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醫診病

六經辨證

  《傷寒論》的六經辨證,是《傷寒論》作者張機,字仲景(會公元150至219年),南陽郡涅陽人。少時隨同郡張伯祖學醫,好學多思,終於青出於藍,醫術遠超其師,與華佗并稱於世。因其對臨證醫學的卓越貢獻,而被後世奉為醫聖。
1)甚麼是六經病?
六經病是指病邪侵犯太陽、陽明、少陽三陽經和太陰、少陰、厥陰三陰經所表現的證候。三陽病(表):太陽、少陽、陽明。三陰(里):太陰、少陰、厥陰。
2)六經病的傳變:
循經傳、越經傳、表里傳、直中、合病(兩經或三經病證同時出現,無先後次序之分。
3)六經病的治療原則:
病在三陽,邪淺正盛,攻邪為主:太陽病宜解表發汗;陽明病宜清泄里熱;少陽病宜和解表里。病在三陰,邪盛正衰,扶正為主:太陰病宜溫中袪寒;少陰病宜扶陽育陰;厥陰病熱者宜清、寒者宜溫。
4)六經辨證的概念:
六經辨證是《傷寒論》對外感熱病在發生發展過程中,所反映的證候進行分類歸納的一種辨證方法。它把病歸納為太陽、陽明、少陽、太陰、少陰、厥陰六個階段或六種證候,用以說明其病位、病性、病勢趨向以及六經病證之間傳變關系。
5)六經病的主要脈證:
太陽病的主要脈證:惡寒或惡風、發熱、頭項強痛、脈浮。太陽之為病,脈浮,頭項強痛而惡寒。太陽中風證:發熱、汗出、惡風、頭痛,脈浮緩。治法:袪風解肌,調和營衛。方用桂枝湯。太陽傷寒證:惡寒,發熱,無汗,頭身骨節疼痛,或咳喘,脈浮緊。治法:散寒發汗,宣肺平喘,方用麻黃湯。
陽明病主要脈證:身熱不惡寒,反惡熱,汗自出,口渴引飲,脈洪大(一般稱為四大證)。或潮熱,便秘,腹脹痛,脈沉實有力。陽明之為病,胃家實是也。陽明經證:大熱,汗出,口渴思飲,心煩,舌苔黃燥,脈洪大。治法:辛寒清熱,生津止渴。方用白虎湯。陽明腑證:日晡潮熱,汗出,便秘,腹滿硬痛拒按,煩燥,苔黃燥,脈沉實有力。治法:峻下熱結,蕩滌邪熱。選用三承氣湯(大承氣湯、小承氣湯、調胃承氣湯)。
少陽病主要脈證:口苦,咽乾,目眩,往來寒熱,胸脅苦滿,默默不欲飲食,心煩喜嘔,脈弦。治法:和解少陽。方用小柴胡湯。少陽之為病,口苦、咽乾、目眩也。
太陰病主要脈證:腹滿,嘔吐,食欲不振,腹瀉時痛,喜溫喜按,口淡不渴,舌淡苔白,脈遲或緩。治法:溫中散寒,健脾燥濕。方用理中湯。太陰之為病,腹滿而吐,食不下,自痢益甚,時腹自痛。若下之,必胸下結硬。
少陰病主要脈證:畏寒蜷臥,精神萎靡(但欲寢),嗜睡,手足冷,脈微細。少陰之為病,脈微細,但欲寢也。少陰寒化證;畏寒蜷臥,四肢厥冷,下痢滾清穀,心煩,但欲寢,舌淡,脈沉細微。治法:回陽救逆。方用四逆湯。少陰化熱證:心煩不得臥,口燥咽乾,舌紅少苔,脈細數。治法:滋陰降火。方用黃連阿膠湯。
厥陰病主要脈證:口渴飲水不止,氣上沖心,胸中疼熱,飢而不欲食,嘔吐或吐蛔,厥逆下痢。治法:平調寒熱,和胃驅蛔。方用烏梅丸。厥陰之為病,消渴,氣上撞心,心中疼熱,飢而不欲食,食則吐蛔。下之痢不止。

請注意:

本網站由醫師所提供的藥方,僅給讀者參考。如果讀者正在服食其他藥物,或身患其他疾病,更須經註冊中醫/西醫同意才可服用。我們恕不負上任何責任。

趙生健康網 謹啟

頂部目錄添加收藏