚有證,此亦太陽陽明合病或并病之

屬,故宜厚樸七物湯主之。

【臨床應用】外感熱未盡而出現腹滿,可考慮用本方。發熱脈浮數而不惡寒,已屬可下證,

因腹滿,尤其上腹滿時,可用本方。本條可與‘病人無表里證,發熱七八日,因脈浮數者,

可下之。

【趙生醫案】羅女士,女,出生日期:1949年10月X日,職業:主婦,到診日期:2024年11月2日。習慣性便秘,近天患感冒,發熱、微汗、腹脹腹痛、呃氣、口苦口乾、便秘多天,小便正常,舌淡紅、苔白帶黃、脈浮緊,證屬太陽經、陽明經合病,病因表陽虛困、陽明燥結,治以解表袪邪,清里實結,方藥選用‘厚樸七物湯’飲服,每天飲服一劑,飲服三劑熱退,外解里清,轉服‘麻子仁丸’,每天一劑,連續飲服十劑。

3)風引湯方

【辨證要點 】驚癇瘛瘲寒熱錯雜者。

【方劑組成】桂枝、炙甘草、生龍骨、生牡蠣、乾薑、大黃、寒水石、滑石、赤石脂、白石脂、紫石英、生石膏。

【方劑解說】本方為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變方,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,原治津液傷表虛飲逆

,致燥煩驚悸,加入寒水石、滑石、石膏、大黃清里熱,又加赤白石脂、紫石英、乾薑溫下

固澀,故治津液里虛、呈陽明太陽合病的驚癇瘛瘲。

【原文注釋】

《金匱要略∙中風歷節病脈證并治》附方:風引湯、除熱癱癇。

注解:此亦林億等所附。方用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加下熱清里之品,除熱以治驚癇可信,但

與中風病無關。又本方非常類似長沙漢墓出土的《五十病方》的第一方(見《中國湯液經

方》第8頁),用於破傷風引驚癇瘛瘲呈太陽陽明合病者可能有效。因此名為風引湯。

【臨床應用】本方為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變方,故臨證見驚癇瘛瘲寒熱錯雜者,可用本方。

【趙生醫案】羅女士,女,出生日期:1949年10月X日,職業:主婦,到診日期:2024年11月2日。患情緒病多年,近來出現驚恐,日夜自汗,食欲欠佳,口乾口苦,不欲飲水,夜睡不寧,小便紅赤,大便不通,舌淡紅、苔白膩、脈浮緊,證屬太陽經、陽明經合病,病因表陽虛困、陽明津虧,治以解表袪邪,清里生津,方藥選用‘風引湯’飲服,每天飲服一劑,飲服三劑,熱退,外解里清,驚恐消失,大小便正常,轉服‘情緒病方’,每天一劑,連續飲服30劑。

4)柴胡加龍骨牡蠣湯方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(小柴胡湯去甘草加桂枝茯苓大黃龍骨牡蠣鉛丹)

【辨證要點】小柴胡湯證里有熱而大便乾結者。

【方劑組成】北柴胡、黃芩、法半夏、黨參、生薑、紅棗、桂枝、茯苓、生大黃、龍骨、牡

蠣、鉛丹。

【方劑解說】本方是小柴胡湯去甘草,加治氣沖的桂枝,利尿的茯苓和瀉下的大黃,鎮靜安

神的龍骨、牡蠣、鉛丹,故治少陽陽明并病見氣沖心悸、二便不利而煩驚不安者。 

【原文注釋】

《傷寒論》第107條:傷寒八九日,下之,胸滿、煩驚、便不利、譫語、一身盡重,不可轉側者,柴胡加龍骨牡蠣湯主之。

注解:傷寒八九日,病已傳少陽,醫者誤用下法,證見胸滿,則知柴胡證還未罷,濕熱上結,故煩驚而小便不利,胃不和,邪熱扰神明而譫語,水氣外溢,故一身盡重而不可轉則,治療應用小柴胡湯和解半表半里,同時利濕清熱,安神鎮驚,故用柴胡桂枝湯主之。

按:《傷寒論》少陽篇有‘胸中滿而煩者,不可吐下,吐下則悸而驚’。本條所述為誤下少陽柴胡證甚明。又由於煩驚譫語之治,則本方有用於精神不安,狂癇病的機會。

【臨床應用】常用於神經官能症,或急性病後期。

【趙生醫案】何女士,女,出生日期:1957年5月X日,職業:主婦,到診日期:2024年6月22日。患情緒病多年,近來出現煩悸,食欲欠佳,口乾口苦,大便不通,胸脇悶痛,夜睡不寧,頭眩眼花,舌淡紅、苔白、脈浮弦,證屬少陽經、陽明經合病,病因少陽虛鬱、陽明燥結,治以和解表里,清便寧神,方藥選用‘柴胡加龍骨牡蠣湯’去鉛丹加珍珠母,飲服,每天飲服一劑,連續飲服七劑,臨床證狀消失,轉服‘情緒病方’,每天一劑,連續飲服30劑。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5) 大柴胡湯方

【辨證要點】胸脇苦滿、口苦咽乾、心下急、里實者。

【方劑組成】北柴胡、黃芩、法半夏、大黃、枳實、厚樸、白芍、乾薑。

【方劑解說】初傳少陽,勢須人參補中益氣,既防邪侵及里,又助正以袪邪於外。但已并於

陽明,則須大黃兼攻里,入參之補,甘草之緩,反非所宜,故去之,加枳實以治心下堅,加

芍藥以治腹滿痛,故此治少陽陽明并病而見里實心下堅,腹滿痛者。 

【原文注釋】

《傷寒論》第103條:太陽病,過經十余日,反二三下之,後四五日,柴胡證仍在者,先與小柴胡湯;嘔不止,心下急、鬱鬱微煩者,為未解也,與大柴胡湯下之則愈。 

注解:太陽病十多天,已有內傳少陽的柴胡證,治當和解,忌下,但醫者反二三次誤用下法,致病不解。如果四五天後,仍見有柴胡證,可先給服小柴胡湯,若還嘔不止、心下急、鬱鬱微煩者,是病已并於里,是少陽陽明并證的大柴胡湯方證,治宜和解少陽同時下陽明里熱。

按:大柴胡湯證之嘔和煩,除柴胡證外,還有里實熱壅的成分,故與小柴胡湯不同,可見嘔不止、心下急、鬱鬱微煩等。

《傷寒論》第165條:傷寒發熱,汗出不解、心下痞硬、嘔吐而下利者,大柴胡湯主之。

注解:傷寒證,雖發汗汗出而發熱死解,且出現心下痞硬,嘔吐而下利症,這種情況宜用大柴胡湯治療。

《傷寒論》第136條:傷寒十余日,熱結在里,复往來寒熱者,與大柴胡湯;但結胸,無大熱者,此為水結有胸脇也,但頭微汗出者,大陷胸湯主之。

注解:傷寒十余日,已熱結於里,又出現往來寒熱症狀,這是少陽陽明并病,宜大柴胡湯下之。如果不見往來寒熱,但結胸無大熱,是說無大承氣湯證的身大熱,但頭微汗出,亦不似大承氣湯證的蒸蒸自汗出,知不只是熱結在里,還有水相結在胸脇也。宜大陷胸湯主之。

《金匱要略∙腹滿寒疝宿食病脈證治》第12條:按之心下滿痛者,此為實也,當下之,宜大柴胡湯。

注解:按之心下滿且痛,此為半表半里證的里實,宜以大柴胡湯下之。

【臨床應用】心下痞硬,滿痛、皆心下急的一類,為應用本方的要症,宜記。外感發汗,汗出而發熱不解,大多現小柴胡湯加石膏湯證,或本方證,或本方加石膏湯證。又從治發熱嘔吐,下利來看,則本方有用於急性胃腸炎、膽道感染、膽囊炎、痢疾等的機會。外感表解而熱不退,有柴胡湯證,多宜小柴胡加石膏湯。若大便乾、舌苔黃,已非上方所能治,與本方有捷效。

【胡希恕醫案】會診一患者,高熱50余日,西醫用盡退熱方法不解,請各醫院會診,為疑為癌變,最後邀胡老往診;其人嘔不能食,胸脇滿,心下痞,大便難,脈弦有力,與本方1劑熱退,3劑痊愈出院。此證多有,故出此例以供參考。

胡老把本方用於治喘,使後學嘆為觀止,今附一例治驗:康某,男性,36歲,病壓號143153,1964年4月29日初診,3年前因食青辣椒而發哮喘,在東北久治不效而來京求治。冬夏皆作,始終未離氨茶碱。半年來多服補肺益腎之劑,證反有增無減。近日哮喘發作,日輕夜重,倚息不得卧,大汗淋漓。伴胸悶腹滿,口乾便秘,心悸眠差,苔薄白,脈沉緩。證屬少陽陽明合病,兼挾瘀血而現大柴胡湯合桂枝茯苓丸加生石膏湯。結果上方服2劑,諸症均輕。3劑後大便通暢,哮喘未作,停用氨茶碱等。但因仍有口乾,原方再服3劑遂愈。1966年9月25日出差來京,告知2年來曾數次感冒咳嗽,但未發哮喘。

【趙生醫案】何先生,出生日期:1968年7月X日,職業:商人,到診日期:2024年2月22日。平時患血糖高,血壓高,心臟冠狀動脈硬化,血流不暢,消化不良,便秘,嗜酒、嗜煙,現證:西醫确診胰臟癌,已經擴散胃部、肝臟,以致胃癌肝癌,血液檢查癌抗原CA19.9:7,556 U/mL,上腹悶痛,疲勞,腹脹,便秘,血色素、血小板、白血球低,脈虛弦,舌淡、苔白厚。此是少陽經、陽明經合病,形成氣血鬱結,中虛裡寒,免疫失控,長成癌腫。治以疏通氣血,強體抗癌,方藥選用“大柴胡湯”加吉林長白山野生人參、野生石斛、西藏桑黃、福建金線蓮飲服,每天飲服一劑,結合針灸治療,每隔一天針一次,西醫做化學藥物治療,標靶治療, Y90治療,免疫治療。

醫囑:均衡飲食,戒煙戒酒,適量運動,按以上中醫、西醫醫療方案,病者幸運的可正常飲食,每天做運動,生活質素良好。

醫話:至2024年12月31日,病情轉差,2025年1月25日逝世。何先生得知胰臟患癌時,癌腫已經擴散到體內肝、膽、膽管、肺部、胸膈、下腹淋巴、主動脈等地方,血液中癌指標CA:19.9高到7,556 U/ML。臨床上,我辨經選方準確,取用‘大柴胡湯’加入強體抗癌藥物,隔天針灸一次,結合名西醫、西藥治療,效果非常理想,一年多的時間裡,他都過得很愜意。在這宗醫案中,充分顯示出中醫、西醫結合治療危急重症的好處。

