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醫藥快訊

右腦中風系列的三個病案

在香港常見的疾病當中,「中風」毫無疑問是頭幾位的殺手之一。由於發病急遽,而且影響到大腦以至整個中樞神經系統,所以其死亡率或致殘率是頗高的。

以現今西醫的角度來看,中風是一種因大腦局部血流障礙,而引發身體活動、言語等功能驟然喪失的急性疾病。它一般可分為兩種:缺血腦中風及出血腦中風。當中,前者比較常見,其起因在於腦血管的阻塞(導致腦細胞缺血)。而後者則由於腦血管的破裂(造成血塊,壓迫腦細胞並影響供血),所以情況一般會更為嚴重。

不管是哪種情況,我們相信在危急關頭,必先借助西醫的先進技術來進行即時治療,才能及時保住病人性命。

但在中風之後的復康階段,由於病者本身的生理、體質等方面各有不同,其臨床症狀更是千變萬化,若能趁早透過中醫治療介入,相信病人的康復程度以至生活質素將可大幅改善。

以下是最近診所三位右腦中風人士的病例,雖然他們的病狀(如左側身體的癱瘓,或這次三位病人之言語區均未受損等)及年齡(70-80歲)都十分相似,但實際上由於各人症狀所反映的病機不同,治療方案也必須因人而異。

希望以下這些資訊能供各位當作參考。

右腦中風引致的左側癱瘓(一)

第一位病人是較為典型的中風患者,其血壓指數頗高。

他在2020年10月12日因右腦出血中風而在家昏厥,隨即送往醫院,至2020年11月13日出院。

出院後近2個月,他來到我們診所求醫。

初診時,他的左手活動差、左足跛行,另外左側身體腫痛、左肩疼痛、左手指屈伸困難,這些都反映他中風後的癱瘓情況仍相當嚴重。除此之外,他也有左邊口⻆歪斜的表現。

這位病人的血壓指數偏高,左邊為164/105MM/Hg、右邊為163/102MM/Hg。

透過切診得知,病人脈虛緊――虛反映氣不足以運其血,所以脈的表現無力;緊則反映身體有痛、糾結,是體內正邪相搏的現象。

另外,病人舌紅、苔白,表示病人有熱邪鬱於內,但未能外達。

除上述症狀外,病人大小便、飲食均正常,睡眠尚可。

在初診後,醫師診斷病人為少陽、太陽合病,並開出「四逆散」合「桂枝茯苓丸」,加淮牛膝、黃耆、守宮。

《傷寒論》第318條「少陰病四逆,其人或欬,或悸,或小便不利,或腹中痛,或泄利下重者,四逆散主之。」

今次所用的「四逆散」,雖然出現在少陰病的條文,但其實是屬於「少陽病」的方劑。

四逆散可以宣通氣血,疏解氣機――當中的柴胡、枳實、芍藥都是行氣解熱藥可解除病人體內的熱盛、氣血鬱滯,並且舒通向外。而炙甘草則可調和諸藥及緩解急迫、痛楚。

(四逆散之所以會放在少陰病的條文,或許因為本身是少陰病而轉入少陽病,或許因為是這條文的少陽病形似少陰,所以特意教人加以鑒別。)

至於桂枝茯苓丸,專治慢性病、久有瘀血的情況,可以說是中醫其中一種薄血丸(不過要有表證)。由於病人諸身體表面部位(定處)疼痛,亦有脈虛,反映病人需加強疏通體表的氣血以散瘀結。

這條方當中的桂枝、茯苓,可加強心臟的力量及通調水道的運行,而牡丹皮、赤芍、桃仁則更深入走進體裏,破除如血管內不暢通的瘀血。

另加的黃耆也有增強血液循環的功效,淮牛膝可以引藥下行、活血袪瘀。

守宮是蟲類藥,可以袪風活絡、散結,是近代常用於中風癱瘓的中藥。

後來,因應情況改善,醫師將藥方改為「苓桂朮甘湯」合「桂枝茯苓丸」加守宮、黨參、雞血藤,病情亦漸加好轉。

病人現在左側上下肢的功能已恢復到50%,仍需定期複診。

 

右腦中風引致的左側癱瘓(二)

第二位右腦中風的病人是一位久咳患者,睡眠情況亦較差。

她在2021年2月2日因在家中昏厥,随即被送往醫院,診斷為右腦缺血性中風,住院治療至2021年3月20日出院。出院後10日,她來到我們診所求醫。

初診時,她的左側肢體比右側有明顯的功能差異,左臂雖然能抬起,但是左手抓力只有兩成左右,左足輕微跛行,中風後的偏癱病情尚算是輕微的。

她血壓血脂血糖水平都不高,為什麼中風呢?問診得知她素有咳嗽、痰多、氣促的症狀,是肺氣頗為虛弱的患者。

據病人描述,她已有五、六年的咳嗽病史,有時夜咳發作嚴重,她便不能安臥,而必須整個人坐起來。因此,她晚上的睡眠質素也變得越來越差。

她的血氧濃度在初診時只有92-93%左右,心率指數57次/分,不是一位運動員,這樣的心率稍微偏慢;結合脈診,病人脈緩,這正正就是其心臟搏動較緩慢的外在表現。而脈緩亦主濕病,反映病人為濕邪所困(特別是肺部的痰飲)。

雖然造成病人久咳的原因是否支氣管炎還不確定,但是咳嗽數年, 造成肺氣積弱,(肺內部氣體交換功能不好,即類似現代醫學說的肺氣腫情況),再加上病人每晚得不到充分休息,所以心臟功能也受到影響。