6)謂胃承氣湯方

【辨證要點】陽明病見腹實證,心煩或譫語,發熱者。

【方劑組成】大黃、炙甘草、芒硝。

【方劑解說】此於大承氣湯去消脹行氣的枳實、厚樸,而加安中緩急的甘草,既不足以消脹

去滿,又緩硝黃的急下,故以謂胃名之。方中大黃、芒硝攻實下熱,甘草安中緩急,故治胃

不和,發潮熱而大便不通者。 

【原文注釋】

《傷寒論》第29條:傷寒脈浮、自汗出,小便數、心煩、微惡寒、腳攣急,反與桂枝欲攻其表,此誤也。得之便厥、咽中乾、煩躁、吐譜逆者,作甘草乾薑湯與之,以复甘陽。若厥愈足溫者,更作芍藥甘草湯與之,其腳即伸,若腎氣不和,譫語者,少與調胃承氣湯,若重發汗,复加燒針者,四逆湯主之。

注解:傷寒脈浮,治應發汗,今見自汗出、小便數、心煩,為津液虛於外和內,而呈陽明內結的情況。腳攣急,已是津液虛竭的明證,故此時見微惡寒、脈浮等證,表還未解,亦不可用桂枝湯再攻其表,若與之則重亡津液,出現厥逆、咽中乾、煩躁、吐。逆,是因津傷激動里飲,故宜用甘草乾薑湯緩急逐飲以止煩逆。所謂以复其陽,是指用甘草乾薑湯調理胃氣以恢复失去的津液。若厥愈足溫,再給以芍藥甘草湯亦重在和中,津血恢复正常,則腳活動正常。若見胃氣不和、譫語,這是陽明里熱,則用小劑量調胃承氣湯,使胃氣和則愈。

按:本條冠以傷寒,并在太陽篇講述,有其重要意義,一者,疾病發展規律是由表及里,病不愈則傳里;二者,不論正确治療和錯誤治療,汗出傷津,即有可能導致陽明內結。而調胃承氣湯方證是其常見的腑實證,也即陽明腑證較輕者。

《傷寒論》第70條:發汗後,惡寒者,虛故也,不惡寒,但熱者,實也,當和胃氣,與調胃承氣湯。

注解:發汗表解身和,則不應發熱或惡寒。若無熱而惡寒者,是已陷於陰虛證;若不惡寒但熱者,則已傳為里實的陽明病,此當和其胃氣,即清陽明里熱,宜與謂胃承氣湯。

《傷寒論》第94條:太陽病未解,脈陰陽俱停,必先振慄,汗出而解,但陽脈微者、先汗出而解,但陰脈微者,下之而解。若欲下之,宜調胃承氣湯。

注解:脈浮取以候衛,沉取以候營,浮沉無所偏勝即脈陰陽俱停,乃營衛自調之象。太陽病雖還未解,但脈陰陽俱停,陰陽自和可知,法當振慄汗出而自解。但陽脈微者,即脈浮而較微者,為衛不和於外,應責在表,故宜先汗出而解(言外宜桂枝以發汗)。但陰脈微者,即脈沉而較微者,為營不和於內,應責在里,故須下之而解,宜謂胃承氣湯。

按:太陽病不解,暗示經過汗、吐、下等治療而病還不解之意。《傷寒論》曰:‘凡病若發汗、若吐、若下、若亡血、亡津液、陰陽和者必自愈’。脈陰陽俱停,即陰陽自和的脈應。必先振慄汗出而解,即自愈前的戰汗,所謂瞑眩者是也。陽脈微者,即浮而粥脈,陰脈微者,即沉而弱之脈。《金匱要略》曰:‘衛緩則為中風,營緩則為亡血’,與此陽微陰微的脈法同,亡血由於胃中燥,與謂胃承氣湯亦下熱救陰之治。

又關於脈陰陽俱停,一些注家作停止解,或脈隱伏不出,診之不得解,不妥。脈伏至診不到,還是太陽病嗎?能汗出而解嗎?值得商討。

《傷寒論》第105條:傷寒十三日不解過經譫語者,以有熱也,當以湯下之。若小便利者,大便當硬,而反下利,脈調和者,知醫以丸藥下之,非其治也。若自下利者,脈當微厥,今反和者,此為內實也,調胃承氣湯主之。

注解:過經,指病已由太陽過入陽明的意思。傷寒已十三日不解,傳入陽明而譫語,此里有熱也,當以謂胃承氣湯下之。小便利者,則大便當硬,今反下利,而脈謂和者,當是醫以丸藥下之非法治療所致。若轉變太陰病自不利者,則脈當你微厥,但今脈反和,此非自下利,而是丸藥所致甚明,雖下利還譫語,而脈調和,肯定是里實未去也,故宜謂胃承氣湯主之。

《傷寒論》第123條:太陽病,過經十余日,心中溫溫欲吐而胸中痛,大便反溏,腹微滿,鬱鬱微煩,先此時自極吐下者,與謂胃承氣湯;若不尓者,不可與;但欲嘔、胸中痛,微溏者,此非柴胡湯證,以嘔故欲極吐下也。謂胃承氣湯。

注解:溫與慍古通用,溫溫即煩惱之意。太陽病十盒日,病已去表內傳。心下溫溫欲吐,鬱鬱微煩而胸中痛,頗似少陽柴胡證,但柴胡證當胸滿大便不溏,今大便反溏而腹微滿,知非柴胡證。若先此時服過極吐下藥,因使胃不和者,可與謂胃承氣湯,若不尔者,則屬里虛不可與之。但欲嘔,胸中痛、大便微溏,而非柴胡證,心下溫溫欲吐,反吐後胃不和的內煩證。故知非柴胡證,而是由於極吐下所致。

按:極吐下藥,暗示為劇烈吐下的巴豆劑,是古代常用治劑。吐後胃不和,少與謂胃承氣湯即治,須知。

《傷寒論》第207條:陽明病,不吐、不下、心煩者,可與謂胃承氣湯。

注解:陽明病,未經吐下,而心煩者,則屬實煩,可與謂胃承氣湯。

《傷寒論》第248條:太陽病三日,發汗不解,蒸蒸發熱者,屬胃也,謂胃承氣湯主之。

注解:太陽病三日,發汗而病不解,反蒸蒸發熱者,此熱屬胃陽明里熱,謂胃承氣湯主之。

《傷寒論》第249條:傷寒吐後,腹脹滿者,與謂胃承氣湯。

注解:吐後腹脹滿,因吐而胃不和也,乃屬陽明里熱,可與謂胃承氣湯。

【臨床應用】常見於外感熱病各皆段,以及不合理的亂服藥,造成里實熱出現本方證。臨床要注意:三承氣湯,雖均屬陽明病的瀉下劑,但謂胃承氣湯長於治下熱,而滿不足;小承氣湯長於治滿,而下熱不足;大承氣湯既治下熱又除滿。

【胡希恕醫案】劉某,女性27歲,病歷編號:161328,1965年6月4日初診。發熱頭痛1;周,曾服中西解表藥,大汗出而身熱頭痛不解,頭脹痛難忍,心煩欲吐,口乾思冷飲,皮膚灼熱而不惡寒,大便已3日未行,苔白厚,脈弦稍數。體溫38℃。證屬里實熱胃不和,治以清里和胃,與調胃承氣湯。結果:上藥服1劑,大便通,頭痛已,身熱減,體溫正常,繼服余藥而去芒硝,諸症基本消失。

7)小承氣湯方

【辨證要點】陽明病、大便硬而無潮熱者。

【方劑組成】大黃、枳實、厚樸。

【方劑解說】本方是大承氣湯去芒硝,又減厚樸量組成。既去攻堅除熱的芒硝,又減量消脹行氣的厚樸,雖也屬里實的下劑,但較大承氣湯則顯有不及,故謂之小承氣湯。

【原文注釋】

《傷寒論》第208條:陽明病,脈遲,雖汗出不惡寒,其身必重、短氣、腹滿而喘、有潮熱者,此外欲解,不攻里也。手足濈然汗出者,此大便已硬也,大承氣湯主之,若汗多,微發熱惡寒者,外未解也,其熱不潮,未可與承氣湯;若大滿不通者,可與小承氣湯,微和胃氣,勿令至大泄下。

注解:潮熱,即蒸蒸發熱,言其熱如潮,勢甚汹湧之意。身重,為濕鬱於體表的表現。短氣,為心下有微飲。腹滿而喘,為里實滿上壓胸膈致呼吸困難。為便於理解,分解如下:

脈遲為不及脈,常主寒主虛,今陽明病見脈遲,并見汗出不惡寒,陽明病的外證已顯,但其人仍有身重、短氣、腹滿而喘等表里虛實交錯互見之證,言外之意,此為白虎湯方證,未見陽明腑證當然不可議下。若汗出不惡寒,并有潮熱者,則脈遲不外由里實,氣血受阻所致,乃可肯定為外欲解可攻里也。若手足也不斷汗出(濈然汗出),更屬大便成硬的證候,即宜以大承氣湯主之。若汗出雖多,但只微發熱,并惡寒者,脈遲也為表虛之應,為外未解也,可先與桂枝湯治之,自在言外。雖發熱不惡寒,但其熱不潮,則里還未實,不可用大承氣湯攻下,即使腹大滿,腹滿而喘、大便不通,只可少與小承氣湯,微和胃氣,慎勿使大泄下。

按:水火不相容,熱亦火之屬,熱盛於里,勢必迫使津液外越,陽明病法多汗出,其因即在於此。表有濕則身重,里有微飲則短氣,此熱未至極,里還不實甚明,雖腹滿而喘,亦正是表里虛實交錯互見之證象,此時那能妄攻?脈遲及不及,一般主寒主虛,但里實極者,則氣血受阻,而脈亦遲,所以陽明病脈遲,首宜當心其虛。當汗出不惡寒,明明含有不可攻的否定語氣,其身必重、短氣、腹滿而喘,據以上之脈證推知其不可攻的證候,後之大承氣湯主之,此當除外甚明。歷來注家大多連續讀下去,而把身重、短氣、腹滿而喘納入大承氣湯的適應證,此實大錯。試觀書中有關身重的條文很多,而無一可下者,尤其後之二條(219、220)所述與此相似,但均禁下,更屬可證。古文詞意曲折,不易理解,故不避詞費細釋如上,以供參考。

《傷寒論》第209條:陽明病,潮熱、大便微硬者,可與大承氣湯,不硬者,不可與之。若不大便六七日,恐有燥屎,欲知淚之法,少與小承氣湯,湯入腹中,轉矢氣者,此有燥屎也,乃可攻之,若不轉矢氣者,此但初頭硬,後必溏,不可攻之,攻之必腹滿不能食也。欲飲水者,與水則噦,其後發熱者,必大便复硬而少也,以小承氣湯和之,不轉矢氣者,慎不可攻也。

注解:燥屎,即硬便。轉矢氣,即稱放屁。陽明病發潮熱,已為里實可下之候,若再見大便微硬者,即可與大承氣湯攻之;但大便不硬者,則不可攻之。假使不大便已六七日,欲知其有無燥屎,可先少與小承氣湯,湯入腹中不大便,但轉矢氣者,此有燥屎也,乃可與大承氣湯攻之。若不轉矢氣者,必下先硬後溏的大便,則不可與大承氣湯攻之。若不經此試而誤以大承氣湯攻之,則證輕藥過,勢必大傷中氣,必致腹滿而不能食。欲飲水者,亦必因胃中虛冷,與水則噦也。 試服小承氣湯,則下初硬後溏的大便,里已不實,潮熱當解,若其後又复潮熱者,此必大便复硬而少也,仍宜以小承氣湯和其胃,服後轉矢氣而大便不通者,則可與大承氣湯,不輬轉矢氣者,慎不可用大承氣湯攻之。

按:陽明病發潮熱,原則上為表解里實之候,是可以議下的,但用什麼方藥下之,還必須進一步細解方藥的適應證。大承氣湯為攻下峻劑,尤其不可輕試。有潮熱同時更有大便硬證候者,即為大承氣湯的適應證。上條的手足渽然汗出,即大便成硬的一候,而本條所述并無大便硬的明确特徵,但六七日不大便,惟恐其大便硬,因出小承氣湯試之一法。不過潮熱而大便先乾後溏者,為小承氣湯方證,若施於大便硬的大承氣湯證,只能使其轉矢氣,當然無效,但亦無害,而後再與大承氣湯,乃最妥當不過,故於大承氣湯疑似之證,先與小承氣湯,亦可視為定法,雖云試之,實即治之也。

《傷寒論》第213條:陽明病,其人多汗,以津液外出,胃中燥,大便必硬,硬則譫語,小承氣湯主之。若一服譫語止者,更莫复服。

注解:陽明病,因其人多汗,使津液大量外出,胃中水分被奪則必燥,大便因硬,便則譫語,宜小承氣湯主之。若一服譫語止,即不要再服。

按:此只由於汗出多,則使胃中燥,大便硬而譫語,既不發熱,更無潮熱,故不宜大承氣湯而宜本方。宜與大承氣湯條互參細研。

《傷寒論》第214條:陽明病,譫語、發潮熱、脈滑而疾者,小承氣湯主之。因與承氣湯一升,腹中轉氣者,更服一升,若不轉氣者,勿更與之。明日又不大便,脈反微澀者,里虛也,為難治,不可更與承氣湯也。

注解:前於大承氣湯條,有‘陽明譫語、潮熱、反不能食者,胃中必有燥屎五六牧也;若能食,但硬耳,宜大承氣湯下之’,又有‘脈數而滑者,實也,此有宿食,下之愈,宜大承氣湯’。本條所述無論證或脈,均宜大承氣湯甚明,而謂小承氣湯主之,已屬可疑,而‘因與承氣湯一升’以下條文,尤其不可理解,其中必有錯亂,故置之待考,不釋。

《傷寒論》第250條:太陽病、若吐、若下、若發汗後,微煩、小便數、大便因硬者,與小承氣湯,和之愈。

注解:吐下、發汗均足以亡失津液,胃中乾,故微煩。而小便數,易使胃腸枯燥,因致大便硬結不通者,可與小承氣湯和其胃即愈。

按:由於津液亡失而致大便硬,里熱不劇,故只微煩而無譫語,雖小便數,屎成硬,亦不宜大承氣湯猛攻,而宜本方和之使愈。

《傷寒論》第251條:得病二三日,脈弱,無太陽、柴胡證、煩燥、心下硬,至四五日,雖能食,以小承氣湯,少少微和之,令小安;至六日,與承氣湯一升。若不大便六七日,小便少者,雖不受食,但初頭硬,後必溏,未定成硬,攻之必溏,須小便利,屎定硬,乃可攻之,宜大承氣湯。

注解:得病二三日,脈弱者欲解也。無太陽證,則表已罷;無柴胡證,則未傳少陽;煩燥,心下硬者,陽明內結也。但以脈弱,當慮其虛,至四五日,雖能食,顯然有熱,亦只可少少與小承氣,微和其胃,稍安其煩躁,即令小安,再行觀察,至六日仍不大便,雖不能食,為里當有燥屎,可增與小承氣湯一升,若不大便六七日,而小便少者,雖不能食,似有燥屎,但必初頭硬後必溏,屎未定成硬,攻之必溏瀉不止,必須待其小便利,屎定硬,乃可攻之,宜大承氣湯。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按:本條的脈弱和前條的脈遲,均屬不及的一類脈,陽明病見之,必須細心觀察,慎重用藥。尤其脈弱而心下硬,更當慮其胃虛,攻之有下利不止則死之誡,即有一二實候,亦不可妄試攻下。以小承氣湯少少與之,微和其胃,至六日再與一升,用藥何等謹慎,四五日、五六日、六七日觀察何等周詳。治大病難,治疑病更難,病家急躁,醫者粗心,未有不敗事者。四五日至六日雖無不大便的明文,然據不大便六七日一語,則四五日至五六日亦未大便甚明,古文簡練,須細玩味。

《金匱要略∙嘔吐噦下利病脈證治》第41條:下利譫語,有燥屎也,小承氣湯主之。

注解:譫語為里實燥屎之候,下利而譫語,故肯定有燥屎,宜小承氣湯主之。

《金匱要略∙嘔吐噦下利病脈證治》附方(一)《千金翼》小承氣湯:治大便不通,噦數譫語。注解:胃氣不得行於下,而逆於上則噦,里有燥屎則譫語。這是因為大便不通而使噦數,故宜小承氣湯治之。

按:《金匱要略∙嘔吐噦下利病脈證治》第7條曰:‘噦而腹滿,視其前後,知何部不利,利之即愈,’本條所述即屬後之不利者。

【臨床應用】大黃瀉下作用明顯,但個體差異很大,尤其對燥結較重者難得通下,必用芒硝軟堅。因此本方適用於腹脹、大便不通不久者。

【趙生醫案】陳女士,女,出生日期:1958年1月X日,職業:主婦,到診日期:2024年8月22日。習慣性便秘,前天患感冒,發熱、微汗、多天未大便,小便正常,舌淡紅、苔白帶黃、脈浮緊,證屬太陽經、陽明經合病,病因表陽虛困、陽明燥結,治以解表袪邪,清里實結,方藥選用‘小承氣湯’合‘瓜蔞桂枝湯’飲服,每天飲服一劑,飲服三劑熱退,外解里清,病愈。

8)厚樸三物湯方(小承氣湯增厚樸枳實量)

【辨證要點】胸腹脹滿而痛、大便秘結者。

【方劑組成】大黃、枳實、厚樸。

【方劑解說】本方即小承氣湯增厚樸眸枳實的用量,故治小承氣湯證而脹滿較劇者。

【原文注釋】

《金匱要略∙腹滿寒疝宿食病脈證治》第11條:痛而閉者,厚樸三物湯主之。

注解:腹滿痛,大便不通,厚樸三物湯主之。

《金匱要略∙腹滿寒疝宿食病脈證治》第26條:支飲胸滿者,厚樸大黃湯主之。

注解:厚樸大黃湯即厚樸三物湯的別名,支飲上迫而胸脹滿者,厚樸三物湯主之。

按:由本條所述,可見厚樸、枳實有驅除食毒和水毒的作用。

【臨床應用】本方證與小承氣湯證近似,大便不通腹脹滿明顯者,用本方。

【趙生醫案】李先生,男,出生日期:1975年10月X日,職業:公務員,到診日期:2025年2月26日。數天未大便,胸腹脹滿,打呃、作嘔,舌紅、苔白、脈浮緊,證屬陽明經病,陽明燥結,腹脹便秘,治以行氣消脹,清里通便,方藥選用‘厚樸三物湯’合‘覆花堵石湯’加竹茹、柿蒂飲服,每天飲服一劑,連續飲服五劑,病愈。

9)大承氣湯方

【辨證要點】里實熱滿大便難者。

【方劑組成】大黃、枳實、厚樸、芒硝。

【方劑解說】大黃攻下、芒硝軟堅,二藥合用攻下頗峻,复佐以消脹破結的厚樸、枳實,則蕩涤腸胃、通利水穀既迅且猛,任何大實、大熱、大滿,以至塞而不利或閉而不通者,均得攻而克之。

【原文注釋】

《傷寒論》第208條:陽明病,脈遲,雖汗出不惡寒者,其身必重、短氣、腹滿而喘、有潮熱者,此外欲解,可攻里也。手足濈然汗出者,此大便已硬也,大承氣主之;若汗多,微發熱惡寒者,外未解也,其熱不潮,未可與承氣湯;若腹大滿不通者,可與小承氣湯,微和胃的氣,勿令至大瀉下。

注解:潮熱,即蒸蒸發熱,言其熱如潮,勢甚汹湧之意。身重,為濕鬱於體表的表現。短氣,為心下有微飲。腹滿而喘,為里實滿上壓胸膈致呼吸困難。為便於理解,分解如下:

脈遲為不及脈,常主寒主虛,今陽明病見脈遲,并見汗出不惡寒,陽明病的外證已顯,但其人仍有身重、短氣、腹滿而喘等表里虛實交錯互見之證,言外之意,此為白虎湯方證,未見陽明腑證當然不可議下。若汗出不惡寒,并有潮熱者,則脈遲不外由里實,氣血受阻所致,乃可肯定為外欲解可攻里也。若手足也不斷汗出(濈然汗出),更屬大便成硬的證候,即宜以大承氣湯主之。若汗出雖多,但只微發熱,并惡寒者,脈遲也為表虛之應,為外未解也,可先與桂枝湯治之,自在言外。雖發熱不惡寒,但其熱不潮,則里還未實,不可用大承氣湯攻下,即使腹大滿,腹滿而喘、大便不通,亦只可少與小承氣湯,微和其胃氣,慎勿使之大泄下。

按:水火不相容,熱亦火之屬,熱盛於里,勢必迫使津液外越,陽明病法多汗出,其因即在於此。表有濕則身重,里有微飲則短氣,此熱未至極,里還不實甚明,雖腹滿而喘,亦正是表里虛實交錯互見之證象,此時那能妄攻?