病人舌淡紅、苔薄白,這樣的舌象也可能是常人的舌色,不過其舌更淡一些,反映的是病人氣血較虛、體內能量不足,即中醫所謂虛寒體質,故需要溫陽袪寒。

除上述症狀外,病人的大小便、飲食均正常。

在初診後,醫師診斷病人為太陽、太陰合病,並開出「小青龍湯」合「甘麥大棗湯」,加桔梗、白前。

小青龍湯是一道治肺部寒飲而致咳喘的藥方,僅適用於無汗、怕冷等症狀的人。藥方中的麻黃能打開皮膚的毛孔,加以桂枝、芍藥、炙甘草則可發汗解表。乾薑、細辛、半夏溫燥肺部內的寒飲,並結合上述的藥材發汗、驅逐之,而五味子則可斂肺、護肺氣。

甘麥大棗湯對穩定神經系統有良效。這裡用於針對失眠,可以治療因津血不足而精神失常的情況。浮小麥這味藥材可以斂汗、養心除煩,而炙甘草、大棗是常用於鞏固脾胃的甘味藥,三者合起來可達到溫中養胃以生津血的效果。

桔梗、白前都是止咳袪痰的藥,協助肺部排走痰飲。

病人在覆診時多次主訴睡眠情況欠佳,故此醫師中途曾改用「酸棗仁湯、苓桂朮甘湯、甘麥大棗湯」的合方作了多次加減。不過,最後由於發現初診時的處方思路,其實就最貼合病人的久咳、肺虛寒體質,所以結果還是回到了原來的處方。

病人現在睡眠仍少許欠佳,偶有咳嗽,但因無其他大礙,故囑咐自行調養即可。

 

右腦中風引致的左側癱瘓(三)

第三位病人今年已八十歲,是三位病者年紀最大的一位。

他在2020年8月25日因右腦出血中風而在家昏厥,隨即送往醫院,至2021年3月20日出院,留院時間接近7個月。

出院後4日,他隨即來到我們診所求醫。

初診時,他是由輪椅推進來,他的左手活動差、左足頗為跛行,四肢(左右手腳)皆表現無力,反映中風後的癱瘓情況仍相當嚴重。

另外,他有咳嗽、痰多、氣促等症狀,血氧濃度只有91%,這些都反映了病人肺部功能的問題。

今次這位病人肺部內的痰飲十分嚴重,估計胸腔內已有少量積液,若由西醫檢查的話,相信還能夠聽出病人肺中的鑼音。

據病人自述,他本身血壓正常,平日亦無病或不適(如咳嗽等問題),能打理一般家務無礙,故右腦出血中風是突發的。

透過脈診發現,病人也有心律不整,即脈搏跳動不均勻的情況。他脈象的呈現為濡脈(細軟而浮),反映出病人氣血不足,而且為濕邪所困。

這位病人最特別的地方是其舌頭大幅度縮小,而且舌面光滑、無苔。

舌頭縮短或縮小一般都是危候(舌白濕潤為寒凝筋脈、舌紅而乾為熱病傷津)。而病人舌紅但未至於乾,舌面仍是光滑的,情況算傷津程度略輕微些的熱證。舌頭無苔則反映了病人胃氣不佳的情形。

另外,病人也有小便失禁、大便不通(需要使用外塞藥放便)等問題,而且飲食極差。而病人的睡眠情况亦差,以致精神欠佳。

面對眾多的症狀,醫師估計,病人或許是因為中風後的心臟機能較弱,加上卧床太久等因素,身體器官因某種原因發炎, 如果肺部曾經有炎症,所產生的滲出物滯留在胸腔內,導致肺部的下方範圍積液,便造成了刻下所見的肺功能問題(這亦成為病人初診時的主要問題)。

綜合以上症狀,醫師診斷病人為太陽、陽明合病,並開出「小青龍湯」合「葶藶大棗瀉肺湯」加生大黃。

跟第二位病人一樣,由於這位病人有肺部水飲的問題,而且無汗,以方類證屬於麻黃湯類,所以首先選用了解表化飲的小青龍湯。

「小青龍湯」雖然解表散寒之力較大,但仍需借助「葶藶大棗瀉肺湯」消除積液,所以兩方相合,加大黃一味,疏陽明之熱(通便)。

至於葶藶大棗瀉肺湯,則為特別針對、處理病人當時頗危重的肺部積液問題。當中,葶藶子是一味峻藥,味辛而寒,即使是配合了溫和的大棗,它仍具有強力的瀉肺作用,能夠驅走長期鬱滯、黏稠於肺腔內的積液。

後下(在煎煮過程最後的十數分鐘才加入)的生大黃則常用於解決大便秘結、因腸道堵塞而熱結於身體裡面的情況。它的主要功能為通便、清熱,還可袪瘀生新。

此例的療效十分顯著,現在病人的肢體活動已恢復8-9成,不再有咳喘、氣促等症狀,大小便也正常,沒有失禁。另外,病人的舌頭變得飽滿,已回復原來大小,現在舌質紅,並有少量白苔。

治療過程當中曾經因病人喘咳而改用「射干麻黃湯」,不效。始終要「小青龍湯」與「葶藶大棗瀉肺湯」合用方能顯效。

資料提供:香港中醫藥管理委員會註冊全科中醫趙生
電話查詢:(852)23828279、27186089
傳真:27186139
趙生健康網 http://www.chiusang.com.hk

請注意:

本網站由醫師所提供的藥方,僅給讀者參考。如果讀者正在服食其他藥物,或身患其他疾病,更須經註冊中醫/西醫同意才可服用。我們恕不負上任何責任。

趙生健康網 謹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