脈遲及不及,一般主寒主虛,但里實極者,則氣血受阻,而脈亦遲,所以陽明病脈遲,首宜當心其虛。當汗出不惡寒,明明含有不可攻的否定語氣,其身必重、短氣、腹滿而喘,據以上之脈證推知其不可攻的證候,後之大承氣湯主之,此當除外甚明。歷來注家大多連續讀下去,而把身重、短氣、腹滿而喘納入大承氣湯的適應證,此實大錯。試觀書中有關身重的條文很多,而無一可下者,尤其後之二條(219、220)所述與此相似,但均禁下,更屬可證。古文詞意曲折,不易理解,故不避詞費細釋如上,以供參考。

《傷寒論》第209條:陽明病,潮熱、大便微硬者,可與大承氣湯,不硬者,不可與之。若不大便六七日,恐有燥屎,欲知淚之法,少與小承氣湯,湯入腹中,轉矢氣者,此有燥屎也,乃可攻之,若不轉矢氣者,此但初頭硬,後必溏,不可攻之,攻之必腹滿不能食也。欲飲水者,與水則噦,其後發熱者,必大便复硬而少也,以小承氣湯和之,不轉矢氣者,慎不可攻也。

注解:燥屎,即硬便。轉矢氣,即稱放屁。陽明病發潮熱,已為里實可下之候,若再見大便微硬者,即可與大承氣湯攻之;但大便不硬者,則不可攻之。假使不大便已六七日,欲知其有無燥屎,可先少與小承氣湯,湯入腹中不大便,但轉矢氣者,此有燥屎也,乃可與大承氣湯攻之。若不轉矢氣者,必下先硬後溏的大便,則不可與大承氣湯攻之。若不經此試而誤以大承氣湯攻之,則證輕藥過,勢必大傷中氣,必致腹滿而不能食。欲飲水者,亦必因胃中虛冷,與水則噦也。試服小承氣湯,則下初硬後溏的大便,里已不實,潮熱當解,若其後又复潮熱者,此必大便复硬而少也,仍宜以小承氣湯和其胃,服後轉矢氣而大便不通者,則可與大承氣湯,不轉矢氣者,慎不可用大承氣湯攻之。

按:陽明病發潮熱,原則上為表解里實之候,是可以議下的,但用什麼方藥下之,還必須進一步細解方藥的適應證。大承氣湯為攻下峻劑,尤其不可輕試。有潮熱同時更有大便硬證候者,即為大承氣湯的適應證。上條的手足渽然汗出,即大便成硬的一候,而本條所述并無大便硬的明确特徵,但六七日不大便,惟恐其大便硬,因出小承氣湯試之一法。不過潮熱而大便先乾後溏者,為小承氣湯方證,若施於大便硬的大承氣湯證,只能使其轉矢氣,當然無效,但亦無害,而後再與大承氣湯,乃最妥當不過,故於大承氣湯疑似之證,先與小承氣湯,亦可視為定法,雖云試之,實即治之也。

《傷寒論》第212條:傷寒若吐、若下後不解,不大便五六日,上至十余日,日晡所發潮熱,不惡寒,獨語如見鬼狀。若劇者,發則不識人,循衣摸床,惕如不安,微喘直視,脈弦者生,澀者死。微者,但發熱譫語者,大承氣湯主之。若一服利,則止後服。

注解:太陽傷寒,治當發汗,若吐、若下均屬誤治,故病不解,邪熱乘吐下之虛而陷於里,因而不大便五六日,上至十余日,日晡所發潮熱,而不惡寒,則外已解,當然可攻里。獨語如見鬼狀,即譫語之甚者。潮熱而譫語,大便已硬,為大承氣湯證。證之劇者,發則不識人,循衣摸床,即捻衣襟,摸床沿。惕而不安,即無故恐惧不安。此皆意識糢湖、生機欲息的形象。氣將脫則微喘,精欲竭則直視。脈弦屬太過主實,故還可用大承氣湯背城一戰而望生。脈澀屬不及主血少,邪實正虛,已難於攻治,故不免於死。若上述之輕微者,只發潮熱而譫語,則無關於生死大事。不過里實熱結,宜攻而已,大承氣湯主之。若服後得快利,則止後服。

《傷寒論》第215條:陽明病,譫語、有潮熱、反不能食者,胃中必有燥屎五六牧也;若能食者,但硬耳,宜大承氣湯下之。

注解:譫語有潮熱,為實熱於里,大便成硬的确證。胃有熱當能食,今反不能食者,乃里實更甚,即胃中有燥結的宿食關系。若其人能食,則胃中無燥結只大便成硬耳,但均宜大承氣湯下之。

《傷寒論》第217條:汗出譫語者,以有燥屎在胃中,此反風也。須下者,過乃可下之,下之若早,語言必亂,以表虛里實故也。下之愈,宜大承氣湯。

注解:汗出多則津液外越,胃中燥屎必結,譫語即里有燥屎的确證。此為風也,是說此為太陽中風轉屬陽明病者,燥屎當下,但須太陽證罷乃可下之。若下之早,則使外邪盡陷於里,勢必加甚其譫語錯亂。表虛里實,即是說表邪內陷則表已虛,邪并於里,則里益實,比轉原證更重一等,但下之均當愈,宜大承氣湯。

按:汗越於外,則津液竭於里,若复熱實,燥結至速。譫語即有燥屎之候,故不可輕視,一俟表解,即須大承氣湯下之。陽明病不怕證實,最慮津虛,後有發熱汗出的急下證,意即有此,可互參。

《傷寒論》第220條:二陽并病,太陽證罷。但發潮熱,手足漐漐汗出,大便難而譫語者,下之則愈,宜大承氣湯。

注解:二陽并病,指太陽陽明并病而言。若太陽病證已罷,但發潮熱、手足漐漐汗出,大便難而譫語者,大承氣湯已極明顯,故下之則愈。

《傷寒論》第228條:陽明病,下之,心中懊憹而煩,胃中有燥屎者,宜大承氣湯。

注解:陽明病下之後,遺熱未除,故心中懊憹而煩,若里有燥屎,腹當硬滿而拒按,則乃可攻之,若有微滿,大便初頭硬,後必溏,為梔子豉湯的虛煩證、則不可攻之。如确有其燥屎者,宜大承氣湯下之。

按:心中懊憹而煩為梔子豉湯和大承氣湯的共有證,其主要區分即有虛滿與實滿,此腹診所必知者。

《傷寒論》第239條:病人不大便五六日,繞臍痛、煩燥,發作有時者,此有燥屎,故使不大便也。

注解:胃腸中乾,大便成硬,欲行難通,故繞臍痛而煩躁。欲行暫止則痛與煩亦暫止,時休時作,故謂發作有時,此亦有燥屎的确證,言外宜大承氣湯攻之。

《傷寒論》第240條:病人煩熱,汗出則解,又如瘧狀,日晡所發熱者,屬陽明也。脈實者,宜下之,脈浮虛者,宜發汗下之與大承氣湯,發汗宜桂枝湯。

注解:病人煩熱,汗出肌解者,暗示為不汗出而煩躁的大青龍湯證,服大青龍湯則汗出煩熱解後,但不久又如瘧狀,日晡所發熱,此時發熱屬陽明。如其脈沉實,已傳入陽明無疑,宜大承氣湯下之;若脈浮虛,則為發熱汗出的桂枝湯證,宜桂枝湯以發汗。

按:此只日晡所發熱而脈實,又何須大承氣湯的猛攻?殊不知方發汗汗出即轉屬陽明,其病傳變迅急,來勢猛惡可見,於此正在變化莫測之際,當頭痛擊,亦正其時。醫家不但要知常規,更要知隨機應變,可與後之急下諸條互參自明。

《傷寒論》第241條:大下後,六七日不大便,煩不解,腹滿痛者,此有燥屎也。所以然者,本有宿食故也,宜大承氣湯。

注解:大下以後,又六七日不大便,而原成的煩未解,并腹滿且痛,此乃有燥屎之證。其所以大下之後還有燥屎者,因其人本有宿食下而未盡的緣故,宜大承氣湯再下之。

按:此即承前之陽明病下之,心中懊憹而煩,胃中有燥屎者可攻條,而重申攻毒務盡之義。

《傷寒論》第242條:病人小便不利,大便乍難乍易,時有微熱,喘冒不能卧者,有燥屎也,宜大承氣湯。

注解:小便不利,則大便當溏,今以胃熱盛實,邊結邊流,因致大便乍難乍易,雖外有微熱,但其人喘冒不能卧,顯系實熱自里迫上的證候,因斷言此有燥屎也,宜大承氣湯下之。

《傷寒論》第251條:得病二三日,脈弱、無太陽、柴胡證,煩燥、心下硬;至四五日,雖能食,以小承氣湯,少少與微和之,令小安;至六日,與承氣湯一升。若不大便六七日,小便小者,雖不受食,但初頭硬,後必溏,未定成硬,攻之必溏;須小便利,屎定硬,乃可攻之,宜大承氣湯。

注解:得病二三日,脈弱者欲解也。無太陽證,則表已罷;無柴胡證,則未傳少陽;煩燥,心下硬者,陽明內結也。但以脈弱,當慮其虛,至四五日,雖能食,顯然有熱,亦只可少少與小承氣,微和其胃,稍安其煩躁,即令小安,再行觀察,至六日仍不大便,雖不能食,為里當有燥屎,可增與小承氣湯一升,若不大便六七日,而小便少者,雖不能食,似有燥屎,但必初頭硬後必溏,屎未定成硬,攻之必溏瀉不止,必須待其小便利,屎定硬,乃可攻之,宜大承氣湯。

《傷寒論》第252條:傷寒六七日,目中不了了,睛不和,無表里證,大便難,身微熱者,此為實也。急下之,宜大承氣湯。

注解:目中不了了,是說視物不清的意思。睛不和,是說睛昏暗而無光澤的意思。傷寒六七日,其人突然目中不了了,睛不和,并無其他明顯鷈表證和里證,而只見大便難,身微熱,此為熱實於里的陰惡證候。外迫雖微而上攻甚烈,病勢猛劇,治療稍緩將危及生命,宜大承氣湯急下之。

按:傷寒表證突然而罷,里實證候不待形成即出現目中不了了、睛不和等精氣欲竭的險惡證候。傳變急劇,大有不可終日之勢,哪容‘只大便難而身微熱’ 再行觀望之理,應急釜底抽薪,以大承氣湯急下之。

《傷寒論》第253條:陽明病,發熱、汗多者,急下之,宜大承氣湯。

注解:陽明病,若見發熱而汗多不止者,這是熱盛蒸騰於里,津液欲竭於外之象。宜急下熱以救津,宜大承氣湯,如稍有遲緩即不能救急。

《傷寒論》第254條:發汗不解,腹滿痛者,急下之,宜大承氣湯。

注解:發汗而病不解,馬上傳里腹滿痛,傳變如此迅速猛惡,稍緩則險證蜂起,故宜大承氣湯急下之。

按:以上三條,均以病情猛惡而行應急制變之治,看似不重,稍有延誤,禍變立至,學者宜行細玩味而熟記。

《傷寒論》第255條:腹滿不減,減不足言,當下之,宜大承氣湯。

注解:此承上條言,雖已下之,則腹滿不減,即有所減亦微不足道,病未盡去,故還應當下之,宜大承氣湯。

《傷寒論》第256條:陽明少陽合病,必下利,其脈不負者,為順也;負者,失也,互相克賊,名為負也,脈滑而數者,有宿食也,當下之,宜大承氣湯。

注解:脈滑而數,主里有實熱,故下利脈滑數,當有宿食,宜大承氣湯下之。

按:古人以為陽明屬土,少陽屬木,陽明與少陽合病則是木克土,故必下利,此和後之‘脈不負’ 以下一段文字,均屬五行推理,這里從略。

《傷寒論》第320條:少陰病,自利清水,色純青,心下必痛,口乾燥者,急下之,宜大承氣湯。

注解:少陰病,津血本虛,若傳陽明,則燥結異常迅速。口燥咽乾,已有熱亢津枯之勢,故急下以救津液,宜大承氣湯。

《傷寒論》第321條:少陰病,自利清水,色純青,心下必痛,口乾燥者,急下之,宜大承氣湯。

注解:自利清水,色純青,謂所下皆青色稯濁的水樣便。熱結於里,故心下必痛,此即《溫疫論》所謂為熱結旁流者是也。边下清水,边實結心下,熱亢津亡,灾禍立至,口乾燥者,已見其端,故宜大承氣湯急下之。

按:以上所述常見於瘟疫症病勢猛惡,初得即致人於沉昏不起,形似少陰病的但欲寢,因以少陰病冠之,其實為熱實於里的陽明病,胡希恕老師親身體驗:年輕時,一日正在睡中。突然身如倒,昏冒不知所以,初以為夢,嗣後以腹痛欲便,乃知已病。遂下利黑便二三次,臭惡異常,以後即沉昏不省人事。家人惶恐,請西醫注射藥針,天明頭腦稍清,但口乾舌燥,腹滿痛不休,乃服大承氣湯加甘草滾湯得快下乃安。因所患與本條論述頗相似,故附此以供參考。

《傷寒論》第322條:少陰病,六七日,腹脹,不大便者,急下之,宜大承氣湯。

注解:腹脹、不大便,已屬里實可下之證,況由少陰病傳來,須慮其津液枯竭而致虛,故宜大承氣湯急下之。

按:津液虛損則易致熱實,熱實更易致津液枯虛,虛實相搏,則虛者益虛,實者益實,正虛病實,將難任藥矣。故少陰入陽明略見其端,即宜急下。

以上三條,除自利清水一條外,其余二條皆少陰病傳變為陽明病者,不可不知。

《金匱要略∙痙濕喝病脈證治》第13條:痙為病,胸滿口噤,卧不著席,腳攣急,必齘齒,可與大承氣湯。

注解:口噤,即牙關緊閉。卧不著席,謂背弓反張,仰卧背不著於席。齘齒白即上下齒相切意。熱壅於里則胸滿,津燥、筋急致痙。口噤以下為痙之劇烈,此可與大承氣湯以下其熱。

按:破傷風多見此證,宜注意。

《金匱要略∙腹滿寒疝宿食病脈證治》第21條:問曰:人病有宿食,何以別之?師曰:寸口脈浮而大,按之反澀,尺中亦微而澀,故知有宿食,大承氣湯主之。

注解:脈浮大主熱盛,而澀主血少。胃為水穀之海,榮衛之源。宿食實於里則發熱,榮衛源絕則血少,故脈應之浮而大,按之反澀,尺中亦澀而微也,宿食當下,宜大承氣湯。

《金匱要略∙腹滿寒疝宿食病脈證治》第22條:脈數而滑者,實也,此有宿食,下之愈,宜大承氣湯。

注解:脈數而滑者,為熱實於里之應,故知此為有宿食,宜大承氣湯下之即愈。

《金匱要略∙腹滿寒疝宿食病脈證治》第23條:下利不欲食者,有宿食也,當下之,宜大承氣湯。

注解:下利一般多能拿\食,里有宿食則不能食,里實當下之,宜大承氣湯。

按:噤口痢多由於有宿食,宜注意。

《金匱要略∙嘔吐噦下利病脈證治》第37條:下利,三部脈皆平,按之心下急者,急下之,宜大承氣湯。

注解:下利而脈不微弱,三部皆平,為不虛偏實之候,按之心下堅,顯系边流边結之證,故當急下,宜大承氣湯。

《金匱要略∙嘔吐噦下利病脈證治》第38條:下利,脈遲而滑者,實也,利未欲止,急下之,宜大承氣湯。

注解:脈遲主寒,但里實甚者則脈亦遲,今遲與滑俱見,則不為寒而反為熱實甚明,故下利見此脈,則知為里實所致,實不去則利不止,宜大承氣湯急下之。

《金匱要略∙嘔吐噦下利病脈證治》第39條:下利,脈反滑者,當有所法,下乃愈,宜大承氣湯。

注解:下利,虛人最甚,脈當微弱,今脈反滑為里實之應,故謂當有所去,須下其實乃愈,宜大承氣湯。

《金匱要略∙嘔吐噦下利病脈證治》第40條:下利已差,至其年月日時复發!者,以病不盡故也,當下之,宜大承氣湯。

注解:此即所謂休息痢,因初病時未能驅衋病毒,故至時复發,當下盡其毒,宜大承氣湯。

《金匱要略∙婦人產後病脈證治》第1條:問曰:新產婦有三病,一者,病痙,二者病鬱冒,三者大便難,何謂也?師曰:新產血虛,多汗出,喜中風,故令病痙。亡血复汗,寒多,故令鬱冒。亡津液胃燥,故大便難。

《金匱要略∙婦人產後病脈證治》第2條:產後鬱冒,其脈微弱,不能食,大便反堅,但頭汗出。所以然者,血虛而厥,厥而必冒。冒家欲解,必大汗出。以血虛下厥,孤陽上出,故頭汗出。所以產婦喜汗出者,亡陰血虛,陽氣熱盛,故當汗出,陰陽乃复。大便堅,嘔不能食,小柴胡湯主之。

《金匱要略∙婦人產後病脈證治》第3條:病解能食,七八日更發熱者,此為胃實,大承氣湯主之。

注解:痙、鬱冒、大便難,為新產婦人常見的三種病,這是由於新產血虛、多汗出而易感冒、血少津虛,再感受外邪,故會病痙;新產婦亡血复汗再加受寒,故令鬱冒;亡津液,胃中燥,故大便難。鬱冒,即昏冒不省,俗稱為新產婦血暈,實即今所謂腦貧血的證候。其脈微弱,為血虛之應,胃中有飲故嘔不能食;津液不下故大便反堅但頭汗出。血虛飲逆則四肢厥冷,厥冷者,同時也必鬱冒。大便堅,嘔不能食,為柴胡證,故以小柴胡湯主之。冒家欲解,必大汗出者,暗示鬱冒本虛,服小柴胡湯後?當戰汗而解。

    服小柴胡湯後,病即解而能食。若七八日後又發熱者,此為胃中實,宜以大承氣湯主之。

按:新產婦人,由於亡血多汗,易感冒,往往有痙、鬱冒、大便難三種病發作。首段即說明三者所以出現的道理。二段似專論鬱冒的證治,其實是承首段概括三病的治法,只以三病中鬱冒為主,著動說明其發病原因和服小柴胡湯後,必致瞑眩戰汗而解的理由。文中雖未明言痙,但痙與鬱冒同時存在不可不知。

《金匱要略∙婦人產後病脈證治》第7條:產後七八日,無太陽證,少腹堅痛,此惡露不盡,不大便,煩燥發熱,切脈微實,再倍發熱,日晡時煩燥者不食,食則譫語,至夜即愈,宜大承氣湯主之。熱在里,結在膀胱也。

注解:產後七八日,無太陽表證而少腹堅且痛,其為惡露結滯不去甚明,更審其人不大便,煩燥發熱,尤其倍於日晡時,而脈微實不食,食則譫語,一派里實的證候,至夜即愈亦有別於一般的瘀證,以知為熱實於里,因使惡露結於少腹而不去也,故宜大承氣湯主之。

按:產後惡露不盡,一般不宜大承氣湯,但由於熱實而致惡露結而不去者,又非此不治,不可不知,關鍵所在,須辨方證。

【臨床應用】本方證多見於急性病,亦見於慢性病,基於以上所論,當知大承氣湯為陽明腑實證的攻下峻劑,但熱實達至一定高度,又非此方不能以救治。不當用而用和當用而不用,均足以誤人性命,燥屎宿食雖屬本方應用的指標,但不是應用本方的目的。以上所述,在不同情況有不同的證候,必須熟記。尤其應變急下各條,更要心中有數。若謂大承氣湯法即泄下,所治不外大實、大熱、大滿云云,而於具體適應證毫無所知,敢斷言其動手便錯。今就其方證的辨證要點歸納如下:

  1. 陽明病;脈遲、汗出、不惡寒、發潮熱、手足渽然而汗出者。

  2. 不大便,發潮熱而譫語者。

  3. 陽明病譫語有潮熱,不能食有燥屎,能食屎定硬者。

  4. 汗出譫語,無太陽證者。

  5. 發潮熱,手足漐漐汗出、大便難而譫語者。

  6. 心中懊憹而煩,胃中有燥屎者。

  7. 不大便五六日,繞臍痛,煩燥發作有時者。

  8. 病人煩熱汗出則解,日晡發熱而脈實者。

  9. 大下後六七日不大便,煩不解,腹滿痛者。

  10. 小便不利,大便乍難乍易,有時微熱,喘冒不能卧者。

  11. 脈弱、煩燥心下硬、六七日不大便,小便利者。

  12. 傷寒六七日,目中不了了、晴不和、無表里證,大便難身微熱者。

  13. 少陰病轉為陽明病,自利清水,色純青、心下必痛、口乾燥者。

  14. 少陰病轉為陽明病,六七日腹脹不大便者。

  15. 下利脈滑而數,或脈遲而滑,不欲食者。

【馮世綸醫案】孔某,男,42歲,迁西縣中學體育教師。1976年11月3日初診。平無病,但地震不久出現肝硬化腹水,聽醫生說要補充蛋白質,其妻煮一隻雞1次吃下,誰知以後1周大便不行,腹脹難忍,用開塞露不下,用生理鹽水、肥皂水灌腸皆無效,患者昏昏欲睡,時說胡話,舌苔黃膩中褐,脈沉弦滑。腹大如鍋按之痛。證屬水食積聚,成陽明里實熱,熱犯神明,治以急下陽明實熱,與大承氣湯:大黃12克、枳實12克、厚樸18克、芒硝15克(分冲)。結果:患者服1劑,大便先乾後溏,瀉一大盆黑便—惡臭重天,人即感清醒,腹如卸負重。後改服小柴胡合茵陳五苓散、茯苓飲等,囑其喝雞湯少吃肉,并多吃蔬菜水果,調理半年後腹水漸消。

10)大黃甘草湯方

【辨證要點】陽明病,大便難見嘔逆者。

【方劑組成】大黃、甘草。

【方劑解說】本方即調胃承氣湯去芒硝而成,胃熱上沖,食已即吐,茍非大黃急下以除上逆之邪,則津液悉隨痰涎上湧,變證百出,故毫不以苦寒傷犯中州為慮,而以大黃井下胃熱,降逆氣,以甘草和胃氣,胃氣和而吐止。 

【原文注釋】

《金匱要略∙嘔吐噦下利病脈證治》第17條:食已即吐者,大黃甘草湯主之。

注解:大便不利,胃氣不下降,胃熱上壅,故食已即吐,宜大黃甘草湯主之。大黃攻下,甘草緩急,二藥合用,故治大便難而急迫,胃腸熱而燥結不明顯者。

【臨床應用】急慢性胃腸病,發燒,出現嘔吐,大便不暢者,可適證應用本方。

【趙生醫案】陳先生,男,出生日期:1979年7月X日,職業:商人,到診日期:2025年3月9日。習慣性便秘,近來胸腹脹滿,打呃、作嘔、嘔吐酸水,舌淡紅、苔白膩、脈弦緊,證屬太陰經、陽明經合病,中虛裡寒,津虧燥結,腹脹便秘,治以溫中散寒,行氣消脹,清里通便,方藥選用‘理中湯’合‘大黃甘草湯’加竹茹、厚樸飲服,每天飲服一劑,連續飲服五劑,病愈。

11)麻子仁丸方(小承氣湯加麻子仁、杏仁、芍藥)

【辨證要點】經常便秘而無所苦者。

【方劑組成】大黃、枳實、厚樸、麻子仁、南杏仁、白芍。

【方劑解說】本方是小承氣湯加潤下的麻仁、杏仁、芍藥,蜜為丸,安中緩下,使正不傷。

【原文注釋】

《傷寒論》第247條:跌陽脈浮而澀,浮則胃氣強,澀則小便數,浮澀相搏,大便則硬,其脾為約,麻子仁丸主之。

注解:跌陽為足陽明胃經之脈,古人用以候胃,脈浮生熱,胃有熱則氣盛,故謂浮則胃氣強。澀主津液虛,小便數則耗傷津液,故謂澀則小便數。浮澀相搏,亦必使陽絕於里,大便則硬。古人謂脾為胃運輸津液,今胃中乾已無津液可運,則胃的功能受到制約,故謂其脾為約,宜麻子仁丸主之。

【臨床應用】習慣性或老人便秘,虛人里有積滯而屬里實熱者可適證服之。

【胡希恕醫案】李某,男,59歲,病歷編號61448,初診日期1965年2月18日。感冒2周經服藥治愈,惟胸脇悶滿,納差,大便乾燥,三四日一行,苔白,脈弦細。肝下緣肋下1厘米輕微壓痛。此屬津虛陽明內結,與麻子仁丸,早晚各一粒,結果:服一日大便即通,繼服無所苦。

【趙生醫案】伍先生 ,出生日期:1942年5月X日,職業:退休公務員。到診日期:2014年11月18日,病者於2003年經醫院診斷患柏金遜症,治療中未見明顯療效。到診時,行動不便,需要坐輪椅,四肢無力,嚴重便秘,血壓低,聲音低沉,吞嚥困難,進食時經常咬爛口腔肌肉,脈沉弱,舌淡,苔白,證屬太陰經病,氣血將近耗盡,肌肉無力,津虧寒極,腸枯便秘,治以益氣生津,提高血壓,強健身體本能,方藥選用“麻子仁丸”合“四逆湯”加番瀉葉、當歸片飲服,每天飲服一劑,結合針灸治療,每三天針一次,連續治療一年,療效滿意,不用針灸治療,只需每天飲服中藥一劑,一直治療至今,起居飲食正常,生活質素尚好。

醫囑:清淡飲食,多食蔬果,戒煙戒酒,小心起居生活,謹防跌傷。

醫話:柏金遜症是腦功能退化症,腦部有12對神經,各有不同功能分別支配人體的功用。伍先生所患柏金遜症,臨床症狀為四肢肌肉無力、大便不暢、吞嚥異常,聲音低沉,血壓極低,這些症狀中醫《傷寒論》六經辨證,是太陰經病,故取用“四逆湯”壯陽強健,增強肌張力,提高血壓;“麻子仁丸”潤腸通便,結合針灸通經活絡,彰顯療效。他十餘年來,每天都到酒樓飲早茶,享受安樂晚年生活。

12)瀉心湯方

【辨證要點】心煩吐衄,大便乾者。

【方劑組成】大黃、黃連、黃芩。

【方劑解說】大黃伍以除熱解煩的黃連、黃芩,功能瀉火清陽明里熱。古人認為心生火,故名以瀉心湯。

【原文注釋】

《金匱要略∙驚悸吐衄下血胸滿瘀血病脈證治》第17條:心氣不足,吐血衄血,瀉心湯主之。

注解:心氣不足,《千金要方》作‘心氣不定’,可信。吐血衄血,其人心悸煩不安者,為有熱,宜瀉心湯主之。

【臨床應用】本方治吐血衄血如神。心氣不定即心悸煩、精神不安的樣子,容易出現失眠驚狂、癲癇以及其他神心症等,這種心氣不定也有用本方的機會。高血壓現本方證明顯者,亦多有之,須注意。

【胡希恕醫案】

1)趙某,男,53歲,病歷編號154112,1965年4月2日初診。發現高血壓20多年,常頭痛失眠,近1月來常鼻衄、煩燥心悸、大便乾、舌紅苔黃脈弦數。血壓170…200/130…140mmHg。證屬里熱上犯,治以清泄里熱,與瀉心湯:大黃10克、黃連6克、黃芩6克、生地炭10克。結果:上藥服3劑,大便通暢,心煩已,睡眠好轉。因時有胸悶,故服大柴胡湯合桂枝茯苓丸加生石膏,服1個月,鼻衄未作,血壓在150…160/100…110mmHg。

2)劉某,女,65歲,延慶康庄公社巡診病人。1965年11月9日初診。患左半身不隨3天,老伴用兩輪車拉來求診。曾服鎮肝熄風等藥,并用羚羊粉沖服,症不減,反更煩燥、整夜不眠,頭暈頭熱,時感熱氣上沖,胸悶懊憹,舌苔黃膩,舌紅,脈弦滑數,血壓260/160mmHg,其老伴問胡老:‘能包治好嗎?不包好就不治了,光羚羊角就花了五元錢,治不起!’胡老回答:‘包治不好說,但我開的藥不過二角錢,您可試服一劑。老者同意一試,於是胡老給予瀉心湯加生石膏:大黃10克、黃連6克、黃芩10克、生石膏45克。結果:囑其先以大黃浸湯,以其湯煎諸藥。服1劑,第2天下午又來診,老者進門即磕頭作揖:‘可遇到救命恩人了!’并請求再賜良方。胡者詳問之,知其服藥後,大便通1次,諸症明顯減輕,血壓為150/100mmHg。與服大黃湯合桂枝茯苓丸加生石膏調理。

13)大黃黃連瀉心湯方

【辨證要點】心煩,心下痞者。

【方劑組成】大黃、黃連。

【方劑解說】此於瀉心湯去黃芩,固也瀉心,但以沸水漬之不煎,氣味俱薄,故瀉下之力不劇,只能瀉熱而解心下痞。 

【原文注釋】

《傷寒論》第154條:心下結,按之濡,其脈關上浮者,大黃黃蓮瀉心湯主之。

注解:心下痞,即胃口處有痞塞不通的自覺證。痞屬氣結,不似結胸證的實結,此陽沼熱在上,而腑實證不明顯,故按之不硬而濡;關上脈亦應之浮而不沉,宜大黃黃連瀉心湯主之。

《傷寒論》第164條:傷寒大下後复發汗,心下痞,惡寒者有表未解也。不可攻痞,當先解表,表解乃可攻痞。解表宜桂枝湯,攻痞宜大黃黃連瀉心湯。

注解:太陽病傷寒證,應當發汗解表,本不宜下,而反大下之,下後表不解,當與桂枝湯以解肌,切不可與麻黃湯复發汗。今一再誤治,因邪氣內陷致心下痞,同時見有惡寒,知表還未解。對於這種情況,宜先與桂枝湯以解表,表解後,再與大黃黃連瀉必湯以攻痞。

按:表里并病,若里實應攻下者,宜先解表而後攻下,此亦是經方定法,須牢記。

【趙生醫案】李先生,男,出生日期:1989年11月X日,職業:商人,到診日期:2025年2月19日。前三天,旅行中感冒,發熱,肚脹,便秘,當地看醫生,服藥打針後,熱退,腹瀉二次,現時出現,頭痛、咳嗽、畏寒、胸痞、打呃,脈浮緊,舌淡紅、苔白膩、證屬太陽經、陽明經合病,表邪未解,濁氣內陷,治當先與辛溫解表,後以清里攻痞,方藥選用‘桂枝加杏仁厚樸湯’飲服,每天飲服一劑,連續飲服三劑。第四天覆診,給他‘大黃黃連瀉心湯’合‘橘皮竹茹湯’飲服,每天一劑,連續飲服三天,病愈。

14)附子瀉心湯方(瀉心湯加附子)

【辨證要點】心下痞、上熱下寒者。

【方劑組成】大黃、黃連、黃芩、熟附子。

【方劑解說】瀉心湯減其用量,并漬之而不煎,亦同上方專以解痞,但加附子,固治心下痞陷於陰證而里寒熱錯雜者。 

【原文注釋】

《傷寒論》第155條:心下痞,而复惡寒汗出者,附子瀉心湯主之。

注解:心下痞,是承前心下痞,按之濡,其脈關上浮者,大黃黃連瀉心湯主之的條文而言,本屬陽明里熱,即無關乎表證,而复惡寒汗出者,是因汗出津傷里虛而惡寒,則已陷於陰證甚明,故宜附子瀉心湯主之。

【臨床應用】急性胃炎,熱病中後期見上熱下寒證者。

【趙生醫案】陳先生,男,出生日期:2003年7月X日,職業:文職,到診日期:2025年4月8日。患慢性口腔潰瘍以半年,進食時口腔痛,早上起床後,出現口乾、口苦、作悶作噦,食欲差,胃酸多,胃氣,腹脹,腹痛、痛時要大便,每天大便3至4次。五年前,醫院醫生診斷他患慢性潰瘍性結腸炎。臉色、口唇蒼白,貧血,脈浮緊,舌紅、苔白,證屬陽明經、厥陰經合病,證屬上熱下寒,寒熱錯雜,消化系統免疫功能失調證,治以清熱解毒於上,驅寒消炎溫下,方藥選用‘附子瀉心湯’合‘黃土湯’飲服,每天飲服一劑,連續飲服30劑。結合針灸治療,每三天針灸一次,連續針10次,病愈。

15)大黃硝石湯方

【辨證要點】實熱黃疸、大便乾、小便黃少者。

【方劑組成】大黃、硝石、生槴子、黃柏。

【方劑解說】大黃、硝石攻實下熱,槴子、黃柏苦寒除熱驅黃,故治黃疸證,里實有熱、二便不利者。 

【原文注釋】

《金匱要略∙黃疸病脈證并治》第19條:黃疸、腹滿、小便不利而赤,自汗出,此為表和里實,當下之,宜大黃硝石湯。

注解:腹滿、小便不利而赤、自汗出,顯系實熱在里。表和即說無表證,黃疸見此證,故當以大黃硝石湯下之。

【臨床應用】急慢性肝膽病,出現里實熱證見黃疸、大便乾、小便黃少者,有本方的機會。

【趙生醫案】楊先生,男,出生日期:1943年5月X日,職業:退休,到診日期:2023年9月10日。患晚期膽管癌,醫院醫生給他化學藥物治療,出現消瘦,疲倦,黃疸、便秘、三四一次大便,小便黃赤、量少,口乾、口苦、作悶作噦,食欲差,睡眠差,臉色、口唇蒼白,貧血,脈細緊,舌淡紅、苔薄白,證屬陽明經、太陰經合病,證屬里實瘀結,陰虧津缺,癌腫細胞破壞消化系統,治以清里瀉熱,驅瘀散結,通利二便,方藥選用‘大黃硝石湯’合‘當歸芍藥散’加吉林長白山人參、西藏桑黃飲服,每天飲服一劑,連續飲服30劑。結合針灸治療,每三天針灸一次,連續針10次,大小便暢通,黃疸消退,病情穩定,繼續治療。

16)茵陳蒿湯

【辨證要點】黃疸見大便乾、小便不利者。

【方劑組成】茵陳蒿、生槴子、大黃。

【方劑解說】茵陳蒿,《神農本草經》謂:‘味苦,平。主風濕寒熱邪氣,熱結黃疸。’有除濕解熱作用,與槴子恊力以袪黃除煩,伍以通便的大黃,故治黃疸證,見煩燥、小便不利—而大便難者。 

【原文注釋】

《傷寒論》第236條:陽明病,發熱、汗出者,此為熱越,不能發黃也。但頭汗出,身無汗,劑頸而還,小便不利,渴引水漿者,此為瘀熱在里,身必發黃,宜以茵陳蒿湯主之。

注解:陽明病,為里熱盛,發熱汗出則熱隨汗越於外,故不發黃疸。若只頭汗出而身無汗,小便不利,且渴欲飲水者,則熱和濕瘀於里,故必發黃,宜以茵陳蒿湯主之。

《傷寒論》第260條:傷寒七八日,身黃如橘子色,小便不利,腹微滿者,茵陳蒿湯主之。

注解:傷寒七八日,常為病傳陽明的時期。身黃如橘子,謂一身盡黃,其色鮮明如橘子皮那樣,為多熱的陽黃。小便不利,腹微滿,為水不下行,此亦熱與濕瘀的黃疸證,宜以茵陳蒿湯主之。

《金匱要略∙黃疸病脈證并治》第13條:谷疸之為病,寒熱不食,食即頭眩,心胸不安,久久發黃為谷疸,茵陳蒿湯主之。

注解:谷疸初作,亦似外感而發寒熱。因里有濕熱,故不欲食,食則助濕動熱,故食即頭眩,心胸不安,久久發黃而為谷疸,宜以茵陳蒿湯主之。

【臨床應用】常見於急性黃疸型肝炎,不過依據經驗,此病單用本方鷈機會較少,而以本方合用大柴胡湯的機會較多,宜注意。

【胡希恕醫案】王某,男,34歲,某醫院會診病例,1964年5月8日初診。患慢性肝炎有年,近密發黃疸,經中西醫治療,黃疸指數逐漸升高,人亦面目俱黃如橘色,發熱口舌乾,胸脇苦滿,惡心不欲食,大便秘結,苔黃膩,脈滑數。

證屬少陽陽明的陽黃,治以和解清熱,與大柴胡湯合茵陳蒿湯:

北柴胡12克、黃芩10克、法半夏12克、生大黃10克、枳實10克、白芍10克、生薑10克、大棗4粒、茵陳24克、山槴子10克。

結果:上藥服2劑,大便得通,惡心已,胸脇苦滿減,精神好轉,堅持服藥28劑,黃疸退,查肝功能完全正常,原有肝病亦隨之而愈,約1個月出院。

17)槴子大黃湯方

【辨證要點】槴子豉湯證又見腹脹滿、大便難者。 

【方劑組成】槴子、大黃、枳實、豆豉。

【方劑解說】此於槴子豉湯加枳實、大黃,當治槴子豉湯方證而腹脹滿、大便難者。

【原文注釋】

《傷寒論》第393條:大病差後,勞复者,枳實槴子豉湯主之。若有宿食者,內大黃如博棋子五六枚,服之愈。

注解:大病差後即指傷寒病愈以後。勞复謂不善攝生,因使病复。但本條所指是由於飲食無節而致外無寒熱,只心中懊憹,心下脹滿者,當以本方主之。若有宿食、大便不通者,更宜加大黃服之,即愈。

按:‘若有宿食’以下一段,原是方後語,本條為文過於簡略,有此一段,乃可理解為食复所致病,故并為一條解之。

《金匱要略∙病脈證并治》第15條:酒黃疸,心中懊憹,或熱痛,槴子大黃湯主之。

注解:酒黃疸,也是黃疸病的一種,凡酒黃疸,若心中懊憹或灼熱痛者,為里有宿食,宜槴子大黃湯主之。

【臨床應用】胃腸炎,肝膽病出現陽明里實證而見煩悶、大便難時,可考慮用本方。

【胡希恕醫案】陳慎吾老母,90歲。外感發熱,發汗後熱更甚,他醫視其年邁氣虛以小建中湯甘溫除熱,熱益盛,診其脈弦細數,苔白而乾,與小柴胡湯1劑,熱退。第3天因過食厚味而复高熱,心煩,口渴,腹脹,大便乾,苔白而乾,脈細數。此證為陽明余熱與新邪相加,屬槴子大黃湯的適應證:生槴子10克、大黃6克、枳實10克、淡豆豉18克。結果:上藥服1劑而愈,囑慎飲食,未再复發。

18)桃核承氣湯方(謂胃承氣湯加桂枝桃仁)

【辨證要點】謂胃承氣湯證,見腹痛有定處,氣上沖者。 

【方劑組成】桂枝、桃仁、大黃、芒硝、炙甘草。

【方劑解說】本方是謂胃承氣湯加驅瘀血的桃仁和治氣沖的桂枝,故治謂胃承氣湯方證氣上沖而有瘀血,證見其人如狂,少腹急結者。

按:本方有桂枝、甘草,合謂胃承氣湯似為太陽陽明合病方證,但這里的桂枝主在降氣沖逆、袪瘀,且條文中有‘外解已,但少腹急結者,乃可攻之’ 說明,故本方證以陽明腑實證為主,即歸類於太陽陽明方證。

【原文注釋】

《傷寒論》第106條:太陽病不解,熱結膀胱,其人如狂,血自下,下者愈,其外不解,尚未可攻,當先解其外。外解已,但少腹急結者,乃可攻之,宜桃核承氣湯。

注解:熱結膀胱,即指熱和血結於膀胱所在的部位。‘急’即脹滿之意。‘結’即結實之意。少腹急結,是說自感小腹有硬結、脹滿、疼痛。太陽病不解,常傳里為胃家實的里實證,然亦有熱結於膀胱部位的瘀血證,瘀惡之氣上犯頭腦,故其人如狂,若其血自下則亦常自解,故謂下者愈。假如血不自下,或雖下而不盡,勢須以本方攻之。不過太陽證不罷者,還不可攻,當先解其外,外解後,但小腹急結者,乃可攻之,宜桃核承氣湯。

【臨床應用】據本條其人如狂的說明,則精神病,神經系統疾患有瘀血所致者,宜注意。又據證合用柴胡劑效果更好。

【胡希恕醫案】段某,女性,14歲,病歷號1736511965年10月4日初診。於1964年3月月經初潮,但後來未再來潮,1966年4月23日出現四肢抽搐、昏厥、近來發作頻繁。每發作前厭食,右上腹痛、胸悶,當有氣自腹向上沖時出現抽搐及昏厥,時伴呼吸急迫、大聲喧喊,口苦便乾,苔白膩,脈弦細。此屬瘀血阻滯,鬱久化熱,治以袪瘀清熱,與大柴胡湯合桃核承氣湯:北柴胡12克、黃芩10克、法半夏12克、生大黃6克、枳實10克、白芍10克、生薑10克、大棗4粒、桃仁10克、桂枝10克、芒硝10克(分沖)、炙甘草6克。

結果:上藥服3劑,右上腹痛,胸悶未作,抽搐羾也未發作,據證改服小柴胡湯合當歸芍藥散加減,調理3個月諸症已;月經來潮。

19)大黃牡丹皮湯方

【辨證要點】右腹痛拒按,里實熱者。 

【方劑組成】大黃、牡丹皮、芒硝、桃仁、冬瓜子。

【方劑解說】大黃、芒硝伍以袪瘀除癥的桃仁、牡丹皮和治癰腫有特能的冬瓜子,故治里實有瘀血或癰腫之病變者。

【原文注釋】

《金匱要略∙瘡癰腸癰浸淫病脈證并治》第4條:腸癰者,少腹腫痞,按之即痛如淋,小便自調,時時發熱,自汗出,复惡寒,其脈暹緊者,膿未成,可下之,當有血,脈洪數者,膿已成—不可下也。大黃牡丹皮湯主之。

注解:腸癰的患者,若小腹部有腫塊,按之則感痛引尿道如淋病鷈樣子,但小便正常,而時時發熱自汗出,其非淋病可知,以熱實於里,故常發熱自汗出,复惡寒者,即洒淅而惡寒,這是里有癰瘡的特儒征,其脈遲緊者,為膿還未成,即可以本方下之,下後大便當仍有血,若脈洪數者,為膿已成,則不可以本方下之,言外當適證選用排膿的方藥治之。

【臨床應用】多見於急性蘭尾炎、瘡癰等的正治。不過依據經驗,對於急性蘭尾炎,以本方合大柴胡湯的機會為多,而單用本方的機會較少。又據方後語有膿當下,無膿當下瘀血觀之,則本條所謂膿未成,當指膿未成熟,不定是無膿。膿已成,即膿已成熟,亦即全部化膿之意,此時宜與薏苡附子敗醬散、排膿湯或散等以排膿,而不可與本方以下之。

【胡希恕醫案】齊某,男性,19歲,病歷號14296,1965年6月25日初診。右下腹痛4個月。在某醫院診斷為‘亞急性蘭尾炎’,治療1個月後,症狀減輕,但不久复發,繼服中藥2個多月仍未痊愈,經人介紹而來求治。主訴:右下腹疼,按之痛劇,苔白根膩,脈弦滑。 此屬瘀血挾膿在少腹,治以袪瘀排膿,與大黃牡丹皮湯加減: 生大黃(後下)6克、牡丹皮15克、芒硝6克、桃仁12克、冬瓜仁10克、生苡仁15克、白芍12克、炙甘草6克。

結果:2日後自感一切良好。但蘭尾部位按之仍痛,繼服3劑而安。

20)抵當湯方

【辨證要點】少腹硬滿,小便利,或喜忘,或狂躁不安者。 

【方劑組成】水蛭、虻蟲、桃仁、大黃。

【方劑解說】 水蛭、虻蟲均為有力的袪瘀藥,合桃仁、大黃,治瘀血證而大便難者。

【原文注釋】

《傷寒論》第124條:太陽病,六七日,表證仍在,脈微而沉,反不結胸,其人發狂者,以熱在下焦,少腹當硬滿,小便自利者,下血乃愈。所以然者,以太陽隨經,瘀熱在里故也。抵當湯主之。

注解:太陽病六七日,常為傳里而發陽明病的時期。但太陽病不罷者,不可下,今表證仍在,而反下之,陽氣內陷,脈微而沉,法當結胸,今反不結胸,其人發狂者,是因為熱,與瘀血結在下焦的緣故。若小腹硬滿,小便自利,其為瘀血無疑,故須下血乃愈。其所以病此,是由於太陽病邪熱內陷,與舊有的瘀血相結合於里所致,宜抵當湯主之。

按:《傷寒論》第131條:‘病發於陽,而反下之,熱入因作結胸’,故本條‘表證仍在’ 後須有‘反而下之’ 四字,前後文義始相屬,不然則‘反不結胸’ 句便無法解釋,定是傳抄有誤。

《傷寒論》第125條:太陽病,身黃、脈沉結、少腹硬、小便不利者,為無血也,小便自利,其人如狂者血證諦也,抵當湯主之。

注解:身黃,指遍身俱黃的黃疸證。病在里則脈沉,血受阻則脈結。少腹硬為蓄水、蓄血的共有證,故小便不利者,當然為水而無血也。若小便自利,則肯定為無水,尤以其人如狂,更是蓄血的确證,以抵當湯主之。

按:本條是述血性的黃疸證治,據脈沉結的說明,可見結脈亦有因瘀血所致者。

《傷寒論》第237條:陽明證,其人喜忘者,必有蓄血。所以然者,本有久瘀血,故令喜忘。屎雖硬,大便反易,其色必黑者,宜抵當湯下之。

注解:里實的陽明證,若其人喜忘者,必有蓄血。蓄血所以喜忘,是因為本有久瘀血的關系。熱結於里則大便硬。血與屎并故排出反易而色必黑,宜以抵當湯下其久瘀血。

《傷寒論》第257條:病人無表里證,發熱七八日,雖脈浮數者,可下之。假令已下,脈數不解,合熱則消谷善飢,至六七日,不大便者,有瘀血,宜抵當湯。

注解:無表里證,這里指無表證和半表半里證而言,此和無太陽、柴胡證同義。但發熱七八日不已,明是里有熱,雖脈浮數,當是里熱外迫之候,故可以選用適應的方藥下之,假令已下,脈浮解而脈數不解,熱合於瘀血則消谷善飢,至六七日又不大便,故肯定是有瘀血,宜抵當湯下之。

按:下後脈數不解,明是熱有所據而不去。消谷善飢,即嗜食證,為熱合瘀血則消谷善飢。至六七日复不大便,則肯實其有瘀血。

《金匱要略∙婦人雜病脈證并治》第14條:婦人經水不利下,抵當湯主之。

注解:婦人經閉,服其他通經藥而仍不利下者,則以抵當湯主之。

【臨床應用】瘀血致病很廣泛,抵當湯證的出現多為急重症,可見於黃疸發熱,婦女月經不調、經閉、還多見於精神疾患。其人如狂、喜忘,為瘀血的要症,即《內經》‘所謂血并於下則亂而喜忘’是也。久瘀血其來也漸,故令喜忘;新瘀血其來也暴,故令如狂。但新者易攻,桃仁承氣湯輩即能治之;久者難撥,勢須抵當湯或丸,方可克之。由此也悟出,瘋狂、癲癇等腦系病變,用袪瘀法治療,是有效的方法之一,胡老曾治愈實熱紫癜症。

【胡希恕醫案】李某,男性,17歲。在頤和園游泳時發現下腿有紫癜點點,繼之腹。疼,腹瀉,紫癜延及遍身,入道濟醫院,與止血針,人漸消瘦,以至骨瘦如柴,但仍殘存紫癜。大便乾結,與蔑麻油,下大量血6便,而腹痛止,人亦漸胖,出院後半年紫癜又复發,又入道濟醫院,再用蔑麻油,蘡則毫無效,無秦奈接回家拖延時日,後請胡老診治,查身體有紫斑,少腹疼、便乾、煩躁、苔黃舌紫,脈沉弦。證屬瘀血阻絡,與抵當湯合大柴胡湯證:

水蛭6克、虻蟲6克、桃仁6克、大黃10克、柴胡12克、黃芩10克、法半夏12克、枳殼10克、白芍10克、生薑10克、紅棗4粒。結果:上藥服1劑,瀉下大便及黑血數升,腹痛止,紫癜隨之好轉,身體健康追訪10年未見复發。

21)己椒歷黃丸方

【辨證要點】腹滿、腸嗚、便乾者。 

【方劑組成】防已、椒目、葶藶子、大黃。

【方劑解說】三藥均屬驅飲逐水之品,伍以大黃、故治腹中有水飲,二便不利者,本方也可作煎劑。

【原文注釋】

《金匱要略∙痰飲咳嗽病脈證并治》第29條:腹滿,口舌乾燥,此腸間有水氣,已椒藶黃丸主之。

注解:水充於里則腹脹滿,水停不化則口舌乾燥,腸間有水氣,即腹部、腹膜有水停,宜以已椒藶黃丸主之。

【臨床應用】本方不但治療腹水亦治療胸水,凡見二便不利的胸腹水證,有用本方的機會。曾以本方與大柴胡湯合方治肝硬化腹水得捷效。

【胡希恕醫案】王某,男性,45歲,病歷號3343,1978年4月27日初診。痢疾後腹脹、腹水、下肢浮腫,診斷為肝硬化,已2個月,近證:腹脹納差,右脇脹痛,頭暈惡心,口苦咽乾,低熱乏力,苔黃,舌紅,脈弦數。GPT>600U,TTT17U,TFT++,蛋白電泳AIb 46.4%,Y 26.7%,證屬里熱水停,治以清熱利水,與已椒藶黃丸合大柴胡湯加減:木防已10南、葶藶子10克、川椒目10克、生大黃(後下)6克、北柴胡12克、黃芩10克、枳殼10克、白芍10克、生薑10克、大棗4粒。結果:服藥第2天,大便1日2次,小便增多,第3天下肢浮腫明顯減輕,腹脹減,納增。1周後腹水已不明顯,據證加減,去利水藥,加丹參、茵陳、當歸等養肝和血藥。12月29日檢查:GPT、TFT、TTT皆正常。

22)大黃附子湯方

【辨證要點】寒濕偏注而見身體某側、某處疼痛者。  

【方劑組成】大黃、熟附子、細辛。

【方劑解說】大黃伍以附子、細辛等熱藥,且附子用量大,此即所謂治寒於里而宣下者。 

【原文注釋】

《金匱要略∙腹滿寒疝宿食病脈證并治》第15條:脇下偏痛,發熱,其脈緊弦,此寒也,以溫藥下之,宜大黃附子湯。

注解:脇下偏痛,指偏於一則的脇下痛。緊弦為寒實的脈應,今雖發熱而脈緊弦,故知為寒實挾瘀血,宜大黃附子湯以下其寒瘀。

【臨床應用】本方不僅治脇下偏痛,無論哪一體位,凡偏於一側痛者,大多屬於久寒挾瘀所致,用之均驗。寒疝腹痛,有宜下者,本方亦有效。

【胡希恕醫案】劉某,男性,36歲,某廠鬥診病歷號3683,1966年5月6日初診。左小腿腨部疼痛,腰亦強急不適,或痛,經中西藥治療1年多無效。口中和,不思飲,苔白潤,脈弦遲。證屬寒飲阻滯、經筋失養,治以溫通化滯,兼養筋和血,與大黃附子湯合芍藥甘草湯:生大黃(後下)6克、赤白芍各10克、細辛6克、炙甘草10克。結果:上藥服6劑,腰強急減,過勞則腨痛,上方加蒼朮12克、服6劑,腰強急基本愈,腨部痛亦減,繼服1個月諸症不复作。

23)苓甘五味薑辛夏杏大黃湯方(苓甘五味薑辛夏杏湯加大黃)

【辨證要點】苓甘五味薑辛夏杏湯證兼見上熱而大便難者。  

【方劑組成】茯苓、炙甘草、五味子、乾薑、細辛、法半夏、北杏仁、生大黃。

【方劑解說】本方即苓甘五味薑辛夏杏湯再加大黃而成。大黃苦寒清熱,瀉下攻實,有通便作用,這里主要用其通便作用,來治療苓甘五味薑辛夏杏湯證兼見大便難者。

【原文注釋】

《金匱要略∙痰飲咳嗽病脈證并治》第40條:若面熱如醉,此為胃熱上沖熏其膗面,加大黃以利之。

注解:本條是接前苓甘五味薑辛夏杏湯方證而說:若兼見面色如醉狀,這是因為里有寒飲乂見胃熱上沖熏蒸顏面的原因,故治療有前方中加大黃以下其熱。

【臨床應用】本方證為太陰陽明合病,慢性支氣管炎出現本方證的機會頗多,尤以老年患者更多見,也見於青壯年。

【胡希恕醫案】王某,男,43歲,1966年1月31日初診。自幼咳嗽,反复發作,今咳嗽月余,吐白痰多,晚上喘重,不能類平卧,胸悶心煩,口乾不思飲,大便乾結,小便如常,舌苔白膩脈弦細。證屬寒飲內停,鬱久化熱,呈太陰陽明合病,治以溫中化飲,佐清陽明,與苓甘五味薑辛夏杏大黃湯:茯苓12克、炙甘草10克、五味子10克、乾薑6克、細辛6克、半夏12克、杏仁12克、大黃6克。結果:上藥服1劑,自感喘已,繼服2劑,咳痰大減。二診改半夏厚樸湯加味3劑,自感無不適。

24)大陷胸丸方

【辨證要點】心下硬結,疼痛較輕而項背強急者。  

【方劑組成】大黃、芒硝、葶藶子、北杏仁。

【方劑解說】於大陷胸湯又加葶藶子、杏仁,驅逐水飲當更有力。但服量較少,且合蜜煎,較之湯劑則攻下力緩矣。

【原文注釋】

《傷寒論》第131條:病發於陽,而反下之,熱入因作結胸,病發於陰,而反下之,因作痞也。所以成結胸者,以下之太早故也。結胸者,項也強,如柔痙狀,下之則和,宜大陷胸丸。

注解:這里的病發於陽,是指雖已轉屬陽明,為表未解的表陽證,治當解表不可下,而反下之,則熱陷入內因作結胸。如原病發於少陰,誤用下法,則病轉入太陰,宜溫之,而反下之,傷及臟氣因作痞,陰證理無下法,故不以遲早論;太陽轉屬陽明,本可議下,其所以成結胸者,因表證未罷,下之太早故也。結胸的患者,因邪充實胸膈,不但心下硬滿,而且也現項背強急,如柔痙狀者,宜以大陷胸丸下之使和。

【臨床應用】項背強如柔痙狀,為水飲鬱結劇甚的結果,而成結胸證,若熱多痛劇者,宜大陷胸湯;若水多痛輕者,宜大陷胸丸,此二方藥物的組成亦可知之。

【趙生醫案】翁先生,男,出生日期:1971年8月X日,職業:退休,到診日期:2023年9月10日。患晚肺癌,醫院醫生給他化學藥物治療,出現胸滿,心下痞,氣喘氣促,消瘦,疲倦,便秘,小便黃赤、量少,口乾、口苦、食欲差,睡眠差,臉色、口唇蒼白,貧血,脈細緊,舌淡紅、苔薄白,證屬陽明經、太陰經合病,水飲瘀結,氣血下暢,癌腫細胞破呼吸系統,治以乎化飲散結,清里驅瘀,通利二便,方藥選用‘大陷胸丸’合‘五苓散’加吉林長白山人參、西藏桑黃飲服,每天飲服一劑,連續飲服30劑。結合針灸治療,每三天針灸一次,連續針10次,胸水消失,呼吸順暢,大小便正常,病情穩定,繼續治療。

趙生醫師、韓仕英醫師
寫於2025年9月2日

請注意:

本網站由醫師所提供的藥方,僅給讀者參考。如果讀者正在服食其他藥物,或身患其他疾病,更須經註冊中醫/西醫同意才可服用。我們恕不負上任何責任。

趙生健康網 謹啟

頂部目錄添加收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